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絲路結奇葩 合力筑巨廈

2012-12-29 00:00:00李強
絲綢之路 2012年18期

[摘要]“絲綢之路”這塊具有普世意義的金字招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新世紀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繁榮大發展,以及國內外評審國家與世界文化遺產的不斷升溫,在如今變得越來越為世人所知與稱譽;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旅游文化市場的驅動下,變得越來越值錢和有知名度。舉國上下,以“絲綢之路”為名目的各地社會活動也越來越多,但遺憾的是人們對其真正的歷史與學術價值變得越來越模糊。對此種文化現象必須認真分析研究,從長計議,正本清源。

[關鍵詞]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學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005—07

為了繼承與發展學術界數十年對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加強與促進絲綢之路文化、文學與藝術方面的探討,于2012年深秋,在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起點——中國十三朝古都長安所在地西安市,由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文學中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陜西師范大學中外民族戲劇學研究中心合辦,陜西省華清池旅游責任有限公司、《絲綢之路》雜志社協辦“絲綢之路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學國際學術會議”。屆時,國內外將有許多關心絲綢之路世界文化意義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成為我國人文科學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一、絲綢之路文化與研究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道路,也有形形色色的稱謂。自古迄今,在中國有玉石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皮貨之路、書籍之路,有茶馬古道、唐蕃古道、藏彝走廊、五尺道、海上航道,也有歐亞大陸橋、國際通道、新絲綢之路等。直到19世紀末,才借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理論所統一,并為聯合國與世界各國所認可。

雖然我國古文典籍對與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有許多文獻記載,文人騷客也有大量文字存留于世,但涉及專一的絲綢之路國際大通道的研究與探索,還是受了西方世界自然科學與史地文化研究方才艱難遲緩地培育與發展起來。

據《絲綢之路文獻敘錄》簡述,19世紀,德國學者李希霍芬(1833~1905)在《中國》第一卷中,把“從公元前114年~公元127年間中國與河間、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叫作“Seiden Stra SSen”(德文,直譯為“絹的街道”),“絲綢之路”( Silk Road)是它的英譯名。在其中的一幅地圖中,他標題為“馬利奴斯絲綢之路”。1901年,德國東洋史學家赫爾曼出版了一本名為《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的著作,主張把“絲綢之路”這一名稱的含義,從中國到河間地域,“進而擴大到遙遠西方的敘利亞”,因為這一名稱恰當地表達了這條道路的特色,很快便被世界學術界和人民所接受。解放后,我國學者開始使用這一名稱。到20世紀60年代,特別是近幾年來,“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才大量見之于我國學者的著述和報刊宣傳之中。

斯文·赫定著《絲綢之路》一書統計:“整個絲綢之路,按直線距離計算總共為4200英里,按實際路程計算則為6000英里左右,即相當于地球赤道長度的1/4。張騫是所有中亞地理探險家中最偉大的一個;絲綢之路是古代世界交通干線中最長的一條,是連接各民族和各大洲之間最有意義的鏈條。” 據中國學者估算,從中國西安,經陜西、甘肅、新疆,中亞、西亞諸國至歐洲意大利威尼斯的絲綢之路直線距離為7000余公里,而在中國境內的距離有4000余公里,占總路程一半以上。

孫培良《絲綢之路概述》認為:“‘絲綢之路’一詞,通常是指漢唐間我國絲綢經中亞、伊朗西運至地中海東岸各地的陸路交通線而言。”賈應逸在《絲綢之路初探》界定:“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傳送各國人民深情厚誼的道路。”

盧葦在《絲綢之路的出現和開通》中論證:“絲綢之路是什么時候出現的?通常認為是西漢張騫通西域以后,他認為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絲綢之路已經出現;張騫出使西域以后,絲綢之路才實現了繁榮和暢通。作者根據古代中外文獻,認為至遲在公元前4世紀時,中國的絲綢已經輸入印度;公元前3世紀時,已經輸入西方。”

美籍華裔學者張春樹1984年在香港、美國等地巡回演講,形成《漢代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一文,對漢代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展問題研究有其獨到之處。他認為“絲路文化是混合型文化,絲路上的人種亦是形形色色,有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及介乎三者之間的人”,文章利用大量漢簡資料具體分析了漢代河西居延人的特征。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林梅村在《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中說,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和中世紀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印度、中亞、西亞連接北非和歐洲,以絲綢貿易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

甘肅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甘肅省圖書館合編《絲綢之路文獻敘錄》,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顧廷龍作“序”言:“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洲的大通道。這條大路的開通,不僅使天山南北地區與內地連為一體,而且使中原同西域以及更遠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佛教和佛教藝術也經中亞傳到西域,然后再向東土傳播。因此,絲綢之路對中國的歷史和東西方各種經濟、文化的交流起著重大的作用,深入研究自公元前2世紀以后千余年這條通道的歷史,早成為學者們的一項重要課題。”“有謂‘敦煌是絲路上的一顆明珠’、‘思路學為當今世界之顯學’,信非虛言。”

段文杰在此書“序”中指出:“絲綢之路是我國絲綢文化闖開的一條中西通道。對絲綢之路的研究,是當今世界學術上一個熱門,東西方都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在探討。在絲綢之路暢通無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時期,必然會帶來民族興旺和國家富強。我國漢唐時期就是明證。探討絲路文化興衰的歷史,對于我們今天的對外開放、文化交流是有啟迪作用的……如果把絲綢之路從長安向東延伸,經沿海口岸東渡日本,那么萬里絲路像一條無形的文化大運河,把東方和西方全線溝通。絲路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放出了燦爛的光輝。”

據蘇州大學著名學者沈福偉所寫《絲綢之路與絲路學研究》一文中指出:“絲綢之路原本只是對亞洲東部和中部的歷史毫無所知的歐洲人,在經過實地考察之后從大量的歷史遺存中了解到的,當時已經人煙稀少的中國西部地區在千百年前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并且在古代亞洲東部地區和地中海之間,由于頻繁的使節往來、商品交換、宗教傳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過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榮歷史。”

清華大學著名學者張國剛在《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一書中論述:“古代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則與絲綢之路有密切的關系,以致后世將中國與周邊世界的交流通道稱為絲綢之路,而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條實際通道,絲綢之路的產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他同時考證:“春秋戰國之際,東西方之間已經沿著如今被稱為絲綢之路的歐亞大陸交通路線開展絲綢貿易……漢唐時期,絲綢不僅是北方陸路交通線上的主要貿易品,也是中國政府賜贈西方國家的重要禮品……中西方文化交流在絲綢還未成為主要貿易商品之前的遠古時期就已存在。草原之路與綠洲之路的出現正是這種交流的具體表現,它們可謂絲綢之路的前身。”

絲綢之路不僅是溝通中西經濟、政治、軍事、宗教、民俗、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條大動脈,也同樣是包含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各族人民傳統文學、藝術、音樂、舞蹈、曲藝、戲劇、雜技、魔術、美術、書法等在內的巨大文化載體。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那樣,“絲綢之路是世界文化對話之路”。

絲綢之路主要包括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從漢唐時期長安古都出發,呈扇形朝著四周毗鄰國家方向不斷延伸。傳統的陸路絲綢之路主要在中國西部的各少數民族地區,經歷2000多年,形成覆蓋中國歷代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民族、文學、藝術等巨大文化學術體系。

近百年以來,東西方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都在竭盡全力研究絲綢之路此門國際性的學問。受其學術研究影響,絲綢之路的故鄉,日益改革開放的中國近幾十年來也在奮起直追。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組織了各種學術考察活動,從陸路絲綢之路漸次擴展至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方絲綢之路,各省、市、自治區發起召開許多學術會議,組織出版眾多圖文書籍以及大量學術論文和介紹文章。

二、 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著作

關于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論著作始自西方歐洲德國、法國、瑞典,后興起于日本、俄國、美國、印度等東西方國家。自從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絲綢之路”概念,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承認。概括地講,絲綢之路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100多年來,世界各國大批優秀學者將畢生精力傾注于這一領域,絲綢之路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德國波恩大學宗教研究所學者克林凱特所著《絲綢古道上的文化》,1989年初由聯邦德國杜蒙特出版社出版。譯本于1994年由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趙崇民譯,賈應逸校。荷蘭學者胡四維著《漢代絲綢貿易考》。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研究員、著名絲綢之路學專家布爾努瓦所著《絲綢之路》,已出版10多種版本。耿昇在《法國漢學界對絲綢之路的研究》一文中高度評價:“布爾努瓦夫人于1963年出版了一本綜合論著《絲綢之路》。這是法國出版的第一本真正科學的、具有嚴格限定意義的絲路專著。書中既使用了豐富的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漢文—藏文及印度古代資料,又使用了近現代各國學者的成果,特別是對絲綢之路沿途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做了深入探討,重點研究的是絲路的歷史概況和絲綢貿易史。此書在問世后的30多年間,其法文本先后修訂兩次重版(1986年和1992年),又陸續被譯成德文(1964年)、西班牙文(1964年)、英文(1966年,第2版)、波蘭文(1966年)、匈牙利文(1972年)、日文(1966年)和中文(1983和2001年出版的筆者的中譯本)等文本出版。全書文筆優美,通俗易懂,是一部終久不衰的國際暢銷書。其中《天馬和龍涎》一文,詳細介紹了12世紀之前絲綢之路上的物質文化傳播。”

法蘭西遠東學院院長戴仁與德國學者埃米爾·畢勒合作,于1986年出版了《絲綢之路,風景與傳說》著作。這是一部圖文并茂的力著,行文雖簡練,資料卻相當豐富。戴仁又于1988年推出了一本附有精美插圖的《馬可·波羅的絲綢之路》,我國大陸和臺灣均出版了中譯本。書中搜集了13世紀以來西方有關中國的圖畫、素描畫和繪畫,均為稀世珍品。雅克·昂克蒂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下,于1992年客串出版一本《絲綢之路》,1995年還推出了另一部姊妹篇著作《絲綢之路資料集》。

法國籍伊朗學者阿里·瑪扎海里先生的學術著作《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宋峴在《珍貴的文獻豐碩的成果——〈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讀后》一文中無限感慨:“我國學術界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研究歷時已久,成就斐然。 然而我們對絲綢之路形成以來的兩千余年的史實掌握得很少,對某些問題的研究仍然落在外國學術界的后面。對絲綢之路上扮演著主要角色的中國和伊朗,也甚乏對兩者文化的比較研究。我國學術界尚未出現過在內容和分量上與之相類的學術專著。這充分表明,我國學術界在‘絲綢之路’研究和中國伊朗關系史研究方面尚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期待這方面的成果出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40年以來,絲綢之路的名稱已在日本廣為流傳。特別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在游走絲綢之路的日本人中,不僅有東洋史的研究者,還有文化人類學家、作家、畫家、攝影家等。加上許多日本普通游客,人數已達10萬以上,其間1980年播放NHK大型電視節目《絲綢之路》向日本人普及了此條國際通道的基本知識。日本絲綢之路研究日漸繁興,白鳥庫吉、藤田豐八、羽田亨、石田斡之助諸學者貢獻頗大,日本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史學研究科教授長澤和俊先生關于絲綢之路文化方面更是捷足先登,其著述如,《東西文化交流——新絲綢之路論》、《絲綢之路——過去與現在》、《絲綢之路的終點站——赴正倉院之路》、《絲綢之路文化史》等,長澤和俊著、鐘美珠譯《絲綢之路史研究》是他的集大成代表作。中國學術界與日本學者共同論證,將“北京—奉天—寧古塔—依蘭—伯力—庫頁—日本”這一中國絲織品傳入的路線,稱為新的“北方絲綢之路”。由于日本人最初是從阿伊奴人(蝦夷人)那里獲得這些中國絲綢的,故而稱這些中國絲織品為“蝦夷錦”。另有日本學者足立喜六《論絲綢之路》, 加藤九祚著、良景之譯《草原絲路的民族與歷史》,護雅夫《絲綢之路與粟特人》,松田壽男《絹馬貿易與‘禺氏之玉’關于最早的絲綢之路》、《論絲綢之路》等。

俄國的東方學盡管起步較晚,發展卻相當快,其成果也令世人矚目。俄國歷代東方學家的研究成果中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注意:首先,俄國學者對亞洲各國各地區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顯著。俄國和許多西歐國家一樣,很早就重視研究東方語言,重視培養通曉東方國家語言的人才。如1725年俄國在伊爾庫茨克創辦了蒙文學校,1739年在莫斯科開設了漢語學校,1741年在彼得堡開辦了滿語班,類似的波斯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專門學校或教學機構也相繼出現。語言是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寶庫。借助語言文化進行絲綢之路研究,姆·伊馬納里耶夫《現代偉大絲綢之路的興起——經濟繁榮與和平之路現代國際關系》,阿·阿卡耶夫《絲綢之路外交東歐中亞研究》等即為此方面的重要成果。

瑞典籍世界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終生迷戀絲綢之路探險與考察,他一生最為人稱道的一個是發現樓蘭古城,一個是填補地圖上西藏的大片空白。1933年1月,斯文·赫定投身于他的第四次中亞探險隊即西北科學考察團(1927~1933)的結尾工作。1933年8月,他受中國政府委托,組建西北公路探險隊,勘察通往新疆塔城、伊犁、喀什的公路路線。這是斯文·赫定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中亞探險,時間是1933年10月至1935年2月。關于這次探險,他寫了三部著作:《馬仲英逃亡記》、《絲綢之路》和《游移的湖》。其中《絲綢之路》一書主要記述沿絲綢之路全程1.6萬公里旅程中的見聞。

關于國內絲綢之路研究方面的學術著作諸如20世紀80年代陸續出版的武伯綸著《傳播友誼的絲綢之路》,王嶸、李強主編《絲綢之路樂舞藝術》、《絲綢之路造型藝術》,楊建新、盧葦著《絲綢之路》, 田恒江、周德廣撰《絲綢之路漫記——甘肅分冊》,成一、趙昌春撰《絲綢之路漫記——新疆分冊》,絲綢之路考察隊編著《絲綢訪古》、陳良著《絲路史話》等。

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著作如姜伯勤著《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鄧廷良著《絲綢之路:西南卷》,黃新亞著《絲綢之路:沙漠卷》,雷茂奎、李竟成著《絲綢之路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杜亞雄著《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 趙汝清主編《絲綢之路西段歷史研究——兼論沿途民族遷徙及國家關系》,黃盛璋著《中外交通與交流史研究》,張志堯主編《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四川大學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綜合考察課題組編輯《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等。

21世紀初出版的著作如巫新華著《駝鈴悠悠:中國古代絲綢之路》,馬通著《絲綢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李強著《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呂余生著《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劉鳳鳴著《山東半島與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石云濤著《三至六世紀絲綢之路的變遷》,戴之昂著《海上絲綢之路歷險記》,顧澗清著《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張燕著《長安與絲綢之路》,楊共樂著《早期絲綢之路探微》,鄭炳林、樊錦詩、楊富學主編《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趙豐主編《絲綢之路美術考古概論》,李明偉主編《絲綢之路貿易史研究》,陳世良著《絲綢之路史地研究》等。

特別是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紀90年代與21世紀初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考察合作項目圖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絲綢之路叢書——絲綢之路戲劇文化研究》,連續出版了近30種絲綢之路研究。田衛疆《探索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學術長卷絲綢之路研究叢書評述》,文中論述:“新疆人民出版社適時地推出的這套20卷‘絲綢之路’研究的煌煌巨著即是該領域學術話語權轉化的有力證明,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值得充分肯定。” “各卷內容都在充分吸收當今國內外學術界成功基礎上,以大量精確而富有說服力的文獻和考古資料,大視野、多角度拓展了‘絲綢之路’的內涵和外延。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深化了以往‘絲綢之路’探索范圍,將‘絲綢之路’學術研究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叢書中涉獵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的書籍諸如李強著《絲綢之路戲劇文化研究》,蓋山林著《絲綢之路草原文化研究》, 王炳華著《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金秋著《絲綢之路樂舞藝術研究》,宋博年、李強著《絲綢之路音樂研究》,陸暉著《絲綢之路戲曲研究》等,充分顯示了新疆地域在絲綢之路領域研究的優勢。

關于國內外編撰絲綢之路研究方面的成果,較早見于20世紀80年代日本東大寺教學部編《絲綢之路往來人物辭典》。我國陸續推出的大型絲綢之路辭典如雪解主編《中國絲綢之路辭典》,王尚壽、季成家主編《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李凱主編《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周偉洲、丁景泰主編《絲綢之路大辭典》等。

王三北在《評〈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一文中評價:“《絲綢之路》雜志社、西北師范大學西北文化研究所主編,80余位專家學者和有關專業人員歷時4年編撰的大型歷史文化工具書《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現在已由紅旗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辭書,在內容上集國內外絲綢之路學術研究之大成,因而它對今后進一步推進絲綢之路學的研究提供了比較全面、翔實和有價值的資料。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的編寫出版,是甘肅學術界,同時也是我國近年來關于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收獲。”李健彪在《恢宏浩繁資料翔實——評周偉洲、丁景泰主編的〈絲調之路大辭典〉》與薩仁娜《絲綢之路研究的新成果——周偉洲等編〈絲調之路大辭典〉》中對此部辭書給予高度的評價。

岳峰、周玲華編著《絲綢之路研究文獻書目索引》, 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絲綢之路文獻敘錄》。《中國絲綢之路旅游文化集粹》由蘭州鐵道學院雷鳴先生主編,有學者評價:“是一本全面介紹中國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的書。本書觀點新,時間跨度大,涉及范圍廣,畫面精。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敦煌學專著,也不是簡單的旅游指南,而是以20世紀新的旅游觀為指導,廣泛、系統地介紹了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主要自然人文景觀及許多鮮為人知的典故和傳說。對弘揚絲綢之路文化、拓展絲綢之路旅游、推進西部大開發有重要的意義。”

三、絲綢之路文化、文學、藝術研究

絲綢之路文化包括的范圍很大,既有廣義的自然科學中的地理、人種、考古,又有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經濟、宗教、民族等,在這方面的學術論文非常之多,但是對其狹義的文學、藝術方面重視不夠,對此重要領域的研究必須要加強。就以古代陜西地區十三朝古都長安為代表的民族文學形式,諸如不同時代的詩詞歌賦、樂府、邊塞詩、曲子詞、諸宮調、令曲、地方戲曲、史詩、民間歌曲、佛曲、變文、宗教文本等,以及中原、關中、河套、隴右、西夏、河湟、河西、敦煌、吐蕃、突厥、西域等區域民族文學,論及其發生、形成、發展規律、概念、內涵、外延、文化交流及影響,都是對絲綢之路文學、藝術研究的重要貢獻。

對于處于精神文化層面上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主要涉獵絲綢之路文學、藝術、文化范疇之中。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疆文聯主辦的《新疆藝術》雜志社倡導“振興絲綢之路藝術”活動,實際上是包括文學在內的“絲綢之路文學藝術”,當時吸引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進行熱烈討論,其外延至絲綢之路文化繼承和創新話題。姚寶瑄、程慶拾在《在繼承和創新過程中振興絲路藝術》一文中論證:“振興絲路藝術的整個過程,自始至終貫穿著這樣兩個問題:‘縱’的繼承,‘橫’的融匯,并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審美尺度,遵循藝術規律,使絲路藝術在更高層次上再度向世界藝壇顯示出自己誘人的魅力。應該說這是一個方向和方法的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從‘縱’的方面批判地繼承傳統的絲路藝術的精粹,從‘橫’的方面選擇地汲取外來文化藝術(包括國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藝術)的營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融匯,實現新的創造,從而在新的更高層次上出現新的‘和諧’,達到新的發展水平。這就是我們‘振興絲路藝術’的起點、方法與目的。”

絲綢之路文學指中外沿絲綢之路一帶,或真實反映絲綢之路經濟、文化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文學理論與創作資源,其中包括亞、歐、非洲相關國家與民族的傳統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亦包括記載其文學現象的文字語言、歷史文獻與文藝評論。因為不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上的絲綢之路文化都要依靠語言、文字、文獻與文學形式來記錄,實際上,絲綢之路文化即為一部書寫人類歷史的文學藝術長編。

絲綢之路文學研究諸如季羨林《吐火羅語的發現與考釋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談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A(焉耆語)本〈彌勒會見記劇本〉》,陳寅恪《西游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徐文炎 《絲綢之路古文獻資料初窺舉要》,李遇春等《新疆焉耆縣發現吐火羅A(焉耆語)本〈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耿世民《回鶻文佛教原始劇本〈彌勒會見記〉第二幕研究》,多魯坤·闞白爾、斯拉菲爾·玉素甫、克由木·霍加《回鶻文〈彌勒會見記〉序章研究》,劉雁翔、王小風《杜甫秦州詩題詠的絲綢之路說解》,李樹輝《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未來與前瞻》, 高人雄《從〈教坊記〉曲目考察詞調中的西域音樂因子》,陳炳應《新發現最早的活字版西夏文佛經》,王炳華《絲路斷想——南道行》,絲路《絲都北庭》 、《絲路樓蘭》、《絲綢之路上的鐵門關》、《絲路雅丹》、《絲路蔥嶺》、《絲路瑤池》,朱桂《新疆古道哈密》,羅小韻《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喀什》,宋曉云《元代絲綢之路文學研究述評》、《邊聲四起唱大風——耶律楚材與元代絲綢之路文學》、《元代絲綢之路文學的研究》、《薩都剌絲綢之路相關題材詩歌創作引論》、《馬祖常絲綢之路詩歌創作谫論》、《丘處機的絲綢之路詩歌創作》,劉振偉《絲綢之路與神話傳播》,阿拉騰奧其爾《“世紀之交中國古典文學及絲綢之路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郝浚《元代西域少數民族翻譯家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哈比毛拉《哈薩克族古文字與天山北麓石刻》,厲鼎奎《契丹語文在漢語文中的遺存》,杜若《岑參和邊塞詩》,盧葦《岑參西域之行及其邊塞詩中對唐代西域情況的反映》,柴劍虹《岑參邊塞詩和唐代的中西交往》,愛柯《柯爾克孜英雄史詩〈瑪納斯〉》,伊不拉音·穆提依著、校仲彝譯《古代絲綢之路在中亞地區的三個重要民族及其語言》,根本誠《新樂府中所見到唐回鶻關系》,朱偰《盛唐詩歌中之河西走廊及西域》,王乃棟《古絲路書法家在書法藝術史上的地位》等。

絲綢之路藝術研究主要包括造型藝術如雕塑、繪畫、工藝、建筑、服飾等,樂舞戲藝術如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影視等。在《新疆藝術》倡導“振興絲綢之路藝術”的學術活動中,劉維鈞在《振興絲綢之路藝術論綱》中論述:“在中國古代,有兩大恢宏的實體,具有舉世皆知的象征性:一是萬里長城,一是絲綢之路。前者是保守主義的象征,后者是開放主義的象征。二者相反相成結構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絲綢之路藝術是保守與開放的驕子,是東西方文化結合的寵兒。所以,它強健,富有超越性魅力。”他還說:“絲綢之路藝術是一個系統。從塊塊來劃分,它包括創作、表演、理論三個‘方面軍’;從條條來劃分,主要擁有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書法、攝影、電影、電視十個‘縱隊’……《新疆藝術》一直起到廣播資料、傳遞信息的橋梁作用,它儼然已被公認是傳播絲綢之路藝術資料信息的一大中心……冶歷史之積淀,凝民族之英華。動員各藝術協會、藝術團體建立自己的資料信息組(室),并逐步發展為資料館、信息庫,最后形成以《新疆藝術》為綜合性大中心、以各協會、社團的類別子中心為基礎的藝術系統的資料信息網絡。”“每個藝術門類,都有著宗教、官場、民間三個層次。因而,為了研究的方便和深化,我們既要組織力量按照系統、門類、層次,進行細密的敘述性的微觀探掘與開采;又要組織力量進行全方位的富于思辨性的宏觀考察和估量。”

黎薔在《高揚起絲路音樂大旗》中亦論述: “大力振興絲綢之路藝術,絲綢之路或西部音樂之研討是我國音樂史和民族音樂學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由于它是悠久歷史文化的沉積物,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故應從宏觀和微觀、全局和各個學科,如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考古學、語言學、宗教學、美學、心理學等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全系統、全方位地進行研究探索,并且應該不斷更新觀念,打破閉關自守局面,竭力拓展民族音樂探研時空,將國內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國外絲綢之路音樂與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音樂研究聯系相對照,高揚起絲路音樂之大旗,立足于本地,放眼全國與世界,使昔日盛世音樂之花重新放射出更加璀璨絢麗之光。”

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成果諸如陰法魯《絲綢之路上中外舞樂交流》、《絲綢之路上的音樂文化交流》,常任俠《漢唐間西域音樂藝術的東漸》,梅加林《古絲綢之路上的中外音樂交流》,李石根《絲路藝術與絲路音樂研究》,沈康身《絲綢之路與源遠流長的石窟藝術》,史言《中印文化藝術之交流》,周耘《絲綢之路的東延與佛樂跨海東傳》,華夫《努力開拓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研究的新領域——西安絲綢之路音樂學術研討會記述》,張雅欣、田寶印《環境藝術空間——記大型石刻雕塑〈絲綢之路〉》,唐培松《淺談城雕〈絲綢之路〉之藝術特色》,曲六乙《絲綢之路戲劇文化學科的新拓展——評李強〈絲綢之路戲劇文化研究〉》,裴玉章《從〈絲綢之路〉談日本系列電視片的制作》,殷雯《開拓“絲路研究”的一部新著——評介〈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包德述《唐五代時期南北絲綢之路多元音樂文化在成都的傳播與交融》,敖昌群、王其書、胡揚吉、包德樹、柳良《“南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對比研究”考察研究報告》,胡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在現當代的藝術表現與拓展》,周菁葆《絲綢之路音樂概論》、《古代絲綢之路音樂舞蹈鉤沉》,賈應逸《新疆絲織技藝的起源及其特點》,陳履生《談絲路石窟壁畫中的荷花形象》,岸邊成雄著、鄒仲華譯《古代絲綢之路的音樂》,高字民《絲綢之路戲劇研究的豐碩成果》,谷苞《古代龜茲樂的巨大貢獻及其深遠影響——在新疆絲綢之路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 宋博年《絲路藝術研究的里程碑》,王炳華《“絲路”藝術斷想》,周吉《關于絲路音樂研究工作的幾點思考》、《綠洲絲綢之路新疆段樂舞文物資料概要》,曾安軍《‘絲綢之路’中道又發現一處石窟群》,陳履生《談絲路石窟壁畫中的荷花形象》,金千秋《古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史》,柳良《夷、夏音樂“涵化”研究——試論南、北絲綢之路音樂對唐宋音樂的影響》,劉建樹《比較文化視域與戲劇交流研究的豐碩成果》等。

關于絲綢之路民族文學藝術的交流,系指中國與亞洲、歐洲、非洲沿絲綢之路諸國各民族文學形式,諸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宗教文學、民間文學、影視文學等,以及各民族藝術門類,諸如雕塑、繪畫、建筑、服飾、民歌、器樂、歌舞、戲曲、雜耍、游戲等民族文藝樣式。在這些國家與地區,擁有著眾多的古代與現當代民族所創造的各種文學藝術形式,這些都是研究與探索絲綢之路的珍貴文化遺產與財富。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綿延7000多公里、延續2000年橫跨東半球的絲綢之路給世界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文化財富,猶如一座巨大的人類藝術寶藏永遠值得深入開掘與探析。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從漢唐時期長安古都出發,呈扇形朝著四周毗鄰國家方向不斷延伸。傳統的陸路絲綢之路主要在中國西部的各少數民族地區,經歷2000多年,形成覆蓋中國歷代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民族、文學、藝術等的巨大文化學術體系。對此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調查與研究,可為保護各地區、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建設中國邊疆萬里文化長廊提供豐富多樣的依據與佐證。

沿絲綢之路的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學藝術忠實地記載和綜合反映中華民族物質與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極為珍貴的宗教與世俗文化信息,如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天主教戲劇文學,西北、西南、東北眾多民族民間民俗戲劇藝術。借助世界性人類與口頭文化保護與研究熱潮,對此瀕臨滅絕的文化珍寶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與辨析,非常有利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絲綢之路既屬于自然科學,又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既包括人類歷史、地理、宗教、民族、文化,又包括各國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筑、雕塑等,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多元、多維、多側面、多層次的世界文化系統工程與百科全書。

雖然在中國改革開放形勢鼓舞下,全國社會科學界專家學者與世界接軌積極參與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論證,陸續編撰許多理論著述,并且訴諸于經濟旅游事業的開發實踐之中。但是因為所涉獵的學科廣泛、種類繁多、力量分散、各自為陣、經費匱乏等原因,至今缺少有學術分量的絲綢之路學綜合性系列性成果。只有在全國性質的中國絲綢之路學術組織統領下,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緊密結合,并對絲綢之路文化、文學與藝術三者融為一體進行廣義與狹義的系統性研究,方能將此國際性頂尖文化課題推向新的廣度與深度。

四、新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學

關于新絲綢之路是近年國內提出的一個新學術稱謂,是指在傳統絲綢之路基礎之上所延伸和新開辟的現代化國際大通道。在繼承與發展新、舊絲綢之路文化的基礎之上,專家學者一致呼吁盡快建立能總結此領域學術成就、持續發展的新學科“絲綢之路學”。

趙汝清主編的《絲綢之路西段歷史研究——兼論沿途民族遷徙及國家關系》一書在《面向21世紀的“現代絲綢之路”——新亞歐大陸橋》一章中論述:“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在亞歐大陸上又出現了一條連接東西的現代絲綢之路——新亞歐大陸橋。1990年9月12日,中國北疆鐵路與原蘇聯西土鐵路勝利接軌,標志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這是繼原蘇聯西伯利亞大陸橋之后,第二條連接亞歐大陸的大陸橋,因而也被稱為第二亞歐大陸橋……沿途連接40余國,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通道。”

另據芮杏文《開創陸橋經濟新時代》與沈驥如《第三亞歐大陸橋鶴亞歐合作》文中披露:“世界上最早的大陸橋出現在本世紀50年代,這就是橫貫北美大陸的北美大陸橋;60年代末,世界上又出現了第二條大陸橋,這就是極負盛名的西伯利亞大陸橋;1990年世人矚目的第三條大陸橋,即新亞歐大陸橋又開通了。現在有關國家又開始醞釀在亞洲南部、東南亞及西亞地區再開辟一條通往歐非的亞歐非大陸橋;在亞洲北部白令海峽建設跨海大壩或越海隧道,將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聯結起來,形成亞歐美大陸橋。”他還說:“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將使傳播過古老文明和傳統友誼的絲綢之路再一次煥發光彩。新亞歐大陸橋的開辟,不僅為中亞、西亞和東歐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和東亞、西歐地區的復蘇、增長、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而且也為地處亞歐內陸腹地的中亞國家和中國西部地區走向世界打開新的國際通道帶來難得的機遇。”

雷茂奎在《希望建立絲綢之路學》一文中呼吁:“我們有責任大力提倡建立一門‘絲綢之路學’。絲綢之路本身就是一條交通線、經濟線、中西交往線、文化交流線、民族融合線、政治變遷線。我們可以圍繞古絲道的變遷研究當時的經濟、政治、交通、宗教、民族、文化、中外關系,可以從縱的發展和橫的聯系研究一個地區、跨地區、跨國界的歷史面貌。我以為‘絲綢之路學’應當是一門具有綜合研究價值的專門的學科。”“我們應當組織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專題研究和斷代藝術綜合研究。例如編寫絲綢之路音樂史、舞蹈史、造型藝術史、工藝美術史或某一歷史階段文化藝術的綜合著作和專題著作,并在這個基礎上編寫絲綢之路文化史。”

蘇州大學沈福偉教授在《絲綢之路與絲路學研究》中論證:“絲路學是一門20世紀才問世的新學問,也是涵蓋了文化、歷史、宗教、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學,以及地理、氣象、地質、生物等自然科學的,匯聚了眾多學科、綜合研究多元化的學問。”

20世紀末,由《絲綢之路》雜志社召開“絲綢之路理論建構研討會”,《絲綢之路研究呼喚學科理論建設》一文中指出:“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與現代絲綢之路的無限生機,使絲綢之路學成為當今一門世界性顯學。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絲綢之路學的理論建構問題的探討,仍然顯得比較薄弱。如它應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科?它的對象、范圍、特點和方法是什么?它的各種類型的結構和功能有何異同?它與哪些相鄰學科在什么階段與范圍內存在著交叉、重合、相似的中介環節?它本身發展和演變的規律是什么?等等。對這些問題如不能較好地加以解決,勢必影響對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會議達成如下共識:“絲綢之路學內部至少應包括絲路歷史學、絲路考古學、絲路文化學、絲路民族學、絲路語言學、絲路宗教學、絲路地理學、絲路經濟學、絲路旅游學、絲路藝術學、絲路文學、絲路科技等10 多個分支學科。具體而言, 就是絲綢之路學不僅要研究絲綢之路的地理交通, 還要研究這條道路繁盛和衰敗的變遷史, 研究絲綢之路與沿線國家、地區和民族歷史命運的關系, 研究絲路所聯接的東西方各民族之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向交流的歷史及其經驗教訓, 利用發掘出來的遺存實物研究絲綢之路上各個人類群體生存活動情況及其規律, 利用民族學方法研究絲綢之路上各個民族生成、分化、聚合、遷徙的過程, 研究絲綢之路人文、自然景觀及其文化旅游價值, 研究絲綢之路與現實的關系等問題。”

應該承認,我國對于絲綢之路文化的研究還處于初步徘徊階段,絲綢之路文學、藝術研究還處于無序狀態,沒有統一的組織與規劃,其學術成果多限于基本稱謂、概念、形式、內容的爭論。絲綢之路文化學科不全,學術視野不開闊,研究方法陳舊,資料浮于表面,缺少此方面的優秀專門人才;學科分布不均,基礎工作不甚扎實,重視自然地理道路的考證,忽略文學藝術的探索;歷史研究多集中在漢、唐、宋代,對先秦與元、明、清及現當代新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涉獵較少。處于當前旅游經濟的開發與非物質文化的申報,而不自覺地犧牲了嚴肅的社會價值與學術性。

雖然我們也能讀到諸如文澤《新亞歐大陸橋——現代“絲綢之路”》,林宗華《古代東西方文化大動脈——絲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李凱《友誼之路——絲綢之路》,徐琳《〈新絲綢之路〉再出發》,叢麗娜《從電視紀錄片〈新絲綢之路〉看創作觀念的變化》,黃祖安《絲綢之路紀行:伊犁河畔》,胡戟《絲綢之路考察紀程》,張鐵偉《絲綢之路與中國和伊朗歷史上的友好關系》,徐賢杰《〈絲路花雨〉中的英娘與歷史上的馮夫人》,周劍虹《文化線路絲綢之路保護管理可持續發展》,徐習軍、仲其莊《從絲綢之路到新亞歐大陸橋》,李世惠、于清才《蓬萊,“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地》,道爾基、李煜輝《漢唐絲綢之路文化內涵與現代新疆旅游業發展對策》等一些相關文章,但是此方面的學術著述太少,而且含金量過少,往往把繼承與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文化人為割裂,亟需在傳統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基礎之上予以提高。近期有專家認為,“形成系統、科學的絲綢之路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絲綢之路學術研究需要拓寬視野”。絲綢之路文化是絲綢之路沿線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一種特質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大力加強新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為弘揚社會主義時代主旋律而放聲高歌。

知道特別關注的文化行為,如今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活動已經進入倒計時。2005年11月,我國和中亞五國在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的指導下,開始籌劃將絲綢之路中亞段線性文化遺產聯合申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召開了的中亞地區研討會,討論“2003年中亞地區世界遺產階段性報告”的后續行動計劃,會上,該地區的成員國會議代表一致通過了將絲綢之路中亞段作為線性遺產申報的計劃,隨后又提出絲綢之路中國文化段。

自2006年至今,以中國絲綢之路起點即陜西西安市為龍頭,聯合中國近十個省份,以及國外十余個國家與地區申報迄今規模最為宏大的世界文化遺產。在此前后,諸如新疆、甘肅、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四川、廣西、云南等省份組織編寫出版了數十本關于絲綢之路文化的介紹性書籍,發表數百篇各顯特色的學術文章,在法國、德國、俄羅斯、印度、日本等國家,也有一些絲綢之路的評介性著述。但是并未非全面、系統、深入的絲綢之路文藝領域的權威性論著與論文,尤其缺少以“中國絲綢之路文學藝術研究”為標志的系列性學術成果。在目前我國日益深化改革開放的形式下,理應加強此方面的學科研究與推動此領域大型出版物問世。“絲綢之路”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學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思想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重大文化積累,是對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項目。整理、保存、弘揚中華各民族團結,推動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出版項目。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理論原創性和方法獨特性,以及在學科建設中具有重要開創意義。

2012年4月16日,中國國家文物局發出通知,根據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國代表草簽的《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工作備忘錄》,中、哈、吉三國將于2013年2月1日前聯合提交絲綢之路申遺文本,力爭在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文物局通知要求,絲綢之路沿線各地應在2013年6月底前,完成絲綢之路首批申報遺產點的各項準備工作。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化絲綢之路與歐亞大陸橋文化的疏通與架設,亞洲區域范圍內中外文學藝術交流日益頻繁,其中機遇與挑戰俱在。在本世紀初,日漸縮小的“地球村”大力推行“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樣化”,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橫亙亞、非、歐洲的古代絲綢之路與當代歐亞大陸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對此蓬勃發展的形勢我們必須積極應對。

近年來,中國十余省、市、自治區與國外十余國家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文化線路”,這是舉世矚目、眾望所歸的反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前沿的最新重大科研項目,值得各位專家學者高度、持續關注。我們這次聯絡國內外重要學術組織機構、高校科研單位與報刊出版機構與眾多關心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交流成果,切磋技藝,就是為了借此“絲綢之路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學學術研討會”來促進此領域的學術研究長足發展,更加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進步與和諧,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偉大復興,同心協力構建中國絲綢之路文化文學藝術的宏偉大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自拍偷拍欧美| 久久毛片基地| 在线国产欧美| 欧美区日韩区|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青青极品在线| 亚洲区欧美区|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9999在线视频|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欧美天天干| 亚洲无线观看| 91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91精品小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av在线人妻熟妇| 伊人91在线|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国产微拍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97|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看国产一级毛片|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成人韩免费网站|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小视频|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 毛片卡一卡二| AV熟女乱|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制服无码网站|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色综合网站|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91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黄色网|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欧美日本激情|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久久精品91麻豆|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五月婷婷导航|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