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過后,天氣驟然變得清冷,人們的衣著也隨之增厚,往年那種暖冬天氣似乎不再延續。張掖大佛寺門前的街道兩邊,垂柳依然翠綠。在秋風徐徐的吹拂下,多情的楊柳向佛門輕訴著自己的無比虔誠。在這清冷的季節里,簇簇菊花姹紫嫣紅,層層疊疊,或深或淺,或濃重或明艷,遍布張掖的大街小巷。各個廣場上大面積擺放著各種不同顏色的菊花,更顯示出“金張掖菊花節”的盛情。雖然,沒有“滿城盡是黃金甲”那種鋪天蓋地的氣勢,但是,滿目金色和明黃色的菊花也把張掖城裝點得悠然和諧。
菊花是有情意的,當年,陶淵明在南山下,悠然地在自家籬笆下采摘菊花,他要用它來裝點自己的書房,以它的淡然來襯托自己的志向。陶淵明與菊花相伴,淡然出世,使他有時間、有精力來構筑自己的桃花源,于無意中張顯著名士風范:達則兼濟天下,貧則獨善其身。陶淵明不知道他的行為直接引發了一場后世名士們隱逸的風潮。盡管他的行為也是追隨上古先賢,但卻不能否認,隱逸之風直接對歷代名士大儒的修行修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而在這個過程中,菊花為人提供的精神滋養,猶如天地精華,為想入世的浮燥人群注入了輕悠的心靈撫慰,使其不再茫然。“良禽擇嘉木而棲,良將擇名主而侍”。明智的選擇,使歷代許多仁人志士能夠審時度勢,量力而為,造就了歷史上一大批帝王將相。為此,菊花也以其淡泊無爭而成就了自己“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美名。
用九月的菊花裝點城市,在這萬木漸次蕭瑟、寒冬即將來臨的前夕,再一次綻放自然界賦予人類的色彩之美、生命之美,讓忙碌的城市人在秋風的滌蕩下,體味一種亙古不變的清雅高潔之美,這真是一個絕妙的創意。每年的“金張掖菊花節”,也正是為張掖這一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提升錦上添花。看著來來往往的游人或站立觀賞,或蹲下品聞,或攝影留念,在五顏六色的菊花面前,盡情展示著他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環境化人,在這里,我的心,也不由得激昂起來,五彩的菊花海洋在藍天、白云、綠樹、碧水以及遠處祁連山雪影的映襯下,越發顯得清雅美麗、莊重大氣,置身其中,物我兩忘。
現在的張掖因為有了菊花的點綴就更加美麗了。然而,在多年以前,人們并沒有環保意識。解放前后,張掖還是半城蘆葦半城塔影的古城。但是,到21世紀初期,在張掖,大面積的蘆葦濕地幾近湮滅,五行古塔只剩下隋代木塔和西夏土塔兩個了,很多文物古跡在歷次的運動中已遭破壞,根本無法恢復。失去的歷史美景和它所乘載的歷史文化,永遠也不可能完全復原了,它只能存活于后人們的想象和老人們的口口相傳中。
盡管,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古代一些哲人的至高理想,但是,這種思想理念終究沒有為歷代帝王們所重視。因此,后世的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一個有綠樹、芳草、溪流和小魚、小鳥的空間環境,究竟能帶給人們什么。也或許,在古代,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人們一味地從大自然中索取,以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當近現代人口爆炸,森林無度砍伐,水土嚴重流失,導致山洪、泥石流、地震、洪水、驟風等各種自然災害平凡地接踵而至時……人們在大自然聲嘶力竭的狂怒中,在自身惶惶不安、心靈無處棲息的喧囂中,才終于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息的重要性。保護環境,回歸自然,人們開始急切地尋找失落的家園。
綠風不停地吹,在中國大地上穿越著歷史的時空,穿越這陽光的綠洲走廊,穿越這甘肅的河西走廊,穿越著張掖每一朵挺立的菊花。風每一次穿越,在河西這塊土地上都產生出一些細微的實質性變化,而這變化是以城市和人的精神面貌來呈現的。
在張掖,恢復半城蘆葦半城塔影的舊日風光,顯然困難巨大。但是,歷史的誘惑總是潛藏無窮的魅力。張掖人懷抱著夢想,通過一次次努力,竟然把張掖打造成了一座蘆葦之城,一座濕地之城。有天然氧吧的浸潤,張掖已然成為河西走廊上一座有充足綠色環繞、涵養的現代濕地之城。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人堅強的意志力作為支撐,這巨大的生態工程,這需要動用無數人力、物力、財力的現代城市拓展工程何以能順利實現?然而,夢想的實現遠非一朝一夕之功。前人們一次次地摸索,今人們一次次地付出,正是因為有無數人心血和聰明才智的浸潤,今日的河西大地上才增添了這一抹與眾不同的亮色。由此,張掖人有足夠的理由驕傲:這是我們的亮點,這是甘肅的亮點,這是中國的亮點,這是絲綢之路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