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國其名
馬拉維境內有三個較大的城市,第一大城市是首都利隆圭,第二大城市也是該國的商業中心布蘭太爾,第三則是姆祖祖。在姆祖祖曾經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叫尼安加,這個古老的民族曾經還有一個更古老的名字叫馬若維。馬若維人曾經是煉鐵工,而馬若維的意思是從煉鐵窯里射出的照亮夜空的“光束”。從詞源上講,馬拉維來源于馬若維。因為這個民族的名字,同在姆祖祖地區的那個美麗的湖泊就叫馬拉維湖。
10世紀前后,來自剛果南部的班圖人遷移到馬拉維湖北部,在那里班圖族的一支向南遷到馬拉維湖西岸,發展成了現在馬拉維諸多民族中的齊瓦族。另外一支,沿著馬拉維湖東岸,到達馬拉維南部地區,成為現在尼安加族的祖先。19世紀,罪惡的奴隸貿易也延伸到這片土地,在奴隸貿易最猖獗的時候,每年有2萬名當地人被擄走販賣。1891年,馬拉維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被稱為尼亞薩蘭。據說,當第一批英國殖民者剛剛從馬拉維湖上岸,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他們指著馬拉維湖,問當地的居民:“這個湖叫什么名字?”由于語言不通,當地居民以為他們問:“那是什么?”于是就回答:“ Nyasa(湖)!”從此,英國的殖民者就把這片土地稱為Nyasaland,中文音譯為尼亞薩蘭,即“湖畔地”之意。馬拉維人和馬拉維湖是分不開的。
馬拉維湖
馬拉維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積為3萬多平方公里,位于馬拉維東北部,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是綿亙非洲的東非大裂谷的末端谷底,是典型的斷層陷落湖。馬拉維湖長度為365英里,寬52英里,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日歷湖”。
在馬拉維兩年的時間里,我多次去湖邊,孟沽其的沙灘、猴灣的小猴子和岸邊婷婷的葦草、漫可洌的落日,每次都能帶給我不同的幸福。馬拉維湖的湖水清澈蔚藍,映襯著沒有被工業污染過的藍天白云,讓人感到無比靜謐、安詳。在那美麗的湖畔地,心會沉靜下來,融入畫一般的景色里。
夜晚在湖邊遠眺,會看到星星點點的漁火,那是晚上出去撒網的漁民。第二天清晨,在朝陽的光輝中,就能夠看到他們劃著獨木舟,帶著夜晚勞作的收獲,回到岸邊。收獲多少不會影響他們天然樂觀的態度。在馬拉維湖,看不到現代動力的漁船,只會看到捕魚的獨木舟,因為馬拉維湖是世界自然遺產,也是馬拉維的國家公園,不允許現代化的捕魚作業。但是當地人千百年留傳下來的生活方式,也同時得到尊重和保護,因為他們的捕魚方式,不會破壞湖區的生態平衡。當地人只吃湖里最常見的幾種魚,他們不吃蟹,不吃甲魚。
馬拉維湖的物種非常豐富,有上百種龜類,上千種魚類以及爬行動物等。最著名的就是麗魚,全世界發現有400多種麗魚,其中30%的種類能夠在這片水域中找到,更有五種屬馬拉維湖獨有。我們曾經在曼沽其乘船到湖中的一個島嶼上。在島嶼的石灣邊,透過清澈的湖水,我們看到大大小小的麗魚,有銀灰色的、有紅色的、有藍色的、那些可愛的小精靈,讓人不得不感嘆造化的偉大。游玩的時候,當地人還特別提醒我們,不能單獨一個人留在島上,因為島上的動物太多,不知道哪個會突然不友好。島上的叢林里、灌木中,眾多羽毛顏色各異的鳥兒唧唧啾啾地奏出大自然最動聽的音樂。島上也經常見到像拳頭一樣大小的蝸牛,靜靜地趴在草叢中,他們不用太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因為當地人不亂吃動物。小島岸邊的巨石上,常常是巨型蜥蜴們曬太陽的地方,我們所見最大的蜥蜴有近2米長,不斷地眨動著眼睛,好像在納悶這些人的顏色怎么跟馬拉維人的顏色不一樣啊。
馬拉維人
“溫暖非洲之心”是馬拉維人為自己贏得的榮譽。
歷史上,班圖人持續不斷的民族遷移帶來持續不斷的部族沖突,這種沖突也一度妨礙了馬拉維社會的形成。直到20世紀初,明顯的民族差異才消失。雖然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別,不同教區之間會有紛爭,但是內部的部族沖突已經消失,“馬拉維民族”的概念開始形成,馬拉維人也形成了保守、傳統和非暴力的民族性格。
從部落形態直接進入現代經濟的發展軌道,使馬拉維社會還較多地保留了以部落為主的社會結構形態和生活方式。在部落里,酋長是最高權力的行使者,也擁有較多的財富和土地。像大部分農耕社會一樣,他們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主外女主內。馬拉維人的主食是玉米做成的西瑪,類似甘肅人吃的馓飯,一般配菜汁和花生米糊。在餐廳或者宴會上,大部分馬拉維人還保留著原始的傳統,用手抓西瑪吃。在部落里,很多家庭還是像古代一樣,一日兩餐。
馬拉維人依然秉承著原始的正義和人性。在路上如果碰上車禍,路邊的行人都會圍上去,幫助肇事者采取救助措施,表達他們對于傷者最基本、也是最溫暖的人性關愛。在路上,如果你把車停在路邊做無所事事狀,就會有車停下來問你要不要幫忙。有一次我們開車到一個國家公園,在路上車子陷入泥濘,很快,五六個當地的路人聚集過來,他們沒有任何猶豫,就跳到沒膝的泥水里去幫忙抬車,不到5分鐘,我們的車就被抬了出來。
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馬拉維人信仰的宗教有基督教、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和最近才從臺灣傳過去的佛教等。馬拉維有8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這是一個教堂比酒吧多的國家,人們有虔誠的信仰,心靈安寧地棲居在神的懷抱里。各種宗教之間也沒有什么仇恨和沖突,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雖然生活在貧困中,但是他們的生活從來不缺少快樂。馬拉維人有著天然樂觀的生活態度,每個周末,我在學校里都能聽到周圍部落中徹夜的鼓聲、歌聲,那是人們聚集在教堂里徹夜狂歡。當地人有著與生俱來的節奏感,只要有音樂,他們就會跳舞。在舞動中,他們釋放出無比的歡樂,會感染到哪怕是最害羞、最保守的你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
來非洲前,聽到這樣的話,“腰里圍塊布,餓了就上樹”。一個很簡單的標簽,透漏出原始落后的信息和國人的調侃。來到馬拉維,感受到的遠非如此。走到部落里,你能夠看到低矮簡陋的圓形草屋,干凈整潔的院落,樹叢形成的天然籬笆,展現在面前的永遠是一幅恬靜的田園畫面。進到房子里,會有原始質樸的手工家具以及完全由木棍做出來的椅子、木桌等,這些小手工制作中,蘊涵著馬拉維人的聰明才智。在馬拉維,到處都可以看到土生土長的藝術家,他們從未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完全靠自己的天份作畫。如果有機會來旅游,不妨買幾幅畫帶回去,那上面透著馬拉維人原始質樸的藝術天賦。馬拉維的黑檀木雕也是藝術愛好者的最愛,古樸的線條,看似簡單卻形神兼備的雕工,裹挾著非洲熱帶草原的氣息。馬拉維自有它獨特的文化和值得我們尊敬的內涵,一個簡單的標簽不可以概括這個多姿多彩的民族。
非洲人的頭發都是彎曲生長的,容易長成一個個的小球,看上去像中國的鐵觀音茶,趴在頭皮上,而且長得很慢。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對于美麗長發的追求。馬拉維的姑娘、小伙子們都喜歡編小辮子。當地人會用類似發絲的植物纖維,跟自己的頭發連接,編到一起,形成風情十足的“非洲辮”。“非洲辮”一般有兩種編法,一種是單辮,揪一撮頭發一直編到底,編完了,頭上就會有很多個小辮子,可以晃來晃去,可以隨意搭配成不同的發型;另一種線辮,揪一撮頭發起個頭,沿著設計好的線條在編的過程中不斷加入新的頭發,編好之后,辮子趴在頭皮上,形成一道道線條,也是別有風味。來馬拉維沒有多久,我就入鄉隨俗,忍不住嘗試了一下當地的非洲美女發型。仗著自己的頭發多,我就只用自己的頭發,沒有加任何植物纖維,編了一個線辮,編完之后,卻發現自己的頭發好像少了很多。不過還算漂亮,也就釋懷了。后來終于還是抵不住美麗的誘惑,又編了一次加植物纖維的單辮,這次可是真正的非洲風格了,一時間也贏得了不少贊嘆。
現代的馬拉維人依然保持著他們的傳統禮節,跟中國古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晚輩見長輩時,男孩要單膝跪地,女孩要雙膝跪地。課間的時候,如果老師坐在路邊講話,有的孩子路過的時候就會蹲下來,單手撐地,問道:“老師,我可以從這里過去嗎?”得到老師的允許后,他們才通過。剛來馬拉維的時候,覺得特別不適應。因為跪禮在中國可是大禮,歷來只是跪天、跪地、跪父母,甚至跟一個人的氣節緊密聯系。我這個青年教師接受這個禮節,心里難免惶惶,于是每次就讓他們站起來跟我講話。大部分來自中國的義工都會讓孩子們站起來講話,即使除掉文化因素的心理影響,覺得一個孩子跪在硬硬的地面上,膝蓋也會不舒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