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基于問卷調查,分析目前我國部分實施學分制的高校考試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為高校的考試制度改革提供決策參考。調查發現,目前高校考試制度存在諸多弊端,包括考試形式單一,題型死板,忽視創新能力的培養;考試內容教材化,重識記輕能力;考試重視結果,忽視對試卷的分析;考試評價分數化,考試目的功利化,等等。有鑒于此,作者從增加考試形式、改變題型設置、擴展考試內容、增加教師自主權、重視考試結果分析、重塑成績構成等方面提出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為高校考試制度改革提供參考,實現學分制下高校考試制度的真正功能。
關鍵詞: 學分制 高校考試制度 存在的弊端 改革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86年,我國實行學分制的高校達200余所,占當時全國高校總量的1/5左右;1996年底比例接近1/3;目前已高達80%以上。[1]學分制的廣泛實行必然要求教學管理體制進行整體配套改革,而作為教學管理體制重中之重的考試制度改革必將處于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和先導地位。2005年11名內地高考“狀元”在面試環節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想錄取“書呆子”。很顯然,應試教育造成我國大批學生“高分低能”,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隨著學分制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實行,高校的考試制度是否符合學分制的要求呢?是否已真正掙脫應試教育的藩籬?目前高校的考試制度又存在哪些弊端呢?
有鑒于此,我們基于大樣本的問卷調查,以及對部分教師的深度訪談,剖析目前我國高校考試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為高校考試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此次調查的對象分為高校教師和學生,調查范圍為全國的部分高校,調查方法是隨機的抽樣調查。教師問卷實發6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為83.33%,其中男女比例為3∶2;學生問卷實發160份,回收155份,有效回收率為96.88%。
二、高校考試制度的問卷調查和分析
本次調查從高校考試的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題型、成績構成比例、考試質量等幾個方面考查高校考試制度的現狀,從中發現目前高校考試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大弊端。
(一)考試形式單一,題型死板,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在調查不同大學生所在專業的考試形式有哪些時,論文占62.58%,答辯占20%,實際操作占47.74%,而試卷則占了98.71%。
在高校試卷考試的題型中,選擇題占94.84%,填空題占85.16%,名詞解釋占78.06%,判斷題占80%,解答題占80.65%,論述題占77.42%,比較之下開放式試題僅占53.55%。這表明考試試題多側重于客觀題部分,而需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思考的主觀性試題則很少。
綜上所述,在各個不同的專業中考試的形式非常單一,以閉卷的試卷考試為主,而實際操作、口頭表達等方式的形式則很少,這樣的考試形式主要突出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抑制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在試題設置上,客觀試題占據絕對的地位,這樣的題型設置側重于簡單判斷和靜態的考核,抑制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考試內容教材化,重識記輕能力。
在調查考試內容時,有45.81%的學生選擇都是教科書上的內容;有50.32%的學生選擇大部分是教科書上的內容,僅僅少量課外內容;只有3.87%的學生選擇教科書內容占少部分。
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的考試內容主要為教科書內容,即教師上課講過的內容,而在考前,有69.03%的學生選擇老師會劃重點和考試范圍,要求學生按照標準答案背書,教師改卷時也是按著標準答案采點給分。可見,這樣的考試目的著重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即對課本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只會依賴老師期末劃重點,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答案的唯一性也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更多的是像復印機一樣將課本的內容完全復制到試卷上。這樣的考試內容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內容、考試導向錯位,培養出來的學生規格單一,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考試注重結果,忽視對試卷的分析。
調查發現,在考試結束后有49.03%的學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答題的錯誤之處,有49.03%的學生知道一些,僅有1.94%的學生清楚地知道。僅有12.26%的學生選擇考試完后老師會評講試卷,有87.74%的學生選擇不會評講試卷。在對教師的調查中,僅有14%的老師認為沒有必要評講試卷,有28%的老師認為很有必要在考試后評講試卷,有58%的老師選擇依課程性質來定是否評講試卷。
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錯誤之處不甚清楚,由于考試后又缺乏對試卷的評講,學生在考試后得到的只是一個分數,其考試中存在的錯誤會一直存在。不僅是不評講試卷,期末考試后大部分學校和老師更注重批改試卷的效率,要求試卷分數盡快出爐,而忽視分析試卷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因此,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對學校和老師來說,他們在考試中得到的只是一個分數。但一個簡單的分數是不能實現學分制下考試的功能和實現考試的作用的,更多體現的一種應試教育的要求。
(四)考試評價分數化,考試目的功利化。
關于獎學金的評定標準,有69.68%的學生選擇是先按照期末裸成績入圍,然后加上參加活動所得的綜合測評分的總分評定,只有7.74%的是先按綜合測評分入圍,再加上裸成績的總分評定,有17.42%的學生選擇直接按裸成績加上綜合測評分的總成績評定,也有5.16%的學生選擇是直接按照裸成績評定。
從上表可以看出,獎學金的評定最主要的是看期末成績,而且不僅僅是獎學金,評優評先等榮譽和保送研究生都直接和考試分數掛鉤。這就使得高校在無形中形成了“分數至上”的人才評價觀,加劇了學生對學業成績的功利化傾向。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絕大部分,因此只要期末試卷做得好,就能取得一個理想分數,形成了對學生“一考定終身”的評價。因此,為追求期末考試的高分,不少學生在期末前幾天死記硬背老師所劃的重點,而不是全面地、理解性地掌握專業知識。這樣就背離了考試的真正目的,反而使得學生功利化,教學目異化。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77.42%的學生認為期末成績并不能體現其該學期的學習努力程度和能力。在問及考后對課程的掌握程度時,有48.39%的學生選擇考試完后就忘記了該門課程的知識,而只有1.94%能熟練地運用于實踐。
三、對高校考試制度的改革建議
以上調查數據顯示出目前部分高校考試制度存在諸多弊端。通過了解國外一些高校的考試制度對部分教師的深度訪談,我們針對高校考試制度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為高校的考試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考試形式多樣化。
試卷考試雖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但單一的考試形式無法展示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考試形式豐富和方法的多樣是促使傳統教育思想轉變的有效手段。[3]因此,很有必要豐富目前高校的考試形式。不同的專業應該根據專業的特殊性選擇不同的考試方式。比如,對于理工科專業,就不能只采用試卷的方式,而應該多采取需要動手操作的考試形式,如做實驗、實地考察、寫作實驗報告等,并且這部分考核應占總成績的主要部分。對于一些文科性的專業,也不能僅僅限于試卷考試形式,可以增加答辯、案例表演、專題討論、課題研究等形式,在此次調查問卷中有66%的老師贊同將答辯作為一項考試內容。這樣的考試形式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能力,使學生更能與社會接軌。
(二)考試內容不受教材限制,加大教師的自主權。
考試內容方面,應突破考試內容教材化的現象,堅持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主,力求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考試內容的變革首先體現在命題的開放性上。而目前一些高校對題型有嚴格的要求,出題老師不能進行命題的創新的問題,在本次調查中有98%的老師支持加大教師的出題自主權。因此,加大教師的出題自主權非常重要,能使出題老師突破傳統的以客觀題占主要地位、以考查書本上的死知識為主的題型模式,轉變為以開放性題目為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的題型模式。答案顯示多樣性,評卷從以前的按標準答案采點給分變為能體現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研究、富有創造性的便能得到老師的青睞,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
(三)重視考試結果的分析。
考試并不是一門課程的結束,學生答完考卷并不是意味著該門課程學習的結束,老師閱卷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著考試工作的結束。相反,我們應該對考試結果進行科學統計、分析。通過對各種題目、各類學生考試結果的分析統計,這樣一方面可以研究試題本身是否科學,有利于改進、完善試題質量,更好地發揮考試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從學生考試成績來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中的優勢與不足,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方法與對策依據。[5]因此,我們建議學校可以在期末考試后組織一些老師成立一個試卷分析小組,對批改后的學生試卷進行分析,來反映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再對教學進行相應的改善。
(四)成績構成多元化,改變“一考定終身”現象。
學生的成績不能僅僅取決于一次期末考試,這不僅不科學,也不能反映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持續過程,考試作為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手段,要達到客觀評價的目的,其評價活動就必須貫穿整個教學活動中。[4]因此,應該削減期末試卷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增加平時的考核次數,當然平時的考核也必須符合考試形式和內容上的要求。我們提出的方案是期末成績占50%,課堂考勤占10%,平時考試占40%。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真正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能改變“一考定終身”的現象,降低考試的功利性,確實實現考試的目的,沖破應試教育的藩籬,實現“高分高能”。
參考文獻:
[1]金祖慶,趙雷洪.學分制下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研究.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6,(3).
[2]孫永清.淺析當前考試制度改革.科技資訊,2009,(35).
[3]張萍.學分制下的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研究.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1).
[4]姜艷萍.高校考試制度問題探析.黑龍江教育,2008,(7).
2011年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活動資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