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中心治理理論不僅具有極高的理論研究價值,而且在實證研究領域中也對各國的治道變革有指導作用,其核心理念是在純粹的市場化與單一的政府主導之間存在一種政府、市場和社會多中心的治理模式。本文對多中心理論進行簡單介紹,并結合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公民社會的發展、社會資本存量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多中心理論對于我國的適用性,同時指出要結合我國國情,審慎地借鑒多中心理論,建立有我國特色的治理模式。
關鍵詞: 多中心治理理論 適用性 服務型政府 社會資本
一、多中心治理理論簡介
奧斯特羅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論,其核心觀點就是在政府的指令管制與完全市場化之間,存在許多其他有效的治理方式。
(一)多中心要求主體的多元化。
多中心通過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提供主體的多元化,在公共治理過程中形成一種競爭機制,使得各主體之間相互競爭,降低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成本與提供成本,提高公共產品與服務的質量,以確保公眾能夠在不同主體之間進行選擇,使得政府提高對公眾的回應性,以及公共意愿得以表達。
(二)多中心要求政府與市場通力合作的共治。
多中心理論指出,單純的政府管制與市場化不能夠滿足公共治理的要求。政府的權力擴張會導致壟斷與腐敗,再加上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缺乏動力,使得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而一味地市場化只會追求效率,而不能滿足公平的要求。因此,多中心理論提倡二者共治,而不是政府與市場非此即彼。
(三)多中心要求政府轉變角色和職能。
奧斯特羅姆認為,公共事務的治理過程中存在“生產者、消費者和中介者”三種,政府應該轉變角色,由直接管理轉變為間接管理,作為市場與社會之間的中介,在公共V0tv5uXF+mM7DOUZRzs00TgU1EHayXjCBPcO3+9QXjk=產品的生產與提供過程中制定法律和規則來保證正常的秩序,而不是進行壟斷。
二、多中心治理在中國的適用性
(一)多中心治理理論對于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作用。
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由來已久,取得了許多成績,如政府信息公開、政府問責制等。但隨著公民參與度的提高,公共產品需求的增加,公眾期望的升高,政府服務質量有待提高、“服務型政府”口號流于形式等問題出現,我國公共治理模式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改革。這就要求我國吸取多中心治理理論的諸多有益觀點,減少直接的、命令的、強制的方式,而采取間接的、服務的方式,能夠交給地方做的就大膽放權,決策層與執行層分離,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多中心理論在我國的實際運用有以下幾種。
1.社會組織壯大
要想實現公共產品與服務的生產主體和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就必須壯大社會組織。在國外,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和公共產品的供給主要依靠社會組織,如各種行業協會、學會等。多中心理論要求壯大社會組織以實現社會自治。
2.外包
自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以來,許多公共產品政府外包給私營企業去生產,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公共產品生產的效率,又有利于政府減少直接干預,是民營化的主要形式。
(二)多中心治理理論能夠提高社會資本存量,加強公眾參與程度。
多中心理論已經演變為一種思維方式,要求建立強大的公民社會,政府僅僅作為中介參與公共產品的生產與供給過程,提出在各個領域建立自組織,對公共事務進行自我管理,這能夠加強公眾和組織內部的互相溝通,建立起一個全社會范圍內的社會網絡,以促進社會資本的提高,提高公民的社會參與度,真正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目標,打破以政府為核心的單中心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三)審慎對待多中心治理理論在我國的運用。
首先,我們要看到,奧斯特羅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是介于私有化與國有化之間的一種特定狀態下的有效治理模式,而這種特定狀態難以確定,因此,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國情,我國社會體制改革推行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在運用多中心理論時也應該批判地繼承,與我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其次,多中心理論提出要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供給的過程中建立競爭機制,也要審慎對待,如果一味盲目地在各領域引入競爭,出現無規則的競爭,就會導致不合理的競爭,競爭混亂,這與多中心設想的通過各主體之間的有序競爭、協調,使得不同公共利益的主體得以實現的初衷相違背。
因此,多中心治理理論對于我國的適用性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多中心理論提出的強化公民社會、減少政府直接干預的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應該借鑒。另一方面,雖然提出要打破政府主導的單中心模式,但是政府在多中心模式中仍然要發揮重要作用,不可偏激地認為政府要退居次要地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理模式并不存在,各國公共事務的治理模式是通過長期社會實踐而逐漸形成的,我國要結合國情,將多中心理論中國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公共事務治理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