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新的角度審視語文教育,梳理語文課堂的特點,為語文應試教育尋找到新的著力點,跳出應試教育的樊籬,以素質教育的思維方式進行應試教育,避開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爭辯,達到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雙重受益的目的。
關鍵詞: 語文課堂 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詩情畫意
一、從高考題目看母語教育
高考剛過,語文考卷的作文題目便成為社會討論熱點。完全開放式的“憂與愛”成為此次最受熱議的題目,一馬平川、毫無約束的題目讓許多學生找不到寫作的著力點。
作為語文教師,我很理解出題專家的良苦用心:把作文題放到熟悉的生活中去表現,希望通過開放式的題目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展現真實的才華,讓胸中有料的學生能夠脫穎而出,這顯然是出于素質教育的要求,然而卻讓許多一直接受應試教育的高中生迅速失去方向,腦中一片空白。應試教育的后果是他們習慣了被人牽著,習慣了被人指導,習慣了遵循別人的思維,這個時候,突然把他們放在一個空曠之地,他們沒有對生活的關注和體驗,只有記憶的零星碎片,當然只能是兩眼茫然,草草收場;而有一些學生雖然在語文課堂上沒有享受到素質教育的美味,但是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嘗試,享受到一些“美味”和課堂之外的“詩情畫意”,在面對這一題目的時候,就從容得多,腦中有積累,心中有感受,能夠迅速調出一些信息,醞釀情感,運用在寫作中。
再看看國外高考作文題目,例如法國的題目——“請解釋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關‘德行’的論述”。其實這是法國高考的哲學論文題目,只是相當于中國語文高考題目,題目的哲學屬性很強。美國的高考作文也有類似的題目:“是否凡事都有一個例外?”面對這樣的題目,估計許多中國學生會摸不到頭腦。
當然,法國、美國高中生有專門的哲學課,必須學習。中國高中生的哲學課由政治課與語文課分擔,如果純粹哲學化分析,語文課的比重其實應該比政治課更大,但是從實際效果看,語文課并沒有擔負起這樣的責任,甚至缺乏基本的思辨、思考。
反思三國的高考作文題目,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側重從內心體驗的角度考查,還是側重從思維品質的角度去考查,雖然各國各有偏重,各有特點,但母語的素質化教育都是每個國家共同的要求。母語教育是希望培養出的即將成年的人能夠說出流利的母語,能夠迅速地運用母語思考、分辨事物,同時作出符合常理的判斷。如果進行對比,法國與美國的作文題目偏重檢查學生的獨立人格和思維,只有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才能自圓其說寫出好作品,而我國作文題目的素質性要求更高,需要學生擁有強大自我思維和信息綜合能力,才能寫出真正貼近主題的佳作。即便在中國厚重的應試教育背景下,我們的高考題目同樣有著濃厚的素質教育色彩,這也暗示我們:語文教育一直藏著一顆“素質”的內心。
二、“詩情畫意”是語文教學基本規律的回歸
“詩情畫意”一詞來自宋朝周密的《清平樂·橫玉亭秋倚》:“詩情畫意,只在闌桿外,雨露天低生爽氣,一片吳山越水。”意思是“像詩畫里所描摹的能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讓語文課堂具有“詩情畫意”是讓語文教育素質化的一種委婉的說法,它并沒有完全拋棄應試課堂,而是在應試課堂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學生能夠感受的東西,讓語文課生動起來、感性起來,在向學生傳遞基本知識點、信息的同時,讓其中一些內容能夠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存進他們記憶系統,成為他們的一部分。正是這些真正進入學生內心的東西讓他們感受到“詩情畫意”,覺察到意味,感受到畫面,沉浸其中,那么就是實現了素質化信息傳達。素質化信息能夠讓學生記憶得更牢固,真正成為他們知識的一部分,能夠活學活用。
語文課堂的“詩情畫意”并非當代首創,古人的課堂教育一向都是在“詩情畫意”中完成教學的。私塾先生在課上大講特講自己對一首詩、一首詞的感受,將堂下學生帶入詩詞描寫的“詩情畫意”境界中。其實古時學生考試壓力更大,那些嚴謹毫無變化的八股科舉考試真正決定著每一個讀書人的未來,但他們在教書先生自由揮灑的授課之下,既能掌握科舉考試的要求知識,又能在自我詩詞創作上達到一定水準,有的甚至成為一代文豪。進入當代中國語文課堂,這些東西在復雜的社會原因與考試壓力的擠壓下蕩然無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語文課堂的“詩情畫意”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保持得很好。他們很注重學生作為主體的參與性。一堂課,如果沒有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就是一堂失敗的課,這也是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他們的語文課堂有很多自由交談的時間,學生與老師自由抒發對于范文的理解和認識,學生可以自由抒發感受,對事物、對世界,他們的情感在語文課堂是輕松自由的。
從教育學角度理解,語文課堂上的“詩情畫意”只是回歸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語文教學需要心,需要情感,不像別的科目,只需要腦,運用理性、記憶進行處理。語文課堂需要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主動感受那些隱藏在書中、教師話語中的情景與“詩情畫意”。
三、培養尖子生需要“詩情畫意”
有人統計高考語文成績,發現語文成績區以90—110分為最大,但110分以上的成績區很是稀少。研究的結果指出:最大的成績區是一般應試教育的結果,這樣的學生想進入上一個成績區幾乎不太可能。這就反映出應試教育的短處,沒有“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很少誕生高分學生,即使能夠跳出一兩個高分,那也是學生自行尋找到了他的“詩情畫意”。
語文課堂的“詩情畫意”其實是回歸語文教學的根本,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教師不是課堂的“上帝”,他最多只是一個秩序維護者,在適當的時候指引學生,很多時候是藏匿在講桌之后,這很像一個好的足球裁判,雖然在場上,但不是主角。
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意思是學生自我去感受,去感受課本文章或者文學作品的“詩情畫意”,用他們自己的思維和情感進入到“詩情畫意”中,那一片花,那一片草,那一段情,學生感受到了,教師不能替代學生感受,不能替代學生做判斷。如果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情畫意”,徜徉在“詩情畫意”中,感受到輕松、愉悅,這才是“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素質化的最好體現,也會在應試考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毋庸置疑的是,一個懂得李白情懷的學生寫起作文來肯定超過只會背誦李白詩歌的學生,給學生一份“詩情畫意”,他們會給你一份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