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閱讀能力
一、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保障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因勢利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工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閱讀興趣,閱讀便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情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準確地捕捉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情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情境中反復讀課文,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四、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后,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地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地思考,讓一部分學生帶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引學生的情感發展方向,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馳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五、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數量,取決于他們的認識水平,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的培養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若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
參考文獻:
?。?]張興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教育革新,2007.
[2]李桂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教材與教法,2006.
[3]肖烘艷.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優化[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