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如今的語文教學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讀,自己說,自己寫,甚至自己演,并不鮮見,卻較少有老師讓學生自己問。因此,我認為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質疑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那么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質疑呢?
一、以名人為榜樣,激勵學生質疑。
青少年學生對各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有崇拜名人偉人的心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搜集有關質疑的名言和敢于質疑的名人的事例以此來啟迪鼓勵學生質疑。例如,牛頓對“蘋果落地”質疑,創立了“萬有引力說”;瓦特對“壺水滾沸”質疑,發明了蒸汽機。王安石對“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質疑,寫下了駁論文中的“千古絕調”讀《孟嘗君傳》;釋迦牟尼對“生、老、病、死”質疑,創立了佛教;還有《懷疑與學問》中大學問家戴震對《大學章句》的質疑,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短論兩則》中對報刊用詞“基本屬實”和“偃旗息鼓”的質疑。巴爾扎克說:“問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边@些名人們拿著“問號”這把鑰匙,打開了科學寶庫的大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名人的事例,去撞擊學生的心扉,在他們的心里播下質疑的種子,激勵他們以名人的敢疑、善疑為榜樣,在求學中主動地去質疑。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于質疑的前提。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老師把提問當做自己的專利,千方百計地將學生的思路納入自己的軌道。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權力被剝奪,成了被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在這樣的教學環境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被扼殺,養成了不愿動腦的懶惰習慣。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學生的思想、意見及情感得到尊重,才能為學生堅持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敢于質疑問難提供可靠的保障。
只有充分肯定,積極鼓勵,學生才會敢于質疑。雖然我們的教材所選的大多是經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但它們畢竟是作者個人的體驗和情感的反映,而學生又會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去解讀作品。學生由于學識、經歷、情感不同,極易見仁見智,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各種與教材、老師意見不一致,哪怕是幼稚甚至是錯誤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就不要否定斥責,而是肯定其行為,找出其中的閃光點,給予正確的引導。在這點上,語文教育專家于漪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教學《花木蘭》時,有學生提出異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根本不可能,不說別的,木蘭洗腳就露餡了,小腳怎么藏得???”此時,于漪老師給予提問的學生充分的肯定,并在課后師生共同查閱資料,使學生獲得了滿意的答案。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課堂探求氣氛極濃,又讓學生學到了老師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
三、提供示范,創設情境,讓學生善于質疑。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種現象,老師讓學生提問,學生要么無問可提,要么提一些字的讀音和詞語的解釋之類,而這些是他們用工具書完全能夠解決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學生不會質疑和探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做好疑什么、怎樣疑、敢于疑的示范,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
1.從文章的題目入手,做好質疑的示范。標題常常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的靈魂。一篇文章的標題往往體現了作者別具匠心的構思,通過課題這扇窗戶,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智取生辰綱》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問題:晁蓋、吳用等人竊取生辰綱,其”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圍繞“智”這個文眼,深入課文,認真閱讀,圈點批注,合作探究,就會得出這樣的答案:智用天時——利用“熱”;智用地利——妙選黃泥岡;智用矛盾——楊志內部矛盾激化時;智用計謀——實施軟取計劃。這樣文本的主要情節,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探究出來了。這樣的提問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又比如,教學《變色龍》一文,抓住“變”這個文眼,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以“變色龍”為題?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善變”表現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變再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變色龍”這個形象?學生抓住“變”,就抓住了這篇文章的關鍵。
2.從文章的語言入手,做好質疑的示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品味、賞析、領悟作品語言的美妙之處,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積累并習得語言,學習名家遣詞造句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素養。例如在《天上的街市》一詩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設疑:“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詩句為什么用“朵”去修飾“流星”?學生通過思考、品味,就會體會到“朵”的妙處,原來作者把流星比作花朵,是說那天空中劃過的璀璨的流星就像那盛開的美麗的花朵,用詞很美。又比如在《春》一文的教學中,“人家屋頂上籠著一層薄煙”,可以這樣設疑:句中的“籠”字能否換成“罩”,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就會領悟到“籠”字寫出了薄煙是輕輕地浮著,給我們一種立體感,并與“薄”字照應,而“罩”給人一種厚重的壓抑感。
3.從文章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