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的資源,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語文學習 學生 主人
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的角色應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引導者。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挖掘語文教材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的資源,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下面我具體地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知識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如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課,我在課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種蝴蝶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采用了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群可愛的蝴蝶朋友,然后出示蝴蝶的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學習興趣被激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象,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維生素C的秘密》一課時,揭示課題后,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地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堂氣氛很活躍,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群鳥學藝》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學生回答:只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有一個學生不同,他說是鳳凰老師教搭窩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鳥沒有學會搭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列舉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最后,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后感等,可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寫作能力。如:我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狐貍和老虎的語言進行反復誦讀,以悟出它們內心的想法。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自編自演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話語、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結合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的認識在各自品評中得到進一步深化。
五、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教師要熱愛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教師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了起來,使課堂真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調動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提高訓練難度和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得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于學困生我還經常進行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學生的內心感到喜悅,由此喜歡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總之,我們要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張揚,讓他們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