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現行的教學方式為傳統的“平行分班”,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異性,而且班級人數較多。如果按著中等學生的水平上課,長期下來必然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等生沒有動力,冒不了尖,而后進生連最基本的知識也掌握不了,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我們應實施分層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1.學生作為一個群體,存在著個體差異。
1.1智力差異。每個學生因為遺傳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鈍。有的人形象思維強,有的邏輯思維強。有的人記憶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較差;有的人記憶力較差,但推理能力過人。
1.2學習基礎差異。不同的學生在小學的數學學習狀況不一樣,有的學生數學成績十分優秀,有的學生數學學習基本還沒入門,兩極分化相當嚴重。
1.3學習品質差異。有的學生學習數學十分認真,有一套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學得輕松愉快;而有的學生因為沒有入門,數學學得十分艱難,部分學生甚至對數學學習喪失信心。
正是因為學生之間存在這些個體差異,數學學習的兩極分化給我們的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困難,課堂上要求太高后進生跟不上,要求太低優等生又吃不飽,教師處于一種“首尾不能兼顧”的尷尬境地。所以要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讓不同的學生接受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
2.分層不分班,保護學生積極性。
分層教學是一種在班級授課條件下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它著眼于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從而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行政部門多次強調不能按學生學習程度進行編班,就是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平等對待和公平教育。某些學校打著“分層教學”的名義,按學生考試或測驗成績重新編班,這種做法在本質上是與“分層教學”相悖的。學校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有效手段,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做到因材施教,而不能人為地代替學生做出未來接受教育的選擇。
3.充分了解學生,合理分組。
我們根據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狀況和學習目標的不同,將學生分為三層:創新層次(A層)、提高層次(B層)、達標層次(C層)。每個學生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層次。分層依據不只是數學成績,任課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我們在高一的第二學期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同時爭取班主任協助工作,使學生了解分層的意義,樂于接受,且說明分層為動態,可調整。
做好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它必須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并落到實處。我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三同三不同”。
“三同”是指:①大綱要求的必修課知識內容必須相同,不能任意刪減;②靈活性及聯系實際的要求相同;③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相同。“三不同”是指:①傳授知識的深度、廣度有所不同;②作業量及難易程度不同。以A層來定位練習題,B、C兩層則在此基礎上去掉難題,再補充一些基礎性較強的練習;③測試題目有所不同。測試基本采用復式題,即在大多數題相同的基礎上,再分別增補幾題檢查不同層次的教學效果。
4.教學目標層次化。
分層備課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在吃透教材、大綱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屬于層次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有具體的要求,如對A層的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可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要求學生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會基本的方法,形成基本的能力。
5.課堂提問的層次性。
一堂課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在于能否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既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還能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對學習較為困難的A組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讓他們回答較為基本或較容易的問題,不論回答對或錯,都鼓勵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學習成績較高、能力較強的C組學生,讓他們回答較難、較深的問題,有時還可以故意為難他們,訓練他們的能力。還可以把一個問題分解成識記了解、理解、綜合分析三個層次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主動積極地進入角色,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一節課難的問題不宜太多,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容易受挫,覺得自己缺乏回答問題的機會,久而久之就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
6.布置課后作業的層次性。
課后布置作業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是布置課后作業切勿一刀切,否則會使C層學生“吃不消”,導致抄襲作業,而A層學生“吃不飽”。為此布置課后作業同樣要有層次性,作業量與難易程度要與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相適應。一般分為必做題和選作題。必做題是每位學生都應完成的基礎題,選作題只要求A層學生或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在批改作業時,對C層和B層學生的作業要格外改得仔細些,有時進行面批。對A層學生可個別向他們推薦一些課外參考書或與他們探討較深的問題,啟發他們深入鉆研。但是這給老師增加了工作量,面面俱到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
7.分類評價,賞識為主。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尤其對學困生應多采用表揚評價,尋找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要看到他們的成績。回答得不完整、不準確時,應及時激勵;一旦能答出邏輯性較強的問題,就要加倍鼓勵,給他們以信心;對于學優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