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培養出一批個性鮮明,能滿足社會不同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在初中階段,教師就應當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作者根據多年的體育教學工作經驗,針對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發展問題,從若干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 初中體育教學 學生個性 培養與激發
對于現階段的體育教學工作而言,不應再以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滿足應試教育與競技體育的要求,而應注重學生個性的激發與培養,培養出一批個性鮮明,能滿足社會不同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根據蘇教版初中體育教學新課程的要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將培養學生的興趣放在首要位置,同時應根據學生興趣、性格、體質等自身因素的不同,注重學生個性的激發。在此過程中,還應注重教學方法與模式的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以下是筆者在多年的體育教學工作中,所總結出的利于初中體育教學工作中學生個性激發的做法。
1.注重激發與培養中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興趣作為一種個性化的元素,能夠激發并保持學生對于一種事物的追求與熱愛,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因教學內容過于模式化、應試化與競技化,部分學生失去了對于體育課程學習的興趣。因此,在現階段的初中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選擇,并采取相應的方式培養學生對于體育課程學習的興趣。
2.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學生通常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在這種枯燥、被動的學習氛圍中,其個性也得不到相應的發展。蘇教版初中體育教學新課程要求,應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老師在其中起到相應的引導作用。筆者認為,教師在課程準備時,應對學生不同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充分的考慮與分析,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在課堂授課時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通過合理的手段引導學生實現學習目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如根據課程安排,引導學生進行上肢力量練習時,如要求所有學生根據統一的口令進行練習引體向上或俯臥撐練習,達到一定的練習效果。但是這樣的練習方式,往往不能夠滿足學生不同體質的需求,導致有些同學出現力量不足或之后肌肉出現酸痛的現象。如果教師將這種練習方式改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選擇引體向上、斜身引體向上、水平懸垂屈伸等多種練習方式,并允許他們根據自身承受能力自主調節俯臥撐練習時手與腳的抬起高度,則不僅可以營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還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滿足。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調動起他們對于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3.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充分發揮起主觀能動性
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在支配他們完成身體的運動的同時,也滲透著來自于政治、文化、道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同時還應運用積極的社會因素增強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內驅力,從而為他們個性的培養營造良好的體育環境。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還應充分激發出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與尊重,并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通過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處于該年齡階段的中學生都有著很強的好勝心與榮譽感,也可定期組織多種形式的體育競賽增強體育運動的激烈性與趣味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參賽項目。教師在熟悉學生體質、技能等差別的基礎上,也可采取“讓距賽”、“讓分賽”等比賽方式,在提高他們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
4.根據學生性格進行分組練習
性格偏外向的學生大都活潑開朗,且比較喜歡參加體育鍛煉,運動力也相對較強,大都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而性格相對較孤僻的學生則往往不太喜歡參與體育鍛煉,運動能力相對較弱,體育素質也相對較差。在現階段的體育教學工作中,如果教師忽視了這種個性差異的存在,就很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降低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為此,在室外體育運功練習時,教師應按照學生內、外向型性格的不同,結合他們自身運動技能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這樣老師就可以對課程密度與運動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并且可以考慮到更多學生的個性特征,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展。
在體育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還應做到一視同仁,不偏袒、歧視、冷落每一個學生。教師還應根據處于該年齡階段中學生的特點,善于對他們的動作、技巧進行觀察,發現不同學生的發光點。體育運動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拼搏精神、團結精神等。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充分展現與尊重。同時還可借助體育運動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與責任感,營造出良好的情感環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夠得到張揚。
5.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課程以其獨特的實踐性、協同性、集體性等特點,決定了其在促進該年齡階段學生個性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初中體育教師應該對不同學生體質、個性等差異進行充分的了解與分析,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同時,還應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真正滿足該年齡階段不同中學生的個性發展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