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1.網絡增長了人的知識和見識。由于網絡的信息資源具有全球性特征,容納的信息量極廣,能隨時為網民提供快捷、先進的信息,有助于人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及智能的增長。
2.網絡發揮了人的創造性。網絡營造的是一個自由、民主的虛擬社會。在這里,人人都有發言權,都有自主選擇權,每個人想看什么想做什么完全由自己做主,他人無法也無權控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地位得到實現,個體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個體的潛能、創造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3.網絡帶來了新的人際交往模式。網絡設計的是一個虛擬的環境或空間,在這種氛圍中,網絡中人多以匿名的方式進行人際間的交往,當然,這種交往可能是以某種欺騙的方式進行的,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了時空、民族、階級的限制與束縛,達到了知識、情感、心靈的激勵、宣泄及撫慰,有助于人的自尊、自信的培養及人際間信任感的產生。
4.網絡改變了原有的價值觀念。在這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發生著激烈的沖突,全球化意識即將孕生。全球化帶來的將是一個趨于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使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拋開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真正站在地球村的角度商討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問題,如環境問題、糧食問題、禁毒問題、反對暴力恐怖問題等。
二、網絡所帶來的網絡道德的負面影響
信息網絡技術作為一種智能化、技能化的信息媒介,其本身是沒有道德人格的。但網絡技術一旦進入大眾傳播過程,就會涉及網絡道德。目前由于我國的網絡管理不規范,學校網絡課程僅停留在傳授網絡技術的層面,基本不涉及網絡道德教育等原因,使得網絡必然對倫理道德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1.網絡犯罪滋生。利用互聯網危害人身權利及合法財產權利的行為。網絡上經常出現一群黑客,對其他用戶進行破壞。制作和傳播非法病毒,非法竊取公私機密,竊取銀行密碼,破壞他人數據,非法使用他人信息及資源,利用網絡散步欺詐、謠言等虛假信息或進行惡意誹謗,等等。
2.色情信息泛濫。色情服務在大部分國家是被禁止的,但由于網絡資源具有開放性,使得某些色情信息能夠無障礙地在互聯網上傳播。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從中獲取巨額的經濟利益。這些不良信息在互聯網上惡意傳播,不僅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而且使得社會道德觀念產生了混亂,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穩定。
3.道德情感冷漠。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受物理空間的限制,具有直接性、現實性。網絡技術改變了人際交往的環境,人與人之間現實直接的交往的機會將大為減少,這就極有可能導致現實的人際關系疏遠,個人產生緊張、孤僻的道德心理障礙,產生道德情感冷漠的現象。
4.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由于互聯網采用的是分布式的網絡結構,任何政府、組織、個人都不可能統治占有它,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對其中的信息進行徹底的控制,在這里有的只是電子化的信息交流,所有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任何事,而不必負擔任何義務和責任。由于網絡是一新生事物,還沒有形成完備的道德法律規范,而且現實中對網上道德失范行為也沒有相應的制裁措施。即使有制裁,也因網民的匿名使之有逃離懲罰的可能。因而,網絡道德有賴于上網者的道德自律。而有些青少年正處于心理、行為上的不成熟期,自律性及自制性較差,如果過分沉迷于網絡社會,甚至盲目追求絕對的自由與民主,則有可能使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抬頭,淡化應有的道德責任意識。
這些現象說明網絡道德的規范及教育勢在必行。
三、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加強網絡倫理道德觀念教育,提高自律意識。任何道德問題的出現,必然與相應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的狀況不佳分不開。網絡文化有著強大的滲透力和擴散性,容易讓人產生強烈的超前意識,進而產生一些偏激的想法或行為。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底蘊的文明大國,有著優良的道德傳統,我們要善于運用我國優良的文化傳統感化大多數人,國家信息部門也要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正確引導,使網絡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互聯網等信息網絡既是重要的信息平臺,又是重要的傳播平臺;既具備通信功能,又具備媒體功能。如何遵循和把握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和趨勢,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對于充分發揮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意義。
2.凈化社會風氣,培養良好公德。當前網絡世界中存在的一些負面信息和不良行為,給社會風氣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尤其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能夠增強社會對不良信息、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阻斷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的傳播途徑,凈化社會環境,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應當成為公民道德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能夠反作用于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在現實世界里也能夠遵守良好的道德規范,成為信息化時代的優秀公民。
3.構建虛擬與現實相統一的人文價值體系。網絡社會道德問題的頻繁出現,與部分人將虛擬與現實的不正當對立與混淆有關。人們很容易在進入網絡社會后輕而易舉地拋棄在現實社會中具有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責任感,久而久之,甚至將在網絡社會中的肆無忌憚的行為延伸到現實社會中。很容易造成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現實社會道德規范的厭棄。網絡社會作為科技進步的劃時代產物,需要新的價值體系作為其精神基礎價值的支撐。
4.強化網絡傳輸當中的道德監控和管理機制。網絡技術高度發展,但其發展的重心仍然放在網絡技術的更新與完善方面,對網絡道德的重視仍然不足。雖然很多網站都有明文的道德警示錄,但仍不能有效遏制不文明行為的發生。應建立網民在網絡中的不文明行為的監控和管理機制。
5.盡快完善和健全相應的網絡法律法規。網絡時代,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起到指導和規范的作用,還需要用法律的強制性手段規范人們的行為,即進行網絡法制建設。目前我國針對網絡相應的政策、法規的制定明顯滯后,對網絡違法行為還不能有效制約,致使嚴重的網絡失范行為大行其道。從網絡失范行為來看,某些行為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違法的。網絡政策與法規的不健全又加大了網絡管理的難度。很多網民之所以在網上膽大妄為,是因為在網絡的言行不需負任何責任。因此,盡快完善網絡法律法規,推行網絡普法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徐凌霄,陳國忠.網絡社會的道德自律[J].文明論壇,2001,12:35-36.
[2]曹靜.網絡倫理道德失范問題探討[J].科學之友,2011,7:140-142.
[3]劉杰文.論信息化時代公民網絡道德的培養[J].社會觀察,2011,9,(上):166-167.
[4]趙曉丹.試論網絡倫理道德失范問題[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