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學習、研究課程標準,進一步轉變觀念。
中學教師尤其是過去經驗豐富的、具有嫻熟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的教師,一定要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術,完善和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重新認識教育教學的目標與目的,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應試教育所謂的學以致用。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教師必須正確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在“創新”兩字上狠下工夫,從革新教育觀、學生觀、價值觀、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積極思考和實踐。
2.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材的分析絕不是簡單的教材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分析,而是教師優化教學過程的方法與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內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體知識。地理教師更要精心備課,不但要備教材內容本身,還要備自己、備學生個體。通過反復鉆研、感悟挖掘教材潛在的東西,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學生展現知識。要有意識地挖掘教育資源,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多用身邊鮮活生動的材料因勢利導,靈活恰當地根據學生的反應與參與的狀況調節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
在開放式的地理教學中,更要體現教師的作用,教師要把握主方向,收放有度,引導學生多探討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爭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
3.注重地理“三基”教學,不拘泥教科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有把課程標準融入課堂的愿望和傾向,但具體怎樣做效果更好,心里沒有底,畢竟這是個新事物,沒有任何成形的經驗可參考。有些教師認為課堂上熱熱鬧鬧就是成功的課,實際上這種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課,課堂氣氛熱鬧異常,學生情緒高漲,積極參與各種討論,但課結束后,學生卻感覺沒有收獲。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方法”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學生發展的基石,是完成學習任務的載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以知識為中心,以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活化、優化課堂的途徑。只有在夯實“三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
4.創設新穎的情境。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學校的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兩種引入新課的方法。一種是“講”法,即“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書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代替“講”,用翻“圖”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卻也代表著實質的進步。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有:地理新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國內外地理新聞;地理趣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地理趣聞,如世界之最等;頭腦沖浪引入法,教師提出地理興趣題激發學生討論;學生報告引入法,學生對學習專題提出個人或小組報告;一題多練引入法,教師針對學生作業錯誤編制開放性題目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目標激勵引入法,教師提出教學目標和獎勵目標,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題:表揚批評引入法,對表現較好的個人或小組進行表揚,鼓勵學生盡早進入學習狀態,并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少批評:地理(電腦)游戲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軟件進行地理游戲或地理競賽。
5.充分利用地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又是學具。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聯系框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次一級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就很難成為一個好的地理教師。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師不愿用、不會用地圖的情況是教學要求不高或教學能力低下的表現。而目前在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死記硬背”現象,恰恰與地理教師不重視提高自己的地圖教學能力有關。地理教師還要注意學習電子地圖,掌握新的先進的地理教學手段。
6.使教學內容接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確如此,以前,教學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學生總感覺到學習地理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如果能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提高地理學習興趣。例如在2011年3月14日,我在學校上過一節課,至今記憶猶新。我結合2011年3月11日日本8.8級地震引發海嘯的相關報道,及時分析、講述海嘯的形成機制、地震的分布規律、海嘯中如何逃生的相關知識。不知不覺中,下課的鈴聲響了,原先準備的教學內容并沒有落實。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卻是那樣興奮,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出乎意料的沒有備課的一節課,學生獲得了海嘯的相關知識,也增強了獨立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課后,我也特別興奮,學生為什么興趣十足地關注海嘯新聞?也許,這就是社會生活,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總結了這次的經驗,在以后的教學中,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并與地理教學有聯系的重大地理事件,我就事先做好準備,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每次學生都特別興奮。這個事例說明,教材再新,也不能及時將剛發生的地理事件寫進來。在新課標理念倡導下,地理教師完全可以將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及時補充到課堂中。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將更有樂趣,地理課堂將更具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