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幾年“藝考熱”一直未能降溫,藝考培訓也越來越火。本文對傳媒類藝考培訓機構在成都市的辦學模式進行細致的分析,對藝考培訓產業的生態狀況作出較為全面的梳理,并對其存在的重大問題進行反思,以有助于產業自身的發展和對社會的服務。
關鍵詞: 成都市 傳媒類藝考培訓 辦學模式 產業生態
藝考培訓機構是主要針對藝考學生參加專業考試提高教學服務的盈利性組織,一般屬于民營性質。伴隨著“藝考熱”持續高溫,看準藝考培訓這塊利潤豐厚的大蛋糕的人也越來越多,藝考培訓形成一種產業,并逐步有了內部游戲規則。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上百萬,藝考學生數量在全國也是排名前列。而成都市是四川省藝考培訓的中心地帶,上百家規模不等、運作方式各異的培訓機構。本文選取成都市的傳媒類藝考培訓機構為分析對象。
一、傳媒類藝考培訓機構辦學模式
培訓機構辦學模式實則企業的運營模式,不同的運營模式決定了利益爭奪點和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在成都市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四種。
1.借招生高校東風。這種模式是藝考機構在招生高校附近設點,通常在離學校很近的寫字樓或居民樓中,負責人或者所聘用的老師是高校的在職教師,對外宣稱為“某大學培訓學校”。如在川大科技園職業技能培訓學院設點的某機構,在招生宣傳上一律稱“川大藝考培訓”,并承諾由川大聯考出題人和考官參與教學,但這類機構一般只在本教學點擴張規模,因為脫離“高校周邊”這個重要的區位因素,吸引力會大幅降低。
2.獨立辦學。這是大多數機構選擇的模式。這類機構不受“高校附近”的地理位置限制,往往能設立多個教學點,實力較強的幾乎能覆蓋整個成都市,小型的也多有兩三個校區。這類機構多是由一個校區向多個校區發展,初次投資就多個校區并行的很少。但它們一般經過兩三年就能積累資金進行擴張。這類機構招生工作是非常艱巨的任務,一般會組織專門的招生團隊,每年五六月會赴全省各地開宣講會,進行招生。
3.與二、三流中學合辦。這是一種新興的辦學模式。二、三流中學每年本科上線率不甚理想,重點本科上線率更是慘淡,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文化課水平是比較困難的。近一兩年,一些機構瞧準這個機會,與中學達成協議,一方面給學校保證一定比例的藝考學生升學率,特別是保證大幅度提高本科升學率,這對二、三流中學管理層很有吸引力,一方面將學生培訓費與中學分成,從經濟利益上給予回報。
進入中學辦機構,優勢是極其明顯的,最重要的是不再需要全省各地招攬生源。對不太成熟的輔導機構,招生一直是工作重點,只有招到足夠數量的學生才能實現盈利。進入中學駐扎后,學校允許機構給學生開宣講會,中學班主任也會推薦學生參加培訓,一般一個年級在高二下學期就會有數十人報名,已足夠支撐培訓機構在一個校區的運作,并且基本節約了構建招生團隊的費用。
4.兼營。這種模式主要是指以其他藝術門類培訓起家的機構兼營傳媒類藝考培訓。如某業余音樂學校,本身是依托四川音樂學院建立的社會藝術教育機構,藝考培訓只是業務的一部分,而傳媒類藝考培訓更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二、對傳媒類藝考培訓產業生態的幾點反思
將教育事業做成教育產業,必然會產生諸多問題。在培訓機構對利潤的盡情追逐中,那些為未來奮斗的學生往往成了犧牲品。
1.大多數機構資質不明,教育投機。市場上難以計數的藝考培訓機構,很少有過硬的教學資質。一是沒有固定的教學團隊,老師流動性極大。二是沒有成型的教學體系,各個招聘來的老師自己準備教學材料,互不相通。“藝體培訓機構沒有監管體制的約束,在利益驅動下,整個藝體培訓環節越發混亂”。[1]
2.忽略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錯誤期待。“藝考熱表面看起來是‘藝術熱’的一種表現形式,然而它由于誕生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缺乏身后的文化土壤,這種‘熱’不完全是考生發自內心藝術追求的‘熱衷’,而是帶有明顯功利色彩的‘熱鬧’成分”。[2]機構為了最大限度地招到學生,總是在宣傳中肆意夸張參加藝考的好處,卻幾乎不顧及學生是否有語言、藝術天賦,有沒有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情。“學藝術的文化課‘先天’不足,似乎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共識,事實上,縱觀歷代藝術大家可知,真正的藝術需要文化底蘊的滋養,而不僅僅是技藝的支撐”。[3]
3.“放羊式”管理,耽誤學生文化課復習。培訓機構將學生組織起來“集訓”,雖給外地學生提供了住宿,卻沒有相應的生活老師。大多數學生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外地求學,心理上會很不適應,加上“90后”學生自理能力較差,許多生活問題沒有成年人幫助不知如何解決,這一時期學生心理最易出現偏差。
另外,培訓機構只負責專業考試的合格與否,對文化課復習并不重視,使很多本來成績不錯的學生一落千丈,甚至達不到預計報考學校的文化課分數要求。而更多選擇藝考的學生就是因為文化課學習能力差,沒有從根本上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即使每天學習專業課,也難有實效。每年都有很多藝考生專業過線后,因文化成績達不到要求,而與所選院校失之交臂。
培訓產業或者說教育產業與其他產業最大的不同,是從“產品”的多重內涵表面看來,產品是培訓課程,學生和家長購買課程以滿足自身提高的需求。但實際上,是培訓機構一方面以學生為原料,以上課為加工流程,最終以完成學習的學生為產品,經教育、培訓的學生具備了某方面能力,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就算產品合格。購買課程,實際是購買學習課程人的發展。在討論藝考培訓應不應該成為產業已經沒有太多意義的情況下,若能理性地分析產業特點和構成,找出弊病,加以修正,進行良性健康的發展,對真正需要通過藝考完成夢想的莘莘學子來說,就不失為福音。
參考文獻:
[1]付洋.高三藝體考生離校階段跟蹤管理研究——以四川省廣安市各重點中學.藝考生為例.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陳龍.“藝考熱”——娛樂化趨勢下傳媒對受眾的影響.新聞愛好者,2009,(06).
[3]齊彪.評當代藝術教育的“沙化”現象.美術報,2005-6-/11,(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