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普通高校聲樂課程是音樂專業的基礎課程,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著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內容不合理、教學特色不明顯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聲樂教學的健康發展。為此,應通過創新聲樂教學模式、優化聲樂教師隊伍、調整聲樂課程設置等多種方式,推進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改革。
關鍵詞: 普通高校 聲樂教學 教學方式
聲樂課程是音樂專業的基礎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音樂素養有著重要意義,但當前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應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深入推進高校聲樂教學改革。
一、聲樂教學的價值分析
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歷程源遠流長,從遠古時代有節奏的裸聲到春秋時期的“風”、“雅”、“頌”,再到近代的聲樂表演,聲樂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在長期發展中,聲樂教學始終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聲樂的藝術價值
聲樂教學是一種簡便而經濟的藝術教育形式,它有助于大學生體驗藝術作品的情感內容,感受聲樂藝術的魅力。同時,聲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感知、領悟與表達能力,凈化學生的心靈,加深學生對真善美的理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健康的性格。通過欣賞聲樂,學生可以展開無窮的遐想,提高審美聯想能力;豐富思想情感,提高音樂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二)聲樂的實用價值
音樂對社會穩定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古人對“6iaQECj+W6v3AzYtQoae6A==禮樂”的社會教化功能有著深刻的認識,古人認為“樂”是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形式,如《樂記》中就有“禮別異,樂和同”的論述。在群體活動中聲樂是增強集體凝聚力的有力工具,如《國際歌》凝聚了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義勇軍進行曲》喚醒了中華兒女保衛祖國、拯救民族危亡的豪情。聲樂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特定的聲樂藝術形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集體精神,增強團隊的凝聚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有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著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不合理、教學特色不明顯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健康發展。
(一)聲樂教學定位不準確
目前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沿用音樂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藝術表演為主要教學目標,片面追求聲樂演唱技能,忽視了音樂的情感性、審美性。[1]隨著生源質量下降,學生的聲樂基礎越來越差,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教學需要。聲樂課程較為單一,以樂理、和聲、視唱練耳、合唱指揮等課程為主,缺少了聲樂實踐課程;許多學校的聲樂教學缺少系統的理論講解,將聲樂課變成了歌唱模仿課。聲樂教學中存在著教師要求過高、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的問題,有些教師讓學生演唱和訓練外國歌曲,這對聲樂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難度過高。
(二)教學特色不鮮明
我國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著目標不明確、辦學定位模糊等問題。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普通高校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相互觀摩,也不利于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因而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評價是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但在聲樂教學中存在著考試內容與形式單一的問題,教師僅通過期末考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很難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此外,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缺乏競爭力,還面臨著“專業表演不如專業音樂學院,綜合能力不如專業師范學院”的尷尬境地。
三、提高普通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對策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聲樂教學事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逐步走上了專業化、系統化的道路,但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制約著我國聲樂教學的發展。[2]為此,應深化聲樂教學改革,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聲樂教學模式。
(一)創新聲樂教學模式
普通高校只注重學生的發聲理論與方法練習,忽視了學生的聲樂實踐能力培養,導致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差,因而,應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藝術實踐,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強化學生的歌唱實踐能力與組織演出能力。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實用型專業人才,學校應通過開展周末音樂會、聲樂歌唱比賽等多種途徑,給學生創造表演機會;還應組織學生走入社會,到工廠、社區、學校等地進行慰問演出,鼓勵學生參加音樂教學和文藝節目的編排,參加音樂方面的輔導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藝術心理素質和舞臺綜合表現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二)優化高校聲樂教師隊伍
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學生數量急劇增加,聲樂教師的教學任務也隨之增加,教師用到自我學習方面的精力越來越少,這無疑影響了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而,學校應按照“提高專業素質、穩定業務骨干、造就教學名師”的工作方針加強高校聲樂教師培訓,全面提高聲樂教師的整體素質;堅持“走出去”的原則,創造條件讓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參加學習與比賽;還應該完善聲樂教師培訓制度,強化業務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3]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摒棄舊的教學模式,拓展教學思路,推進教育理念的創新。
(三)調整普通高校的聲樂課程設置
當前的普通高校聲樂課程沿用的是專業音樂院校的培養模式,其授課方式、師生配置、課時安排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為此,應推進高校聲樂課程改革。具體而言,應加強歌曲欣賞、作品觀摩、演出實踐等聲樂實踐課程,強化作品分析、舞蹈創編、音樂策劃等綜合素質課程,將合唱指揮納入聲樂專業的必修課之中。此外,還應根據學生的需求,開設有時代性的選修課,如中國文化概論、公關禮儀學、民俗學等,通過這些選修課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表現作品。
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協調推進。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身體力行,不斷沖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創新教學方式,實現聲樂教學的突破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張淑珍.音樂新課程與素質培養[M].北京:中國紡織工業出版社,2002:34.
[2]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8.
[3]林梅.論高校聲樂教師的教學能力[J].藝術百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