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分析
1.部分同學情緒波動大,容易走極端。當其情緒喜悅時,學習積極性高漲,與其他同學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躁憂郁時,學習積極性低落,與別人難以友好相處,無故頂撞老師和家長,甚至出現逃學、打架、斗毆等現象。
2.意志力薄弱,學習不夠刻苦。現在的初中學生成長于物質條件優越的社會環境里,沒吃過什么苦,其中部分人學習不刻苦,學習有惰性。克服懶惰情緒是今后班主任的心理教育主要內容之一。
3.部分同學的性格自私狹隘,有些小心眼。初中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還是孩子,我們不可能對其要求過高,而且部分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其性格的形成是諸多因素在共同作用,但做人正直的原則是其必須遵循的。還有些自大自負,在班里隨意地渲染自己優越的家庭條件,助長了同學們之間的惡性攀比心理,手機、電腦、房子、衣服、學習用品,甚至是汽車等都成為了學生們的攀比對象。小部分同學屬于自卑怯懦型,這類人較為孤僻,不合群,做事優柔寡斷,唯唯諾諾。
4.青春期綜合征。表現為:(1)初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生理的發育發展,心理上也發生變化。一些學生情感上有了糾葛,情緒變得不安和煩躁,有時感到孤獨、憂慮和苦悶,亦稱為青春煩惱;(2)從某個時候起很快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聽課,稱為青春抑郁,還有青春期幻想與所謂的“早戀”的問題等。
這些主要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盡管十分復雜,但由于初中學生心理的可變性與可塑性、過渡性與動蕩性等特點,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確引導、扶持、幫助和教育,這些學生所謂心理問題就能夠得以糾正與調整。
二、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這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體現了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教師作為心理輔導員,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教師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1.針對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點,我先后開展了“我們班的故事”,讓每個學生尋找、發現本班的故事,讓每個學生共同創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參與班級公約的撰寫與討論,讓學生與兄弟班開展辯論賽、拔河比賽、籃球賽等,在活動中,學生變得熱情,團結,互相關心幫助,整個班集體形成了較強的凝聚力。
2.筆談——開啟學生心理的一把鑰匙。我發現,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筆談比個面談更加行之有效(特別對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我在開學伊始就讓每個學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數、內容不限,一周與我交流一次,剛開始學生并不習慣,東搬西湊或詞不達意,漸漸地,學生敢說悄悄話、知心話了,每次交流都是一次心靈的對話。
3.班主任需幫助孩子消除青春期性心理障礙。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發育的關鍵階段,在生活上與家長接觸、交流的機會較多,教師應多提醒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發展、發育的規律,懂得一些必要的生理和心理衛生的基本知識;協助學校老師教育孩子與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坦誠地與異性正常交往。
4.班主任要認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擺正學生的位置。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學習上存在的困難、疑惑和障礙,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努力地,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至于孩子學習成績如何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恨其不爭,憤其不進,這樣反而容易使孩子心理壓力過重,出現心理異常現象,往往適得其反,班主任和家長都應加以注意。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當學生情緒低落或者向你求助的時候,請放下架子,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總的來講,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對于一個班主任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是班主任的必修課。當然,若想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要配合一定的課程和心理咨詢設施。但是,在這些環節中,班主任用心理學的理論科學地引導學生、關愛學生是關鍵的一環,做不到這一點,就違背了教育規律和目的,無法成為受學生們愛戴的合格的班主任。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