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對聯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厚重與滄桑。古往今來,名家學者對其研究也數不勝數。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很多學者開始致力于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不少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物,如:《紅樓夢》、《論語》等名著經典,都被譯成英文以加強其跨文化交流。但縱觀所有英譯作品不難發現,對聯的英譯只占了其中很小一部分,多數專家將焦點集中于古詩詞曲的英譯,如許淵沖教授的《中詩英韻探勝》,便對詩經元曲宋詞等名篇進行了英譯研究。而對聯的英譯往往只鑲嵌于名著名篇的英譯之中,如《紅樓夢》、《水滸傳》的英譯版本中有一些對聯譯作。而楹聯專著并不多見,如黃中習教授所著《中華對聯研究與英譯初探》,討論了對聯研究的方方面面及其英譯。但這畢竟是少數,用他的話說“中國對聯翻譯,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太少了,散見于詩文的翻譯中”①。由此可見,專家學者對典籍英譯的關注度明顯比對楹聯的關注度要高。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活動日益頻繁,加之古跡名勝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旅游業的發展與繁榮帶來了契機,也帶來了借旅游景點文化特色傳播中華文化的機遇。湖南省作為中部日益崛起的大省,除有不少文化景區勝地外,其電視文化產業的高度繁榮也積極推動了其旅游業的發展。近幾年,到湖南交流學習的外國留學生逐漸增加,借旅游之便想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外國友人也日漸增多。而湖湘旅游景點作為海外游客認識湖湘文化的窗口,其作用不可小覷。岳麓書院自古以來都是孕育湖湘才子的搖籃,近代思想家魏源,一代軍事家曾國藩,都曾在此地求學。若能將岳麓書院的對聯進行英譯,把承載其文化內涵的文字生動地傳達給外國游客,游人到訪此地時,就不僅能體會湖南的人文景觀之美,而且會對其具有文化特色的對聯印象深刻。中華民族是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如果將它比喻成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江河,湖湘文化就是其萬千支流中獨樹一幟的一脈。文化是折射一個民族精氣神最有力的見證,而景點對聯則是為游客展示這一魅力的有效手段,對聯的英譯更能為外國游客熟悉中華文化提供借鑒。
2.目的論簡介
2.1原理介紹。
目的論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內容。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首先,萊斯(Reiss)提出以對等為基礎的翻譯研究,發現有些譯文無法實現完全等值,于是,她提倡譯者應該優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非對等原則。接著,漢斯·J·費米爾(Hans J.Vermeer)以行動理論為基礎,以文本的目的(Skopos)為第一準則創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翻譯目的論,強調翻譯的目的和譯文的功能。隨后,霍斯曼特瑞重點研究了翻譯過程的行為,參與者的角色和翻譯過程發生的環境;諾德則提倡“功能加忠誠”原則。這幾位學者的著作和文章最終奠定了以目的論為核心的功能派翻譯理論在德國乃至世界翻譯界的地位。
翻譯目的論主要有三大原則:目的原則(Skopos Rule)、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原則(Fidelity Rule)。三者的關系為忠實原則服從于連貫原則,而這兩者都必須服從目的原則。換言之,目的原則是核心原則,忠實原則以連貫原則為前提,當發生沖突時以目的原則為準。
2.2目的論與景點對聯英譯。
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將語言分為三種功能: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on Function)和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旅游景點的對聯,要實現其英譯,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應充分發揮其呼喚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傳達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翻譯策略必須根據翻譯目的來確定。②而應用翻譯特別強調以傳遞信息為其終極目的,側重信息傳遞的內容與效果,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則尤為突出。因此,應用翻譯的特點使得功能目的論的應用特別適合。景點對聯英譯正是應用翻譯的一種,將功能目的論的原理運用到這一實踐中應是很恰當的。
3.岳麓書院楹聯
3.1楹聯簡介。
楹聯,俗稱對子,通稱偶語、儷辭等,起源于桃符,而“對聯”之稱肇始于明代。楹聯的發展史可用五句話來概括: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普及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弘揚于現代。③楹聯言簡意賅,雅俗共賞,其創作需個人才情與睿智,故又有“詩中之詩”的美譽。楹聯的種類繁多,按貼掛的位置分類,有門聯、中堂聯、楹柱聯等;按用途分類,有春聯、賀聯、挽聯、贈聯、自勉聯、言志聯等;按對偶形式分類,有言對、事對、工對、正對、反對、寬對、流水對、回文對和頂針對。景點對聯則屬于名勝聯。
3.2岳麓書院楹聯。
岳麓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善,辦學延續至今的“千年學府”。公元976年(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原有僧人興辦學校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岳麓書院誕生。1903年,岳麓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岳麓書院以悠久的辦學歷史,培養眾多的杰出人才,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作為湖湘文化重鎮而為中國文化史、教育史上的驕傲。④作為孕育一代又一代才子的搖籃,岳麓書院一直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贊譽。故楹聯佳作也因人盛而繁多。岳麓書院主體建筑有大門、二門、講堂、辦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
縱觀書院所有對聯,我發現歌頌贊美類對聯居多,在搜集的二十七副對聯中,就有一半以上對聯屬于此類。另外,作為求學之地,書院自然也有不少治學共勉類的對聯。再者,或用典或哲理性對聯以教人行事之道的也有一些。因此,據其特點,文章將岳麓書院的對聯分成四類:(1)謳歌贊頌類。此類對聯亦可細分:①歌頌書院人才濟濟,育人有道的對聯。如:“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和“岳麓學府傳千載,書院育才有良規。”②盛贊書院聲名顯赫的對聯。如:“金聲玉振,虎躍龍騰。”③頌揚孔子德高望重的對聯。如:“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2)治學共勉類。如:“合安利勉而為學;通天地之謂才。”(3)典故類。如:“一水長流池不涸,兩賢互磋道終同。”(4)哲理雋語類。如:“工善其事,必利其器;業精于勤,而荒于嬉。”
4.目的論與岳麓書院對聯英譯
4.1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此聯出自岳麓書院大門對聯。“惟楚有材”,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于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⑤此處的“惟”是語助詞,無實義。楚,戰國七雄之一,此處泛指湖南。于斯,在此,此地。據史書記載,袁名曜任岳麓書院山長時,撰題大門聯,出句“惟楚有才”,命學生應對,正思忖無果時,貢生張中階至,對曰:“于斯為盛。”這正是此聯的由來。這副流水對上下聯銜接連貫。大意是:楚國(湖南)真是人才輩出之地,而這里(岳麓書院)尤為興盛。
此聯較為淺顯易懂,若將“楚”直譯為“Chu State”,雖對熟悉本國歷史背景的游客而言,一目了然,但對于毫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游客來說,則不免令其頓生費解。只要能夠讓讀者明白,該對聯是為了稱贊湖南人才濟濟,岳麓書院育就有方而作,便可。能將此意傳達,既符合目的原則,又符合讀者的需要。故英譯時可將“楚”譯成“Hunan province”,與“Chu State”同指一處,只是使用的時代不同。參考譯文如下。
Hunan province breeds many talents;
The Yuelu Academy cultivates them most.
4.2岳麓學府傳千載,書院育才有良規。
此聯懸于書院講堂,為張岱年所撰。淺顯易懂,一語道出岳麓書院歷經千載,仍弦歌不絕,盛名猶傳之勢。贊譽書院在培育人才方面有著優良的傳統和規章制度,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贊賞之情。
此聯上下為一個主語,英譯時若采用直譯方法,就易重復,不夠精簡。仔細推敲,游人觀此聯時,不正是身處岳麓書院內嗎?因而,此處“岳麓學府”若省略不譯,即便是對湖湘背景毫不知情的外國游客,解讀對聯后也可輕松猜測出指的是此地。這樣,對聯的意思既可明白如話地傳送給游客,符合目的論的要求,游客又可領會揣摩對聯本義的樂趣,切合觀者的陶冶需要。另外,為再現上下聯形美,均譯為動詞現在分詞結構,詞義對稱,結構類似。參考譯文如下:
Boasting a-thousand-year great reputation;
Inheriting good traditions of education.
4.3金聲玉振,虎躍龍騰。
此聯懸于時習齋,為美籍華人潘力生所撰。上聯為金聲句:語出《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⑥本是用以形容孔子德行兼備,如同奏樂,集眾聲之大成。后以喻名聲遠播。下聯為虎躍句:形容書院學術活躍,充滿生機。撰寫此聯時,正值岳麓書院創立1010周年和湖南大學定名60周年之際,因以此聯贊美母校學術思想鼎盛,聲名顯赫,前程似錦。
此聯是稱贊母校,若照字面直譯,因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恐過往游人會對此感到不解,難以實現此聯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也不符外國游客的欣賞需求。只要能傳遞盛贊書院與母校的感情信息,喚起讀者對字里行間贊譽的共鳴,某些帶有濃厚中國文化背景色彩的詞匯,在英譯就應適當隱去,故不免要采取意譯,歸化的方式,使譯文更貼近游客的認知背景,即將此聯本意表達通暢使游人明白如話即可,照聯上意義來看,上聯應指書院久負盛名,廣為流傳;下聯意指母校湖南大學,學術氣氛濃厚,學術活動似龍騰虎躍。上下聯采取不同英文慣語表達,在達意的基礎上盡量追求形式上的對稱。參考譯文如下。
Great reputations of the Yuelu Academy spread far and wide;
Alma mater takes on prosperous academic activities.
4.4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此聯懸于文廟大門旁。大意為:孔子的學說與教義如同江河一樣,浩浩蕩蕩,隨處可成洙水,泗水,意指其廣博深遠;孔子的德行,著述恰似日月一樣,光芒四射,普天之下都有他的布道與學說,萬古流芳。
此聯運用了兩處比喻,將孔子的思想與德行分別比喻成江河與日月。從游客的角度來說,這一比喻,與中國擁有相同的認知背景。因而,可將其英譯出來。但是,漢語作為分析型為主的語言,其承載的信息量較英語多,更為簡練。而英語一行對聯的音節數量無法無限擴大,這就使得此聯的英譯在行數上保持形似十分困難。作為歌頌孔子的對聯,其比喻稍有夸張但足以顯露作者的崇敬與贊美之情,故此聯譯成感嘆句更能讓讀者引起共鳴。參考譯文如下。
How penetrating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re,
Spreading in all directions as tributaries of Zhusi Rivers;
How profound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 are,
Circulating every corner as the glory of sunshine.
4.5合安利勉而為學;通天地之謂才。
此聯懸于赫曦臺,系左輔撰。主講治學之道。安利勉:語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后朱熹注:“生知安行者,知也;學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⑦后來主要指求學的三種態度。天地人:語出《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⑧古語中天地人為三材。上聯意思是治學應將安、利、勉三法結合,不可有所偏廢,方可成就學業。下聯意思是應通曉天、地、人的道理才可稱之為才。換言之,只有博學才能成為人才。
此聯意指求學成才的要素,“安利勉”三個條件可譯成相應的名詞形式,下聯“天地人”屬中華文化特色詞,如果直譯,就定會讓游客頓生疑惑,為達到順暢傳遞語義的目的,可采取意譯方式。常言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此處的天lkPsw6nUTTx4+mZALpZ9gg==文地理與“天地”之意不謀而合,“人”即指做人行事之道。此聯要傳達給游客的信息是,做學問的三大要素“安利勉”及成為人才的必要要求“通天地”,作為景點對聯的翻譯,應以文本信息接受者為中心,當兩者不可兼得時,“意為形上”。故此聯可試譯如下。
Study comes from self-contentment,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self-endeavors;
Talent lies in an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nd proper behaving doctrines.
4.6一水長流池不涸,兩賢互磋道終同。
此聯懸于書院講堂,為美籍華人陳榮捷所撰。上聯用了一個典故:朱熹自福建崇安到長沙探訪張栻,兩人交談于岳麓書院,聽講者眾多,“一時輿馬之眾,飲馬池立涸”。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有了源遠流長的湘江,哪怕人馬再多,飲馬池也不會枯涸了吧?下聯意指朱熹、張栻兩位大儒相互切磋,其儒學道統是一致的。
此聯英譯時可采取直譯,源源不斷的湘江水提供了持續的供水源,兩位圣賢的思想切磋交流后,最終屬于同一個道義學說。將這一意思表達出來,這樣的譯文游客還是可以接受的。此處“道”,為思想學說,其涵蓋意義較廣,指兩人學說大同小異,總體的方向是一致的。因而此聯可試譯如下。
The inexhaustible Xiangjiang River ensures a continuous water supply.
Thoughts exchange between two sages ends up with a same orthodoxy.
4.7工善其事,必利其器;業精于勤,而荒于嬉。
此聯懸于書院講堂,為賓步程所撰。“工善”語出《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業精”語出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⑨此聯的妙處在于將兩個不同時代先賢留下的格言組成一副對聯,以此勸勉后輩學子們勤于學習,掌握好科學知識這一思想武器,頗具哲理性。
此聯上聯為假設關系,下聯為因果關系,由于出處不同,語義關系相差較大,故而對聯內部難以形成形式上的對仗。但若將上聯整合,下聯分解,用淺顯的文字表述出來,游人一看就一目了然,這樣便達到順利傳達文本信息的目的。整體形成尾韻,讀來也朗朗上口,可試譯如下。
Good work comes from sharp appliance;
Mastery of work lies in diligence;
Waste of work arises from indulgence.
5.結語
翻譯是一種實踐性的探索。景點楹聯的英譯,不僅要求譯者有較深入的文化背景知識,還要求有扎實深厚的英文功底。英譯時,既要從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發,將原文的信息盡量神形兼備的傳達,又要在讀者可接受的范圍內,充分發揮譯者的主體性,使譯文適當烙上源語文化的印記。
本文研究僅是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截取的冰山一角,而對岳麓書院部分楹聯的英譯也只是典籍英譯中的細枝末節。其中,還有很多值得商討與斟酌的地方,僅希望此文能對往后英譯景區楹聯的研究者提供些許參考。
注釋:
①黃中習.對聯翻譯與“兩張皮”現象[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4,(11):118.
②葉苗著.應用翻譯語用觀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21.
③⑤⑥⑦⑧⑨唐子畏古今名聯點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07,129,141,130,130,133.
④田景正.歷史追溯:湖南師范大學與岳麓書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8,(3):108.
參考文獻:
[1]程盡能,呂和發編.旅游翻譯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李孚生.漢英翻譯基礎與策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3]葉苗.應用翻譯語用觀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4]唐子畏.古今名聯點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6]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卓振英.漢詩英譯論綱[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8]朱彥民.楹聯知識與賞析[M].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9]郜萬偉,田翠蕓.翻譯目的論——松開譯者腳下之鏈[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146.
[10]孫致禮.翻譯的異化與歸化[J].山東外語教學,2001,(1):32.
[11]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17,(1):36
[12]卞建華,崔永祿.目的論在中國的引進、應用與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9,(5):84.
指導老師:王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