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屆班主任中,總有一些特別優秀的班主任,他們所帶的班級,精神面貌積極向上,學生整體素質發展良好,班主任和學生關系和諧融洽。也有個別班主任總是窮于應付,班級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班主任和學生就像是貓和老鼠一樣,關系緊張。到底是為什么呢?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主任培育和形成的班級文化不同。
所謂班級文化,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師生通過教育、教學與管理活動,營造文化氛圍,以及承載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它是以班級為主要活動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班級物質環境、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等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班級文化反映的是班級這個特定的社會組織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班級精神,構成了班集體形成和發展最穩固、最有活力的基礎,體現了一個班級特有的風格,是小學生受教育直接、重要的影響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小學生素質的發展狀況。
班主任要想成就一個健康的班集體,就必須從培育健康的班級文化入手,用班級物質文化和班級行為文化等顯性班級文化熏陶學生,用班級制度文化和班級精神文化等隱性班級文化教化學生。班主任要通過健康的班級文化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智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
關于班級文化建設,近幾年我主要是從以下四個層面進行的。
一、建設高品位的班級物質文化
高品位的班級物質文化,對小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班級教室的布置,體現出班集體的奮斗目標與特色。班集體奮斗目標,是維系班級師生為之奮斗的紐帶。所以,我在當班主任的時候,要組織全班學生對教室進行精心“包裝”,讓教室的每面墻壁、每個角落、每件堂器都具有教育內容,富有教育意義。
“讓墻壁說話”。把言簡意賅的班集體奮斗目標張貼在教室的醒目之處,起到時時刻刻提醒學生、教育學生和激勵學生的作用;教室的正墻上懸掛國旗和張貼治學格言;在側面墻上布置各種名人名言,或者發動學生用自己作品的裝飾墻面,或者把學生的進步展示在墻上,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知道該怎樣學習、怎樣做人;教師后墻上的黑板報是學生施展才華、傾訴心聲、掘取知識的“寶庫”,文字編輯、新聞采寫、版面設計等要由學生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設計、選材、抄寫、寫作的能力。
“和課桌對話”。開學初,就要及時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座右銘卡片,寫上自己的理想、崇拜的人等,貼于桌角,時時提醒自己,時時鞭策自己;每天打掃并保持好自己腳下的“自留地”衛生,在書桌抽屜里放個塑料袋或盒子,把垃圾放進去,告訴他們班級衛生是從一個小紙屑開始的,告訴學生“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
二、建設有價值的班級行為文化
班級行為文化建設,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開展的形式多樣、內容健康的文化活動。有價值的班級行為文化,對班級師生的精神面貌、班級精神和群體意識的培養特別重要。
集體活動是富于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學生從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啟發,得到激勵,從而使集體榮譽感不斷增強。除了要求學生積極參加每學期學校組織的活動外,還要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活動。比如:兩周一次的“中隊會”、課本劇表演、各種“每周之星”評比、各種體育競賽、手抄報比賽,等等。對于班內開展的各種活動,我每次都是進行適當指導,然后就放手讓班干部自己組織、主持,鍛煉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
在班級行為文化建設中,每次都要根據班級的實際,制訂出周詳的、切實可行的計劃,做到目標明確、內容具體、形式多樣、措施扎實、操作有力,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開展班級行為文化活動,首先活動必須有價值,或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或寓娛樂于活動之中,或寓求知于活動之中,不能為活動而活動;其次要敢于創新,不拘泥于老方式、舊內容。
三、建設便于操作的班級制度文化
班級制度文化也是一種教育手段。班級制度是否合理,是否便于操作,反映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質和班級管理水平的高低。為了讓全體學生更好地認同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養成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我在自己帶的班級采用了“班干部輪流制”和“每周之星”評比制度。每月一屆的班委會除了要完成班級工作計劃中的任務外,還要組織好“每周之星”的評比,從遵紀、文明、勤學、勞動、活動等方面推薦出最佳學生。在一年中,幾乎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班委,既激發了學生們的參與意識,又提高了學生遵守班級規章制度的自覺性,還培養和鍛煉了更多的班干部。這樣,將制度的強制性要求變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自覺行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首先注意班級制度必須與上級部門頒發的政策、法規、條例等一致;其次班級制度要符合教育教學客觀規律、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班級實際;最后在制定班級制度時要注意突出班級目標追求、價值觀念、素質要求、作風態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
四、建設高尚的班級精神文化
班級精神文化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可以使置身其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感到一種無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無意地影響、支配著自己的行為,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營造一個團結、文明、勤奮、向上的濃厚精神文化氛圍,對提高全班學生的素質有著重大的意義。班風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和精髓,班級文化建設主要集中體現在班風建設上。在班級精神文化中,首先要著力于培養學生“人人都是班集體主人”的觀念,幫助學生樹立“人人都得為班集體負責、作貢獻”的意識。在培養良好的班風過程中,要注意樹立好的榜樣,通過一樁樁、一件件事例的積累,首先使班級的一部分人和班級大多數人的行為得到規范,最后成為全班學生的行為準則和習慣。其次,班主任要注意時刻把握班級的集體輿論和心理傾向,把自己作為班集體一員參與到班集體活動中,不僅要把一些好的積極的集體輿論保持下來,讓它持久地發生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一些不良的消極的輿論,要能及時加以引導。
建設小學班級文化,是創建班級管理特色的一個重要切入口。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主任必須努力樹立“每個學生都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人”的觀念,實行班級民主化管理,喚醒和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力爭不讓一個學生成為旁觀者,使每個學生都成為班集體的主人,在班集體這個舞臺上鍛煉自己的能力,增長自己的才干,挖掘自己的潛能,發現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