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唱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雨中》這首歌曲,給我留下很多思考。首先,在歌曲的導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上學路上或者上課時突遭大雨會有怎樣的心理?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會勇敢前行,不受外界的影響;有的說會提醒窗戶邊的同學關窗;有的說肯定會看看外面到底發生什么事,覺得自己上課肯定會受影響,因此會埋怨天氣……誰的答案更好呢?怎樣評價他們的回答呢?當時,我表揚了學生的勇敢、細心、真實,并自然地把話題切換到了歌曲的聽賞:我們來看看歌曲中的同學,他們是怎樣做的。“學生聽一遍自然就能找出答案,這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好這樣的話題資源,讓學生交流歌曲中學生的做法,并試著找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雖然,會影響到音樂鑒賞、學唱的時間,但是,這樣做的目的遠比只停留在音樂層面上強。首先,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意識的提高,而且這可以給學生理解音樂形象架設橋梁。其次,采用對比聽賞法識記歌曲中的力度記號和下滑音記號,可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前半部分每句歌詞后的節奏的打擊,在什么時候自然切入,以及讓學生順利掌握確實費了不少周折。前兩個班我采用聽賞兩遍歌曲后,讓學生認識節奏譜,再用邊念邊敲凳子的方法,效果不盡如人意。這讓我有些懷疑學生們的智商。但后來一想,學生們畢竟才上一二年級,沒有接觸過節奏訓練,更沒有嘗試打擊樂器的合奏,而在三四年級的教學中,我重點把精力花在學生的識譜、音準、演唱方法上,教材中基本沒涉及節奏的訓練,所以一二年級學生應該在沒有節奏訓練基礎的情況下學習節奏練習,這種教學方法費時費力更沒有成效。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我改變教學策略,效果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首先,讓學生學習“拍皮球”的打拍方法,教師唱完每句歌詞后,學生邊“拍皮球”邊念節奏。其次,在“皮球”拍準、節奏念對的情況下,讓學生邊念邊用雙手拍出節奏。再次,才是讓學生邊唱邊打節奏。結果,學生不僅能打對節奏,而且前半部分的歌曲能跟隨鋼琴伴奏唱準音高,自然而然的,弱起節奏根本就不用再花時間練習,點到為止即可。最后,歌曲中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兩處長音的演唱要準確。我采用先和學生分析音符拍子的辦法計算出長音的拍子:一個是“書”5拍半,一個是最后一個音“啦”七拍半。我采用有“取”有“舍”的方法,兩處都數整拍:(1)從“讀書”的“讀”開始數,讓學生先計算“讀書”的拍子,學生很輕松地發現共六拍,采用邊唱邊數手指的辦法,學生很容易做到了上手又上嘴,個個都很得意,感覺到自己是靠“智慧”取勝的。(2)從“啦”后面的一個二分音符開始數剛好七拍,而且讓學生聽老師換氣的地方,即“雨”的后面急吸急呼及長音漸弱的處理方法。不用費多大氣力,這兩處就輕松解決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主要看學生跟伴奏運用、掌握的情況。好的班級一遍就起效果,稍微差些的班級第二遍師生合作演唱中就會表現出明顯進步。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鄉間的小路》這首歌曲是葉佳修創作的一首輕快、優美、又不失激情的校園歌曲。這是繼上半學期欣賞的《赤足走在田埂上》(同為葉佳修詞曲創作)后,又一首讓學生喜愛的充滿田園鄉土文學氣息的歌曲。對照往常的經驗看,如何讓學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和用怎樣的方法演唱,成為教學的難點。如果五年級還在一直糾纏節奏、音準,學生肯定對學唱歌曲感到厭倦。只有一個連貫的、有計劃的教學實踐,才有可能在欣賞過兩三遍后,學生基本會唱歌曲。我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基本會唱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歌曲唱得更悅耳動聽。依據往常的經驗,當然是詞曲的分析,逐句的演唱,情感、聲音表達的引導。這次,我沒這么做,相反,接下來的做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欣賞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理解了歌曲,懂得了如何恰如其分地演唱。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先聽《鄉間的小路》的原唱齊豫演唱的版本,對比分析原唱和教材學唱版本的區別,學生馬上聽出齊豫演唱的速度更慢、更抒情,我立即補充引導,這是由于齊豫的聲線優美,更適合用這樣的感情方式詮釋歌曲的內涵。接下來,我又讓學生欣賞原創葉佳修和原唱齊豫現場演唱的版本,學生明顯聽出速度適中的演唱表達的情感更為豐富。我補充解釋:齊豫并不是不想發揮自己的聲線優勢,而是因為她必須貼合原創葉佳修吉他伴奏表達的情感。齊豫不但沒有因為葉佳修伴奏速度快而影響自己的發揮,相反,我們可以看出兩人之間的默契配合。所以,比較聽辯這兩個版本的教法,既使學生帶著新鮮感欣賞,又能夠帶著對歌曲情趣的審美賞析,這也是熟悉和再創造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張力之下,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傾聽我的鋼琴伴奏和自己的演唱,情感自然地流淌在配合默契的旋律間。
所以,從這兩節課中我認識到音樂課應該關注如下幾點:一是充分挖掘教學中的一切有價值的資源,提高音樂學習的深度。二是思考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思考如何提高教學效率。三是不僅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熟練掌握方法和技能后,學生才有可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四是知識和技能應該有機地融合在動靜結合的音樂活動中,這樣才會讓學生長久保持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五是關注歌曲的本源,看看原創和原唱是如何詮釋歌曲內涵的。這樣教學才不會被教材中的音響版本禁錮住審美思維、束縛審美視野。也只有跳出固有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持久,審美能力才能得到顯著的提高,這樣歌唱課才會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