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越來越受重視。教無定法,朗讀為本。朗讀之所以為本:一是符合漢語的特點,富有音樂節奏美,遵循母語學習的規律;二是符合閱讀教學內在規律:感受——領悟——升華;三是提高語文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對讀寫能力的提高,記憶思維的發展均起著獨特的作用;四是有利于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五是有利于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語文學習過程便是一個積累過程。因此朗讀教學法成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千教萬教讀為本。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宜于中學生誦讀的精美名篇時文也大量走進教材,校園里逐漸有了瑯瑯書聲,教師講課也由一味地講回到學生大量地讀。這是十分好的氣象。
但受積習深厚、認識偏差、評估模式化等制約和影響,朗讀教學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創新教育的需要,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有些老師寧肯自己多作業講解,或者寧愿叫學生多做幾個題目,也舍不得讓學生朗讀一遍課文。一節課40多分鐘,教師講得密不透風,學生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這早已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朗讀訓練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一般“無痕”。朗讀時間不夠充分,目的性不夠明確,指導不得法,朗讀面狹窄,只求形式,不求效率成了普遍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創新發展。思之原因,主要還是觀念問題,缺乏人本思想,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創新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而創新意識、精神的養成必須以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為前提。反思舊的教育,我們很多做法是扼殺個性的教育,加上評估體制滯后,使我們總陷在固有的模式里不能自拔。于漪老師針對寫作教學在“模式化里跳舞、寫不出優秀文章時”心痛地指出:“過去我們太醉心于‘一刀切’,太醉心于‘統一步調’,比如朗讀,從小學到中學,‘齊讀’的做法屢見不鮮,仔細想來,‘齊讀’,學生怎樣動腦筋?怎樣品味語言,領悟思想?放開手腳,讓學生自由朗讀,乃至搖頭擺尾進入角色地讀,有什么不好?”[1]于漪老師一語中的,指出朗讀教學中,我們積習難改,沉迷“統一”、“一刀切”,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強調放開讀,讓學生自由讀,是十分富有遠見的,她在“世紀寄語”中的諄諄告誡,為我們指明了朗讀教學的方向。
從教學實際情況看,任何單一的呆板的方法都會造成人們對某項事物的厭惡乃至抵觸,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指導學生朗讀也一樣,范讀、聽讀是必需的,但范讀、聽讀(錄音)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并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必須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因情而得,按“得”去朗誦,才能進入朗讀之境,如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的老先生沉浸在朗讀境況中的陶然自得狀。否則,學生只能是感覺霧中看花,“隔靴搔癢”。所以一節課中的范讀、聽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教師不要包辦,代學生之“口”。齊讀是需要的,它有造聲勢、烘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產生“濫竽充數”和有口無心的唱讀的溫床,所以,一節課中不宜多用。那如何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性地朗讀呢?在實踐中,我總結出如下幾條行之有效方法:(1)以情激讀。劉勰《文心雕龍》指出的“披文以情”,也適用于朗讀。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悠揚處還它個悠揚……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2]。為達到“美讀”目的,教師要充分挖掘作品、作者、學生中的情感因素,用自己豐富的情感,高超的朗讀技巧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進入朗讀王國中去感受語言的韻味,語言的節奏,語言的魅力。詩歌的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加以充分發揮。(2)以趣促讀。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使學生在興奮感中愉快而又昂奮地誦讀。如教《中國石拱橋》這是篇說明文,學生提不起閱讀興趣,教師可這樣設計:“這兩座橋是中國石拱橋的杰出代表,經常有外賓慕名前來目睹它的風采。誰能做個出色向導,為外賓介紹。”學生情緒高漲,興趣大增,躍躍欲試。教師進一步引導,要做導游,先要把課文熟讀,抓住這兩座橋的特點,并帶有自豪的感情,才能介紹得生動精彩。讓外賓聽了贊嘆不已。幾句話激發了學生讀的欲望。學生的個性在此得到張揚,很快沉浸于朗讀感受中。(3)形式多樣,靈活運用。朗讀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它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應加以靈活運用,不能機械單一。如教賀敬之的《回延安》,在自由誦讀后,為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信天游的語言特點,我把全班分成男女兩大組,像人生AB劇那樣各坐一處,形成對讀架勢,然后兩組競爭,各讀一節進行比試。結果學生聲震屋宇,讀得酣暢淋漓,余音不絕。
尊重學生個性的朗讀,絕不是教師放任自流不加指點的朗讀,而是指在教師引導下有目的地進行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朗讀,它并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矛盾,也不菲薄教師范讀的意義。我們所強調的尊重學生個性的朗讀,是不求形式,只重實效的朗讀,是指朗讀教學應回到以生為本,尊重個性,激發興趣,開掘潛力的心智活動中去,使朗讀教學更加適應新世紀的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語文學習.2001/1:3.
[2]葉圣陶語文教學論文選.P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