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學生和普高學生雖同屬高中體系,但兩者之間在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別,而我們往往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的各個方面與普通高中采用同一個模式或標準,以普高的教學標準來衡量和約束職校學生,使許多學生覺得語文教得太深、聽不懂,從而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實際進行教學,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學有所成,掌握就業所必需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從而成為合格的中職畢業生。
1.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切合職校學生的實際
我們應重視依據學習者成才的需要來確定教學目標,并加以具體化。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專業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應實施不同的教學及控制,并把握好知識傳授的難易度。在教學過程中,若學習內容難度過低,學生學習無壓力,就容易滋生懶惰情緒,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難度過高,則學生就會因無法接受和掌握而產生畏難心理,同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要控制好教學難度,就要敢于大膽地舍棄。新教材的選文大多十分精當,如果不注重難度的控制,就不能較好地突出重點。要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現代文閱讀的方法,就必須根據單元目標教學的要求大膽刪減,以為我所用。
2.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突出職業特點
職業學校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職高學生發展變化空間的靈活性要比普高學生廣泛得多,他們可以靈活地選擇喜歡的專業,可以相對自由地設計自己的未來。職校教學也不同于普高教學,它不必圍繞高考這根指揮棒,且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根據這一特點,語文教學改革可與專業學習相結合。
中職語文教學有雙重職能: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又要為專業課的學習服務。鑒于職高學生大多重視專業而忽略文化課的47b3CJIdbPynZFoBv5nxYnDxdNS76kIpMiTSU33W9/U=情況,我們就要以專業為突破口,巧妙地把語文與專業聯系起來,并挖掘語文課與專業課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是一種工具,是學習其他專業學科的基礎,從而喜歡并重視語文學科。如對建筑專業的學生就要加強中外建筑文化教學。在系統的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增加對與專業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以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培養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又向相關專業課程延伸,并獲得有關的文學修養和文化熏陶,從而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和人文素質水平,以適應未來職業崗位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3.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潛在的興奮點
所謂問題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從教學內容著手,創設具有啟發性和探究性、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課堂教學環境。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問才會去思考,有疑問才有探究的欲望。
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但這不是主要目的,教師的問題是為了拋磚引玉,目的是引出學生的疑問。我在講授《項鏈》一課時,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的性格展開討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我設計了一組問題:
(1)讀完這篇小說,你覺得瑪蒂爾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瑪蒂爾德為什么會丟失項鏈?
(3)項鏈丟失后,她不賠行不行?
(4)對瑪蒂爾德的結局,你有什么想法?
應該說,是小說精彩的情節把學生吸引住了,對以上問題學生回答得非常積極、踴躍。當討論到賠不賠項鏈時,有學生感慨“幸虧她有一個好丈夫”,這樣一個新問題生成了:路瓦栽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對這個人物展開討論,又一次認識了當時社會背景;討論到瑪蒂爾德的結局時,有學生提出了異議,說為了一串項鏈瑪蒂爾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十年的辛苦已使她變成了一個吃苦耐勞的婦女,作者還要那樣打擊她,是不是太殘忍了?于是一個新的問題被學生提了出來:十年的辛苦有沒有使瑪蒂爾德變成一個真正的勞動婦女?小說那樣結尾好不好?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對人物形象、對小說諷刺手法的運用又加深了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把握以下幾點,第一,設置的問題不能太大,太抽象,應在學生的知識能力可以達到的水平;第二,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第三,問題不宜太簡單,要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只有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4.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我們在教某些課文時,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課堂生動性,以達到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領悟文章內涵的目的,可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音樂、美術和表演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調動人體中的每一種感官,促使學生集中思想。讓眼、耳、腦等感官時時刻刻地在課堂學習中,有效地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語文課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4.1精選聲音素材,以求相得益彰。
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采用帶領學生學唱詞的方式來增強對詞的記憶。當王菲唱起了“明月幾時有”的時候,那空靈、纏綿的聲線讓學生如癡如醉,學生的學習勁頭一下子上去了。
4.2選配美術動畫,引起學生共鳴。
許多教師曾感慨于學生聯想能力的缺乏,那么,我們何不給學生創造條件呢?根據課文內容精心選擇一些畫面(美術作品、雕塑、動畫鏡頭等),做到情景交融,就能極大引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我用多媒體設計了一組圖片(荒原中的夕陽、枯藤老樹、小橋邊的村莊人家、古道上佇立的瘦馬),將深沉悲涼的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感染了,對課文的理解很快增進了幾分。
4.3輔以經典電影,體會文學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打開”課本,活用教材,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的大課堂,納課內課外于一體,熔學校社會為一爐,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中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凈化心靈。在教學課文《茶館》時,我特地安排學生看了電影版《茶館》,本來擔心學生無法接受早期的電影作品,但意外地發現學生欣賞得津津有味。教學時把課文中的段落和影片中的鏡頭作對比,由于有了鋪墊,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理解人物的興衰沉浮,感悟老舍語言的特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