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閱讀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語言的學習、思想的傳達、文化的繼承、文明的創造,都要通過閱讀來實現。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信息化社會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面對這樣的學生,這樣的信息環境,語文閱讀教學應如何開展知識遷移呢?
一、閱讀教學要講究生動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打天下”,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呆板、單調。多媒體技術進入語文教學領域,創造出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新型信息處理系統。這種優勢使語文教材形象、生動、具體而直觀,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使課文中所涉及的各種自然景觀、人物形象等生動形象地進入課堂,同時,借助聲、光、電的神奇配合,實物與語言的最佳組合,創設和展示最佳的閱讀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我在用多媒體課件執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既設計了配樂配畫課文朗讀,又從網上下載了作者資料、圖片,還用FLASH動畫制成了春景圖,再加上實景拍攝的春色圖,很快讓學生進入了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之中。上課時,學生眼睛看著,耳朵聽著,心靈感受著,多感官的刺激,聲形并茂的形式,把學生帶入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直觀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記憶,以至于大部分學生一堂課下來已能背誦全文。
教育的信息化已席卷全球。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利用多媒體信息集成技術,創設和展示有意義的閱讀情境,構建立體化、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模式,尤其要充分利用校園局域網絡和互聯網絡技術的優勢,打造生動的網絡文化,使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喜聞樂見,充滿魅力,這樣必將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閱讀教學要講究創造性
語文閱讀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閱讀主體要在自己頭腦中將儲存的思想材料與讀物內容建立起聯系,通過自己創造性的思考來獲得意義。這種心智活動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活躍的和充滿創造的。利用信息組織結構的超鏈接技術,建造符合人類聯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組織結構,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利用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從多方向、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結果等多方面地思考問題,并在多思路的比較中,形成創造性的思路的能力,從而促進創新教育在語文閱讀教學領域的展開。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達到最佳創新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我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運用多媒體切換以下幻燈片,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孔乙己獨具特色的外貌;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的情景;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與摸出四文錢之比較,等等,與此同時,反復播放文本最后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看著這一幅幅畫面,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情境之中,接著,教師拋出點撥式質疑:如果你是導演,你將如何設計拍攝《孔乙己》的結尾鏡頭?學生馬上被這一有創意的設計吸引過來,展開大膽而有創造性的想象,有的說要讓潦倒的孔乙己的背影逐漸模糊,最終消失;有的說要把他此時的手做一特寫鏡頭推出,因為孔乙己的手或蘸酒寫字,或偷竊東西,或書寫服辯,或代腳“走路”,有著特殊的用途,那雙本應具有謀生本領的手,最終卻成為他爬向死亡的手;有的說應配上畫外音“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才留有余味;有的說應配上眾人的笑聲,讓笑聲貫穿全劇,用這種含淚的笑聲反襯孔乙己的慘狀更讓人覺得悲哀。這些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無疑得益于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營造的良好教學氛圍。由此可見,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信息輻射教學,用多媒體做助手,可以增大課堂容量,讓學生綜合適應多種感官接收信息,養成勤于思考、勇于發現、善于總結、敢于創造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
三、閱讀教學要講究主體性
隨著網絡文化的產生、發展,“新人類”——受網絡文化影響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與上代人相比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的年輕人,隨之出現,這類人的特征是“追求消費與物質享受……感情淡漠……價值迷惘”(苗凡卒《新人類觀察》)。這就要求我們語文閱讀教學要關注閱讀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們全面地發展,培養其健全的人格。語文閱讀,也是閱讀者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因為通過閱讀,“讀者的知識經驗擴充了,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讀者的認識觀點改變了,這是自我在本質上的提高;讀者的思想感情升華了,這是自我在價值上的飛躍;讀者的方法技術遷移了,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練達。”語文閱讀過程中要體現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華。這一點在以往的語文閱讀中常常被忽略了。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人的活動,因此,語文閱讀實踐中應當突出閱讀者的主體性。
長期以來,語文學習的場所基本上是課堂為主,學習的內容是課文為主,學習的方式是老師講授為主,而多媒體的應用,尤其是網絡化以后,將更快地促使我們轉變語文學習的觀念。就語文閱讀教學來看,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閱讀資源,成為巨大的資源庫。由于網絡信息的編制采用了非線性技術,它可以按人腦的聯想思維,把相關的信息聯系起來。學生輸入信息指令后,它可以提供各種路徑,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式、發現式學習,而不是被動地獲得儲存的知識,這就使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了出來。
我在教授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學生通過查詢、檢索,了解了魯迅的生平及其創作的背景,又閱讀了魯迅的其他重要作品,有的同學甚至閱讀了與魯迅同時期的其他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閱讀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由裝知識的容器變為知識的探究者,在橫向與縱向的拓展延伸中,擴大了閱讀面,豐富了語文知識,又提高了閱讀能力,增加了文學素養,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了示范。
大容量存儲技術的發展,為語文閱讀提供了多樣化的資源。我們可以利用圖形化交互界面技術,創造良好的自主閱讀環境,也可以利用CD-ROM光盤或者通過建立管盤庫、電子圖書館來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閱讀資源。還可以利用網絡系統,共享資源,讓學生學習如何從多媒體教學軟件中,從校園網或INTERNET數據庫中獲取信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查詢、檢索、探究來獲取信息,辨別信息,消化信息,利用信息。
四、閱讀教學要講究開放性
網絡的開通使閱讀教學突破了時空范圍,網絡化的多媒體是沒有書架、不須辦理借還手續的圖書館,其品類之齊全豐富,是圖書館所不能比擬的,這使閱讀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學生在閱讀的內容上得到了解放,這里既有文學名著、精美時文,又有科普讀物、新聞評論、流行歌曲等,這些都是語文閱讀的重要方面,能使學生走出了課文學習的狹窄范圍,而任意遨游于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而且超文本閱讀的全新方式,以其非線性結構的特點,使閱讀材料聲像同步,圖文并茂,大大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互聯網還可以使各學科知識相互開放,有利于學科知識的整合。網絡巨大的知識容量為語文教學拓展了無限的空間,學生的學習范圍已不再局限于那許多年甚至數十年都一成不變的教材。從課堂學習,到課外閱讀,只要鼠標輕輕一擊,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種美文名著,精彩句章,都能盡收眼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世界文化是閱讀教學的一條捷徑,語文教師應以開放的心態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天地廣闊起來。
總之,語文閱讀是學習知識、檢索信息、加工信息的過程,是以人為本、展現主體的過程,是實踐鍛煉、培養創新的過程,語文閱讀也是促進人健康全面發展、交流信息、傳播文明的過程。信息化社會要求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力求生動、開放,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主體性,迎接新的挑戰,讓我們一起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并建立網絡時代語文教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