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不僅是“數學認知的活動”,而且是在一定心態參與下進行的情感活動。成功的數學活動往往是伴隨著最佳心態產生的。因為在最佳心理狀態下,學生的潛在智能才能充分發揮。中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強、可塑性大、自控力差,要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就必須重視最佳心態的培養。
一、打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培養安全感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他覺得有安全感時,他的一切活動才能正常開展。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師從單一的數學知識傳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教和學要向諧平等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要堅決摒棄那種古板、刻薄、高高在上的所謂“師道尊嚴”;要努力打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要主動深入到學生中,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思想,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情緒、個性特點、抱負志向;要欣賞關愛每個學生,要用真誠的微笑、良好的情緒、滿腔熱情面對學生。只有在這種和諧平等、亦師亦友的關系中,學生才會消除距離感,克服畏懼感,產生安全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積極開展一切學習活動。
二、營造互動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輕松感
人在輕松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才能形成興奮中心,使神經細胞間傳遞信息的通道暢通無阻,思維才能變得迅速敏捷,才能加速知識的接收、貯存、加工、組合。因此,我們要設身處地地與學生心理換位,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疑,要營造互動民主的課堂氛圍。因為在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民主的氛圍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老師的愛意和期望,放下膽怯怕錯的心理包袱,享有充分的心理自由,形成心悅意爽而無任何壓抑的心理狀態,輕松地說、想、做,從而讓思維變得迅速敏捷。
三、經歷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培養感悟感
感悟感即感覺、悟性,相當于語文、英語中的語感。感悟感既是一種感覺,又是一種能力和心態。對數學的感覺好、悟性強,學習數學的熱情就高,能力就強。《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歷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過程與方法”也成為新課標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境,讓每個學生去親歷知識的發現、發生和形成過程,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去感知、感悟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能夠“數學”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沒有經歷過程的學習,獲取的知識就好比空中樓閣,無源之水。感悟感來自于經歷豐富多彩的過程中,它在經歷過程中產生并得以升華。
四、感受美輪美奐的美育因素——培養新奇感
新奇感是人們對新鮮事物奇異現象的敏感直覺與好奇心態。每當人們遇到一個新異現象時就會被常常吸引,情不自禁地去進行觀察、分析、思考。新奇感容易形成學習的內驅力。新奇感是學習的一種潛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培養。
1.設計一些新穎奇特富有生活性的問題,透過生活美,引發新奇感。
2.利用數學的簡捷美、統一美、和諧美、對稱美、奇異美,誘發新奇感。
3.利用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法等的思維訓練,透過思維美,培養新奇感。
4.利用數學史、科學家的故事,透過人格美,培養新奇感。
五、正視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自尊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自尊心是青少年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學生前進的潛在力量,是前進的動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純潔的心理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視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自尊感。
1.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教學中,教師不可避免會遇到學生上課違反紀律,作業錯誤百出的情況,如果采取大聲訓斥、刻薄挖苦、冷言諷刺、粗暴指責,甚至漫罵等不尊重學生人格的做法,就會傷害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就會讓他們產生抵觸、逆反的心理,就會放棄學習,達不到教育的目的。要心平氣和,耐心細致地啟發、引導他們找出犯錯的原因,鼓勵幫助他們改正錯誤,這樣既能讓他們學到知識,增強自信心,又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心。
2.多一些鼓勵支持贊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人都渴望認同,渴望表揚,學生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優點,多一些鼓勵、支持、贊許,毫不吝惜使用表揚的語氣詞,如“很好”、“太棒了”、“不錯”、“有進步”、“good”、“very good”等來表示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和贊許,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善待學生的“奇思妙想”,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是思維的源泉,學習的動力。對于學生各種或稀奇或古怪的想法和“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應正確對待、處理,予以愛護。對學生的好奇心不正確對待,會打擊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以往,也會傷及自尊。
六、創設人人喜愛的教學環節——培養興趣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產生無窮的動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對于培養學生的最佳學習心態尤為重要。
1.教學內容生活化,在聯系實際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力求改變書本知識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數學與生活的有機整合,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活及社會實際的聯系。
因此,把生活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素材引進課堂,如可利用代數式的意義和作用編一些猜數、猜年齡游戲,或者和學生一起表演猜數魔術等,讓數學課堂生活化,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周圍,數學有用,越有用越學,越學越有用,形成“學—用—學”的良性循環,從而使學生感受數學的趣味和吸引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2.教學設計情境化,在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
新課程倡導動手實踐,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而避免單純機械地依賴模仿與記憶的學習方式。
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力求教學設計情景化,為學生創造一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的空間,讓學生在實踐和交流中,在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
例如:新人教版講去括號法則時是用“格爾木至拉薩路段列經過動土與非動土……”這一問題情境引入的。但這一問題情境其實學生是不熟悉的,難以解決的,而且與后面的去括號法則無太大的聯系。我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情境:
①小明有a元錢,星期六掙了b元,星期天掙了c元,他共有多少錢?
②小明有a元錢,星期六花了b元,星期天又花了c元,他還有多少錢?
對上面的問題情境,全部學生都很容易用兩種方法得出答案,從而可列式:a+(b+c)=a+b+c,a-(b+c)=a-b-c,為后面去括號法則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在這一問題情境中輕松地獲得了知識,享受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3.教學語言生動化,在輕松愉悅中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的教學語言準確、鮮明、生動、流暢就會如同磁鐵吸引學生,如同涓涓細流流入學生心田,讓學生感到舒服慰帖。另外,靈活、恰當地運用修辭藝術,能夠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能夠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提高學習興趣。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要善于自己去探索,想方設法讓教學語言生動起來。
4.解題方法多樣化,在思維熏陶中升華學習興趣。
數學,歸根到底要解題。解題除需要必要的知識外,還需要方法和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因此數學解題中要注重方法和思維的訓練。一題多解、一題多法、一題多變、一法多題的訓練對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綜合性大有裨益,對于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大有幫助。通過這些思維訓練,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解題輕松自如,在思維熏陶中升華學習興趣。
七、利用多元公正的評價機制——培養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人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后所帶的情感(如自豪、滿足、愜意等)。而成功除了自己的體驗外,往往還通過他人評價來體現。對學生的評價要適時,每當學生有進步時要及時鼓勵和表揚;評價要多元,既要從成績上來評價,又要從情感態度和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來評價,既要有師評,又要有自評和他評;評價要公正,既要客觀地反映學生目前的行為或水平,又要如實地反映學生的發展趨勢。只要多元公正地評價學生,就會讓學生心理上得到滿足,激發更強烈的成就感。
最佳學習心態,主要由安全感、輕松感、感悟感、新奇感、自尊感、興趣感、成就感組成,它們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甚至互相包容。安全感、自尊感是前提,輕松感、感悟感是助推劑,新奇感、興趣感是催化劑,成功感是興奮劑。只有重視最佳心態的培養,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數學認知活動才能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丁志豪.數學學習最佳心態的構成.數學教師,1995,(5).
[2]黃秀旺.讓課堂教學充滿樂趣.初中數學教與學,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