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一詞多義是語言的普遍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一詞多義的根源是詞義的概括化和詞義的演變。由于詞義高度概括化,在詞義的演變過程中,原來的詞義可能出現分化,形成新的詞義。一個詞產生新的詞義后,舊的可能消亡,也可能保留,新舊詞義共存于一個詞內就形成了一詞多義(汪榕培,1997:135)。在英語中,除了術語以外,單義次是很少的,多數的詞都是多義詞。而且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中,往往詞的使用頻率越高,詞義就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強。一詞多義為我們學習英語帶來很多困難。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一詞多義現象與許多認知語言學的許多理論是相關聯的,可以用這些理論分析和詮釋。其中,隱喻認知對多義詞的形成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詞多義現象是人類通過認知手段(隱喻、轉喻)由一個詞的中心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認知范疇化和概念化的結果(敖世翠,2006)。本文主要從隱喻認知模式這一角度對英語一詞多義現象進行解析,從而為多義詞的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啟示,由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多義詞的豐富含義。
2.隱喻認知模式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隱喻和轉喻都被看成特殊的修辭格,只是文學家和修辭學家的事,主流語言學家對此不屑一顧。但是近年來,隱喻研究已引起眾多學者的密切關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隱喻革命”(Metaphorical Revolution)。認知語言學研究隱喻是把其當做人類認知活動的工具和結果,日常語言中充滿了隱喻。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研究隱喻的經典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在開篇中強調了隱喻的認知作用。“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在隱喻的定義中除保留修辭格的定義外,還新增了這樣的說法:隱喻是Lakoff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所談到的一種普遍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一種語域可以系統地用另一種語域中的詞匯來談及或表達。隱喻中又一個重要概念是“映射(mapping)”,這種映射來自于兩個概念,即始源域和目標域。它們之間的“相似(similarity)”,即相似原則(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們容易將相同或相似的東西用來互為比喻。
3.隱喻認知模式下的一詞多義
按照奧斯丁的說法,一詞多義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系,這是一詞多義產生的內在認識基礎和規律。認知語義學認為,支配一詞多義關系的原則,即這種意向圖式的是隱喻映射。人類基本的意向圖式經過隱喻模式,物理空間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中,于是,一詞多義的意義就有了用于不同的認知域而有聯系的意向。認知語義學用意向圖式及其隱喻引申說明一個詞語相互聯系的多個意向之間的關系,較好地解釋了多義現象(趙艷芳,2001:77)。比如英語中的“at”,物理空間映射到時間、狀態、方式、原因等,從而形成了“at”的多義網絡:“at the station”(處所),“at five o’clock”(時間),“at war”(狀態),“at high speed”(方式)等。又如“window”是司空見慣之物,能使我們看見外面的事物,使空氣和光線進入室內,由于隱喻的使用,“window”在計算機英語中獲得了新的定義:“a small area on a screen in which a file or a part of a file can be displayed.詞義向這種演變在英語中十分普遍,表示人體各部分的詞幾乎都有隱喻含義: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腳),“the head of a ship”(船頭),“the back of a hand”(手背),“bottle-neck”(瓶頸)等。可見,多義詞不僅僅是語言經濟原則的結果,更是隱喻認知的產物。隱喻以一種有理有據的方式,作為一種認知結構促進了詞匯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理解一詞多義和詞義變化的鑰匙。
4.一詞多義與英語詞匯教學
一詞多義現象是詞匯教學的難點已經成為英語教師們的共識。對于多義詞的眾多義項,教師應該如何教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卻是多義詞教學中的一大問題。通過以上對一詞多義現象的隱喻認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詞多義同隱喻密切相關。蔡龍權(2004)認為隱喻化是一詞多義發生和發展的理據,隱喻性思維的普遍性決定了一詞多義的普遍性。因此,多義詞教學應該同隱喻聯系起來。英語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過程中嘗試以隱喻為橋梁,以詞匯的意義化學習為手段,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進行隱喻的意義化聯想,通過這樣的隱喻聯想,詞匯的新意義與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建立了實質性的聯系,從而達到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學習效果自然勝過機械記憶。
5.結語
本文運用了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認知模式對英語中一詞多義現象進行了新的詮釋。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一詞多義現象是通過認知手段(如隱喻)由一個詞的中心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認知范疇和概念化的結果。隱喻認知對多義詞的形成也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多義詞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隱喻意識,從而更好地掌握多義詞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敖世翠.原型范疇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2]蔡龍權,隱喻化作為一詞多義的理據[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5).
[3]汪培榕,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外語教研出版社,1997.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研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