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強調,教育的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由于每個學生都具有獨自的個性差異,因此,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過去,教師特別重視智力、知識基礎對學習的作用,往往忽視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逐步受到重視。其中,對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和利用,可為實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目標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一、什么是學習風格
在班級授課中,教師會發現以統一的教學方法對待全體學生,總會有些學生不太適應,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其實,引起這種差異的重要原因是個體差異,個體差異形成學習風格的差異。
譚頂良教授認為:“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影響學習風格的因素可劃分為三類。
1.生理因素。個體對外界環境刺激,如聲、光、溫度、時間的偏好等。例如:在學習時,有些人討厭聲音干擾,而有些人就可以容忍;有些人對聽覺刺激敏感,而有些人對視覺刺激感受深刻。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三個方面。例如:學習興趣的強弱,學習自覺性的高低,學習意志的堅強或薄弱,等等。
3.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在學習中體現為學生喜歡獨立學習,或是喜歡合作學習。
二、了解和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的差異對教學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要進行有效教學,教師就必須清楚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并使教學與之相適應。
1.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師應該通過對學生的觀察、與學生的接觸溝通,形成對每一位學生學習風格的意識;教師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學習風格的知覺偏愛調查問卷”測量出學生的學習風格,建立學生學習風格檔案,讓教師和學生自己明確其學習的優劣勢,為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提供依據。
2.適應學習風格的策略。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包含兩方面策略。其一是風格匹配策略,即采用與學習風格中的長處或學生偏愛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偏愛,使其更快更好地獲得知識和技能。但這種策略無法彌補學生在學習方法和技能上的不足。其二是風格失配策略,即針對學習風格中的短處進行有意識的彌補和加強的教學方法,使學習方式和機能上的不足得到彌補。這種策略在開始使用時對學習速度、知識獲得有一定的影響,但只要堅持使用,假以時日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要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就不只是要有發揮學習風格長處的策略,還要有彌補其不足的策略。
三、匹配策略與失配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其過程是復雜而艱難的。學習風格的研究對英語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意義重大。
1.基于感覺偏愛的教學策略。由于生理因素的差異,學生在感官方面表現為對視覺、聽覺和觸覺不同的偏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感覺偏愛的優劣勢,采用不同的匹配和失配策略。
(1)“優于視覺,弱于聽說”型。這類學生表現為閱讀速度快,書面語言接受能力強;但口頭表達能力差,聽覺刺激不佳。對此教師應該采取的匹配和失配策略是:加大閱讀訓練的難度和強度(匹配策略);加強聽說訓練的指導,由簡到難地多說多聽(失配策略)。
(2)“優于聽說,弱于視覺”型。這類學生的語言辨析能力強,口頭表b7b4e0ea1ecfab8c217f7f91f99e7621bebcdd9d5410088ca49d418176428599達能力好;但動作技能差,書面材料操作能力低下。對此教師應該采取的匹配和失配策略是:加強師生間的對話交流,加大聽力訓練的強度和難度(匹配策略);加強閱讀的技巧訓練,擴大閱讀范圍,規范書寫,有層次地多進行寫作訓練(失配策略)。
(3)“優于觸覺,弱于視聽”型。這類學生動作技能強,書寫好;但聽覺刺激不敏感,書面材料理解欠佳。對此教師應該采取的匹配和失配策略是:要求認真做好筆記、練習,多參與角色扮演的活動(匹配策略)加強閱讀的技巧訓練,增加閱讀量,加強聽力練習(失配策略)。
2.基于認知方式的教學策略。根據認知方式的不同,學習風格可分為場獨立和場依存兩種。場獨立風格是指一個人能從存在的諸多干擾項中感知出某一特殊的相關項或因素。而場依存風格則是指對整個存在項的依賴,隱含其中的部分不容易被感知出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兩者的不同,設計使用與之相應的匹配和失配策略。
(1)詞匯教學。在詞匯學習中,根據場獨立者善于感知特殊因素的特點,教師應多采納詞匯歸類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把發音相同或詞形相近的詞歸類,同義詞、近義詞歸類,等等。這有助于學生快速擴大詞匯量,事半功倍。而對于場依賴者來說,由于其辨別能力較差,知覺或記憶內容容易混淆,教師就不宜采取集中識詞的方法,而應多通過上下文進行詞匯教學,使這類學生詞匯記憶牢固,不容易混淆。
(2)閱讀教學。在閱讀時,場獨立者對文章的具體細節記憶較深,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主題;而場依賴者容易把握文章主題和結構,對文章細節分析卻模糊不清。教學時,教師應采取失配策略。對場獨立者要多訓練他們找段落主題句,從而歸納文章主題的技巧,提高其綜合歸納的能力;而對場依賴者就要求他們理清文章脈絡,弄清文章細節,訓練其細節理解和記憶的能力。
(3)寫作教學。在書面表達上,場獨立者擅長細節描述,弱于概括;而場依賴者主題概括能力強,細節描寫往往粗略枯燥。教學時,教師應采取失配策略,要求場獨立者多做縮寫練習,使文章簡潔明了;與之相對的場依存者多做擴寫練習,使文章翔實生動。
3.基于社會因素的教學策略。社會因素在學習活動中具體表現為學習者偏愛獨立學習,或與他人協作學習。對于喜歡安靜,不喜歡他人打擾的獨立學習者而言,單獨學習比跟他人合作學習效果更好。對此,教師應在集體教學時留給其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予必要的個別指導(匹配策略);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他們與人協作的能力和習慣(失配策略)。對于喜歡和他人討論交流進行學習的協作學習者,教師應多給機會讓其參與交流互動(匹配策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要領和技巧。
四、結語
學習風格被譽為“現代教育的真正基礎”。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摒棄運用大一統的方法對待所有學生的教學模式,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風格,對不同風格的學生因材施教。同時,鼓勵學生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學習,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學習風格。
參考文獻:
[1]譚頂良.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教育研究,1995.1.
[2]譚頂良.學習風格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3]Joy M.Reid.Learning Style in the ESL/EFL Classroo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