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和傳播人類已有的知識,而且要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誘導、煥發和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創造力量和實踐能力。江澤民指出:“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呼喚主體覺醒,強調自主發展已經成為地理教學的主流意識。
一、營造民主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一個人在學習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索欲,在學習和探索中表現出來的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性格特征。創新意識是人們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形成創新素質的起點。
美國托蘭斯(Torrance)認為,創造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忍俊不禁的氣氛中才能進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師生平等交流,在課堂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空間,讓學生保持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積極思維,敢于標新立異。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動。”所以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生動的語言、親切地的目光、鼓勵的手勢把信任帶入課堂,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允許學生以舒服的姿勢坐在課堂上,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允許學生和老師爭論。地理課上常用語是:“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說得棒極了。”“你的想法很新穎。”等等。
二、鼓勵質疑問難,釋放創新激情
創新激情是創新的重要推動力,沒有對新事物的滿腔熱情,就無所謂創新。心理研究證明,一個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為上都具有獨創和革新的精神,就需承擔犯錯誤的風險。因此教師要有容納不同或者相反意見的雅量。
靈感是稍縱即逝的,學生能夠提出獨到見解(盡管有時離題萬里),說明他在思考,思維在碰撞。巧妙提出問題,留出課堂“空白”,讓學生質疑、解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把講臺留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使他們獲得一種成功的自豪感。例如:學習了地球公轉的規律和意義后,讓學生課上思考“如果地球自轉和公轉在同一平面上,還會有四季的產生和五帶的劃分嗎?”;講南極洲時讓學生討論:“如果地球再繼續升溫,南極洲冰雪融化將會淹沒哪些地方?”……學生積極思考,紛紛發言,創新的火花自然迸發出來了,踴躍發表自己的新觀點、新想法。
三、打破常規教學,啟迪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用獨創的新穎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是一切發明創造和創作必需的,是富有開創性的、探索的思維。
(一)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的基本技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形成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創造力。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地球內部的結構時,教師在黑板上分別繪制了平面、立體的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將地球內部的三個圈層,用不同的顏色分別劃出地殼、地幔、地核,并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厚度,找出構成它們的主要元素,分辨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在學習地球公轉的意義時,教師用三條橫線代表南、北回歸線和赤道,縱線為正午太陽高度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縱線在橫線間上下移動,講解了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極晝極夜的范圍和變化情況。這樣有形有意,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地理略圖不是靜的而是動的,可以特別體現事物的特征。學生邊思考邊觀察,鍛煉了觀察力、注意力、形象思維能力。
(二)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沒有思維的發散,就談不上思維的集中、求異和獨創。一切創新都伴隨著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勇敢地說,甚至展開討論求得多種結論或答案,也要重視一題多解,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分析,尋找答案,產生多種獨特的解題思路、方法。例如:“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人類最有希望從地球遷移到哪顆行星上居住?”“女媧能補上天空中臭氧層的空洞嗎?”“怎樣解決中國西南嚴重的缺水問題?”等問題,十分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在智力、人格上的內在行為是積極的聯想和想象、分析和綜合等動腦的思維活動;外在表現為自覺動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理想目標,是創新素質的集中表現。
(一)充分開展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發展的課內活動。教師要加強知識的積累和更新,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多渠道收集有關地理知識的新信息,充實課堂,做到“常教常新”,著重強調學生親自實踐,強調學以致用。如:課堂知識競賽、小組討論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體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捕捉到靈感,從而有所創造。例如:學習南極洲時讓學生搜集有關南極洲特殊的地理環境、極地冰原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的資料,甚至傳說、典故、神話等,讓學生分組,開展了有關南極洲的知識競賽。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利用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課外小組通過參觀氣象站,進行天氣預測;到天文觀看星空,組織學生觀星空找星座,觀月相。不僅把課本知識寓于各種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而且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而課堂教學未觸及和深化的問題研究,培養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肖文娥,石國興,王德林主編.素質教育概論.國防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