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勤奮的內驅力,是不斷進取的力量源泉。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楊振寧博士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學生只有對物理感興趣,才想學、愛學,才能學好,從而用好物理。中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如果對物理具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物理,超乎尋常地研究物理問題,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那么在物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興趣并能快樂地學習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學習心得談談以下體會。
一、豐富的情感、教學藝術能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講楞次定律時,可以這樣比喻:在被太陽曬過的爛泥塘里,當人踩上去時,稍硬的表面會阻礙你下沉;當下沉后,你想拔出腿,爛泥又會阻礙你拔出腿。再如,在講理想氣體等溫變化的微觀解釋時.可這樣比喻:你們班六十人,在教室里顯得很擠,容易產生碰撞;而當把你們放在操場時,碰撞的機會就減少了。教學生動風趣,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在講勢能和相對高度有關時,可以用從課桌上跳下來和從三樓上跳下來進行比較,在講勢能與質量有關時,可以設想將一紙團和一鉛球落到頭頂產生的后果進行比較,肯定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豐富的情感,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教師道德情操的要求。一個教態自然的優秀教師,走進課堂應滿臉笑容,每字每句都對學生有一種熱情的期望。大多數學生的進步都是從任課教師的期望中產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能增強理智感,能激發求知欲,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言為心聲,情動于意而形于色,教學一方面是進行認知性學習,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兩者結合得好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教師要熱愛學生,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恐懼心理,師生間形成一種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二、加強和改革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實驗的趣味性,用好實驗手段,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1.用實驗導入新課的方法,精心設計趣味實驗,誘發學生習物理的興趣。
每節課的前十幾分鐘,學生情緒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師能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根據所要講的內容,做一些實驗,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例如在講授電磁感應現象時,可設計一個環形鐵芯上兩線圈的實驗裝置,線圈彼此是絕緣的。在實驗之前先提問學生,線圈會產生電流嗎?(即靈敏電流計會偏轉嗎?)學生有的答會,有的答不會。演示后,他們才發現,只有接通、斷開電源的時候,靈敏電流計才會偏轉,而通過穩恒電流時反而不會產生電流,學生對此感到十分驚奇,有一種刨根問底的強烈欲望。教師在此時引入新課,可以有效地誘發學生的興趣,使一堂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通過趣味新奇的物理實驗演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他們思索的欲望。
再如,在講授“大氣壓”一節時,可在裝滿水的杯上用硬紙片蓋住并倒過來,發現水并不流出,紙片也不下落,使學生確信大氣壓的存在。接著讓兩個學生做馬德堡半球實驗,使他們感覺到巨大的大氣壓力,這樣就會使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印象深、易理解、記得牢。又如在講授水不善于導熱的內容時,在裝滿水的大試管里,放入一條小金魚,并用網狀物將其隔在試管的底部。當在試管上部加熱直到沸騰時,底部的魚還在自由自在地游動,說明水不善于導熱。當在試管底部加熱時,不一會小金魚就會肚子朝天—死了,這說明水傳熱主要是通過對流實現的。通過實驗演示,學生能激發興趣,集中注意力。
2.用具有驚險性出乎學生意料之外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類的興趣與好奇心緊密相連。培養好奇心的關鍵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之外,即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講授機械能守恒定律時,可用一個單擺做實驗。先將擺球拉個較大的角度使之貼近鼻尖,人站著不動,然后放手,使單擺擺動起來。很多學生都替老師擔心,生怕擺球會碰到老師的鼻尖。實驗結果會使學生出乎意料。通過這一驚險的實驗,學生不僅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而且集中了注意力,為下一步解決“為什么”做好了鋪墊。
通過演示實驗,尤其是我們精心設計的實驗,會使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學生感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增加“實用時間”,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3.精心設計課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課外實驗具有較強的自主性、靈活性和趣味性,特別能為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另外,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開闊的大課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現象,對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大有裨益。例如,水面的漣漪,美麗的彩虹,旋轉雨傘時水滴的飛濺,水面上的爬行小飛蟲……在老師的啟發下,都將使學生有新奇的發現,從而引發他們尋根問底的興趣。學生的課外實驗及自然生活現象都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更能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因而,對于課外實驗的要求,教師應該突出科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揮學生的獨創性,并注重加以誘導,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易到難,逐步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營造良好氛圍,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只有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思考、解決、歸納整理,才能真正鍛煉思維、開發智力、發展能力,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教師能夠把物理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會產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