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兼顧學生志趣與潛能的差異與發展的需要。
高中化學新教材的內容主要有如下變化:
1.知識內容和知識點的變化。
2.知識內容的編排體系、邏輯結構的改變。
3.知識的呈現方式的改變。
4.知識點的教學要求的改變。
5.重視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重視化學知識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運用。
下面我談談對高中化學新課程的體會。
一、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素質
高中化學改革的根本點在于從關注課程的“學術性”到重視課程的“社會性”,從“以學科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從“知識系統”向“多元能力”轉化,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中提高能力。顯然,改革的力度對高中化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高中化學教師應注重理性思維,注重科學方法與專業技能方面的研究,注重化學知識綜合技能的鞏固、完善和更新。除了必須具備教師所需掌握的一般教學技能外,還必須具備嫻熟規范的實驗操作技能,推陳出新的實驗改革技能。加強微型實驗研究,熟悉多媒體教學,積極開辟第二課堂。要勇于改革,勇于鉆研,練就精湛的專業技能,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教師。要能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能對教科書的結構內容作適當調整,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多種途徑進行教學,以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和發展需要。要積極探究化學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和策略。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加強教學研究和教改探索,真正成為創造型、研究型的高中化學教師。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開發學生潛能
化學學科有著其自身的特點,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性、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采取的課堂教學方法很多,如:探究——討論式教學法、啟發——討論式教學法、發現法、自學輔導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形式并舉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學而不厭,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同時極大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讓以“教學為引導,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漸漸地代替以前那種老師嚴肅地講,學生安靜地聽,認真地練的教學模式,以前是學生看老師表演,現在是老師引導同學們表演或者是看學生表演。對新課程的課堂可以定位為“互動”,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必須徹底地放下教師的架子,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與學生共同探討研究,讓他們深刻地理解認識增長知識的過程,以“共建”的方式“以教促學”、“以學長教”、“互教互學”,在輕松、民主、活躍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1.重視實驗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學生實驗及演示實驗,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實驗的重要作用,化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實驗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應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實驗的重要作用,如可以讓學生對某一實驗現象展開討論,提出各種問題,或共同協作進行實驗改進,使之更加完善。也可以通過實驗就實驗結論的正確與否進行討論,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使其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化學的美和奧妙,在實驗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教師在教授基本知識的同時,應盡量多聯系生活實際,將化學知識融于生活的大背景中,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師生共同搜集各種資料和新科技新發現的相關內容,不斷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并且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增進了學生間的相互交流。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積累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聯系實際的能力,真正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生活實際中,體驗到了收獲的喜悅。
3.在教學中恰當使用多媒體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新教材中特別注意化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時多媒體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生活中的化學事物或事件總能引起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多媒體可以及時了解事件的真相及其中所包含的化學原理,以此向學生進行相關生活化學知識的同步介紹和滲透,同時增強了事件的真實感和可信度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些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另外,工業生產流程不容易在課堂上展示如硫酸工業、硝酸工業等,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可以使學生增強對這些化工生產流程的感性認識。化學中很多的微觀知識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會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多媒體課件恰恰能解決這些問題,氧化還原的原理、電離過程、電解、有機分子的空間結構等,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可以輕松解決問題。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手段下的一種輔助教學,教師除了要繼續學習和鉆研,掌握最新的知識和教學理論,提高業務水平和課堂教學的藝術外,還要積極學習并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創新意識,勇于探索,不斷創新,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形成一種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發展的新的教學思路。
4.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
自主探究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語言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的積極參與者、探究者。因此,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探究學生所學內容確定探究范圍,創設相應的情境,幫助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并提供有關材料,進行引導。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和問題深入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小組協作探究問題,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形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創新意識及合作精神,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活,課堂教學是一門極其復雜、內涵非常豐富的藝術。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動態系統,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種模式。只有科學、靈活、創造地使用教法,才能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打造出一片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