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和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又稱為素養。[1]《辭?!穼Α八刭|”的定義是:一是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二是事物本來的性質;三是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結合高職教育的辦學特點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應該包括身體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和創新能力等。由此看來,素質教育是一項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教育。那么,如何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環境育人品位。
從踏入大學校園那刻起,校園文化的氣息就隱約存在于大學生的腦海深處。在填報高考志愿之前,學生就通過網絡對即將踏入的大學校園文化形成一些或淺或深的認識。這些可以稱作“第一印象”。這種印象可能是豐富多彩的,也可能是單調乏味的;可能是寓意深刻的,也可能是平庸低俗的;可能是極具創意的,也可能是古板老套的;可能是朝氣蓬勃的,也可能是死氣沉沉的;也許是早已熟知的,又可能是第一印象。這些印象就像長途汽車的方向盤一樣,必將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或許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這種第一印象或許能在大學期間得到證實,也許會被事實所否定。當然,最理想的結果就是:美好的印象得到肯定,不良印象被事實否定。大學期間,學生會通過觀察、體悟學校的各種服務質量來判斷和衡量第一印象的真實性,是通過參加各種社團組織或其他途徑感受到大學校園文化的魅力。因此,提高學校學生管理、教務管理、后勤管理等職能部門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質量,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和諧奮發的育人環境,讓高職學生擺脫“低門檻”的心理束縛、為努力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后備軍而刻苦鉆研,是高職院校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和保障。
2.加強大學班級文化建設,提升班級管理干部綜合素質。
沒有特色的班級不叫有文化,沒有文化熏染的班級不叫大學生班級。班級作為大學的重要組織,就像家庭一樣,孕育著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種子。這個家庭的氛圍,這個組織的凝聚力,無不關系著每一個細胞的成長和功能的發揮。在這里,大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還可盡情地展示自己的長處,比如學習能力、演說風度、歌舞才華、文學智慧、書法天賦等,顯得會讓學生感覺更加輕松和無拘無束??墒?,這樣的美景需要一流的班風學風和一流的班干部隊伍(注:這個隊伍應包含輔導員、班主任)。班風和學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也相互影響。良好的班風學風得益于班級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班干部的號召力和感染力。首先,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充分展示大學生個性才華和主人翁意識,讓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成才。其次,以黨團建設為紐帶,充分發揮黨團員在各種活動中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自覺走在困難的前面,吃苦在前,以身作則,形成一支班干部帶頭、黨團員齊抓共管的班級骨干隊伍。最后,以打造精品班級和精品學生為契機,樹立班級特色文化品牌,狠抓班級建設成效,營造“班班有特色、個個有特長”的育人氛圍,實現學生全面發展、人人成才的目標。
3.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提升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就應該在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即“學中做、做中學”的工學結合模式。學生在學習章節理論課后,應進行相應的實驗實訓或者到臨床、生產一線見習,當然,理實一體化教學何嘗不是一種有效的途徑。校企合作可讓學生將學習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緊密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實實在在的教學模型和真實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習質量。還可以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安排學生到臨床、工廠、企業觀摩、鍛煉,不斷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學校還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創新性活動,如創新設計大賽、模擬談判、職業崗位前期演習等,盡可能挖掘當代大學生的創造潛能和創新品質。溫家寶總理說,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善于獨立的思考和創新的思維,這樣,你才會有真知,真正的知識;也才會有灼見,就是與眾不同的見解。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鼓勵創新、愛護創新,使一切創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持、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從這“四個創新”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創新是推動人才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根本保證。
4.加強職業品質的培養,提升職業軟實力。
良好的職業品質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是任何職業崗位都需要的重要條件,可稱為職業軟實力。它是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養成的一種高尚可貴的可固化的特有屬性。職業品質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如誠信、禮貌、謙虛是任何職業都需具備的共同品質。而不同專業的職業崗位上所需要的職業品質又有所差異,如臨床醫生需要發揚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教師要遵循“學博為師、身正為范”的魅力品質。
高職院校學制一般為三年,在此期間,學生除了繁重的專業課程學習外,適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文體活動是一種調節,有助于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和陶冶道德情操。學生還能在學習、生活和社團工作中磨煉、塑造一定的職業品質。當然,這是以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風清氣正的教學、學習、工作環境為前提的。學生的職業品質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就業率、就業質量和個人發展前途,也與學校的聲譽和形象息息相關。因此,大力加強職業品質的培養,努力提升職業軟實力,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5.加強心理輔導和就業創業教育,提升抵御就業風險的能力。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發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大學生正處于生理發育、心理趨于成熟的高峰期,繁多的專業課程,激烈的就業壓力和復雜的個人感情、人際溝通等問題,或多或少給心理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不同個體對這種影響的適應力和承受力差異較大,這種適應力和承受力即是心理素質的集中體現。針對大學生面臨的以上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將心理健康課和就業指導課設置為(選修)必選課,通過專業教師的系統講解或面對面交流,從而緩解學生心理壓力。二是加強理想教育和創業教育,使大學生明確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堅定理想信念,拓寬就業途徑,提升抵御就業風險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服務制度和服務質量,通過面談、信箱、網絡等途徑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四是轉變學業就業創業觀念,打消學生“低門檻”的思想束縛,培養完成學業的自信心和“能下、能用、能留、能新”的基層就業創業理念。另外,舉辦網絡家長學校[2],提高家長的心理素質水平及科學施教能力,對于有效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有重要現實意義。
6.加強體育活動訓練,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
由于學習、社團工作、社會兼職等任務過多(也有部分學生由于懶散),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自行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很少。有些高校的操行評定過于形式化,基本上沒有堅持下去,學生的身體素質持續走下坡路,甚則影響學業的完成,國內這樣的實例并不少見。所以,高校加強非體育專業學生體育訓練,勢在必行,形式可多樣化,講求實效。當然,參加體育活動要以安全為先,以提高身體素質為目的,絕不能一味尋求刺激。
總之,高職院校學生素質的提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必須擺在高職教育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位置。無論進行怎樣的改革和嘗試,職業教育都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努力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把學生素質的提升和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祖國的前途與命運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教育就是充滿希望的、陽光的事業。
參考文獻:
?。?]肖文沖.創新建設模式加強文化熏染實行素質化管理.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VOL12,(3):67-68.
?。?]潘敏.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及提升策略.教育科學,2009,VOL25,(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