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文獻《涇野子內篇》中,有一則“西鄰五子食不愁”的故事,說的是西鄰有五子:長子質樸,次子聰明,三子目盲,四子背駝,五子腳跛。按照傳統的教育觀點,五人中大約只有一人可以成才,其余四人要么平庸,要么將來吃飯都成問題。可是西鄰對五個兒子按照各自的長處引導安排:老大質樸,讓他務農;老二聰慧,讓他經商;老三目盲,讓他占卜;老四背駝,讓他搓繩;老五足跛,讓他紡線。五個兒子各展其長,各得其所,結果是“五子食不愁”。
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為西鄰的做法喝彩,西鄰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為此我不由深思,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我看到的是信心,西鄰堅信無論自己兒子有怎樣的缺陷,他們都可以成為自立的人。教師面對暫時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時,首先要建立起這樣一種信念:任何學生都是可以成才的。“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爭取成功的潛能,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成功”。
蘋果有蘋果的色彩、滋味與營養價值;葡萄有葡萄的色彩、滋味與營養價值。我們應該看到,每個學生都是一粒獨特的種子。每個人都有成才的潛力,教師的任務是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成才,挖掘學生的這種潛力。哪怕是在學習上最笨、生活中最調皮的學生,我們也不能予以全盤否定,他或許在這學習方面不入門,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們之所以說他不好,是因為眼睛只盯著他的書本知識掌握了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09屆有個學習成績的倒數第一名,有次模擬考試結束后我問他:“考試感覺怎樣?試題難度大嗎?”他很干脆地告訴我:“重在參與。參與就是收獲。”其實當時我差點脫口而出:你能收獲什么?但是看著他熱情的眼神,我突然無話可說了。想想考場上那些缺考的空位,想想這名學生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班級活動積極參與,熱情組織,這難道不是他的優勢?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智力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背景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提出: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立的至少九種智力,即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聽覺——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存在智力等,這九種智力在個體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進行組合,從而使個體的智力各具特色。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點不在于學生原來有多聰明,而在于教師怎樣使學生變得聰明,在哪些方面聰明。正如西鄰五子參加考試,未必成才,但西鄰因人設事,最終取得了成功。那位積極參與的學生,或許在學習上比較落后,但在班級活動中卻總是以最飽滿的熱情投入,現在是一所普通大學的學生會主席,未必將來不會是一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
從1994年起一直致力于“問題青少年”(經常被稱為“差生”)教育的李圣珍老師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有獨特才華的。她班上專收別的老師瞧不起的所謂“差生”。她給予這些學生以尊嚴和自信,給予他們寬松自由的成才環境。幾年之后,這些“差生”中不少人考上了北大、清華。學生雖然在個性、天賦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義上卻是完全平等的。教育者能做的應做的,不是評判學生,而是相信學生,賞識學生,發展學生。
每個學生的智力都各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強項和學習風格。據此,我們應該樹立起這樣的學生觀:學生不應該被區分為“好生”、“差生”,他們只是些各具自己智力特點、學習類型、學習風格、發展方向不同的學生。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應該:對所有的學生抱有熱切的成長希望,相信沒有一個學生不可以成才,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特點,使教學真正成為愉快教學、成功教學。共同尋找一條和傳統群體教育模式并行的,以人為本的個體教育之路。由于每個學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異的,因此,教師的教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智力特點進行。香港現時有幾所中學,允許部分語文能力較低的學生利用錄像交功課。教師要善于針對不同智力特點的學生,尤其要根據學生智力結構中的優勢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人各有智,智各有異,沒有“差生”,只有差異。每個學生都是天才,學生的差異只是學生智能優勢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只要為學生創造發展智能的機會,給他們以信心、尊重和足夠的關愛,他便可以成為某一智能領域的佼佼者。英國一項對20世紀為世界作出杰出貢獻的400人調查中顯示,其中60%在中小學是學習平平的學生或學困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因地制宜,因人設事,因材施教,滿懷信心去播種,用尊重來澆灌,用愛來培育,自然春來花香香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