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的擴招,高職院校在學校規模、教學環境方面出現新變化,進一步加大了學校教學管理的工作量,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更加繁重。本文就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健全教學管理制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質量監控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以順應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職院校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教學管理 問題 對策
高等院校教學管理是為了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目標,而在制訂與執行人才培養方案,指揮教學運行,監控與評價教學質量,以及組織開展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學風、教師隊伍、教學管理制度等教學基本建設中的協調過程。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及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一批以面向地方,服務經濟,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職業大學應運而生。經過20多年的實踐和建設,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類型。從其發展規模看,占半壁江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必須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我國經濟建設培養了一批急需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截至2011年4月,我國獨立設置的具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職院校已發展到1228所(含民辦高職院校、高等技術專科學校、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是本科院校數(含獨立院校)的2倍多。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從1998年的117萬發展到2009年的900萬,增長了7.7倍。上述數據表明高等職業教育已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據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然而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在教學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對高職教育認識不足,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職責不明確,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和課程設置混亂,等等。如何適應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形勢的需要,規范管理,提高辦學質量,突出辦學特色,形成高職教育教學管理新理念;如何根據就業的需求合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如何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雙師型、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如何建立長效的質量保障、監控機制,加強教學質量監控?解決這些問題,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保證培養質量,是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二、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管理
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基本內容規定為:教學計劃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教師隊伍管理,實驗室、實訓基地和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管理。其中形成教學管理新理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師資建設、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等工作對于有效進行教學管理非常重要。
(一)更新教學管理理念。
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教學管理更應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我們在強調教育效果的同時,還要強調教育的效率,即教的效率和學的效率。而基層管理者開始往往注重規范建設,較少提倡實踐創新,教師個體的創造性受到限制。就教改最終的操作者——教師而言,他們往往習慣于研究“如何教”,而不太考慮學生“如何學”,往往將各種考試作為“教”和“學”的指揮棒,造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學什么”的風氣,結果不但影響了師生的教和學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管理過程中,高職院校老師就應該把課程從知識講授型為主,變成知識應用型為主;把課程從以理論思維為主,變成以能力訓練為主;把課程內容從以教師講授和課本知識為載體,變成以完成項目任務為載體;把課程從教師講解為主,變成由教師積極引導、創造學習的環境為主。教學的根本是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先做后學,這是高效學習的必由之路。把課程從學生被動聽講,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索。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看老師“表演”,而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練,學生必須充分動起來。老師可以不講或少講知識,但要帶領學生做事,在做事過程中,學生自己學到了知識,這是真正的“好課”。高級的好課,不是老師“講”得精彩,而是學生“學”得好。要教“課”,不要教“書”。“課”的內容是根據畢業生職業崗位要求制定的,“書”的內容是按照知識體系或敘述體系設計的。課程教學必須以課程目標為準,不能以課本為準。教師要樹立新的觀念:知識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學”會的;能力不是老師“講”會的,而是學生“練”會的。把學習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練運用自己所學的技能。
(二)建立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
高職院校應建立完整的教學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是實現教學管理規范化建設的保障,有助于實現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與管理水平。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教學管理制度,使整個教學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上運行。在制定教學管理制度時,首先應該“以人為本”,要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尊重教師和學生的價值取向。其次要完備教學管理制度體系,把必備的教學文件、教學管理制度、教學和管理人員的職責、學生管理辦法等制度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再次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進行教學管理,保證教學管理的公平性和權威性。最后要根據不斷發展的教學新形式,相應地改變不合理的舊制度,建立與時俱進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新制度并保證制度的落實。
(三)以就業為導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在2005年11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以大力發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為題,指出:“職業教育面向就業,重要的是面向企業,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取得學歷畢業證書的同時,應能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并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它要求畢業生不僅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做基礎,而且有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因素除學校品牌外,主要是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否與社會需求一致,是否在按社會對畢業生知識、素質、能力的要求來修訂和執行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組織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學生自主選課、自主安排教學的主要依據。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注重科學合理、整體優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要根據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關注學生的成長,能夠為不同狀況的學生提供可能的發展空間。同時逐步將國家職業資格納入教學目標,在教學計劃、課程內容中充分體現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使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取得學歷畢業證書的同時,可以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以就業為導向,以應用為目的。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就業教育、應用型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要與就業需求一致,按照社會需求,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進行調節性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即面向所有大學生普遍進行的共同文化教育,以作為專業教育的基礎;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采用模塊化設計方式,注重課程間的銜接,并不斷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優化課程結構,重視專業中實踐性環節的設計和落實效果。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貫徹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原則,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2.根據社會需求,制定畢業生標準。高職畢業生的特征是一專多能,合格是一生多證。所以除了要求畢業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規范、良好的身體狀況,完成人才培養方案所列出的科目,以及頂崗實習,還必須在計算機應用能力、英語應用能力、專業基本技能三方面取得合格證書方能畢業。在專業基本技能方面,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認可度較高的職業技能鑒定,要求必須通過與其專業相銜接的國家就業準入資格考試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3.加強實踐性環節教學。教高[2006]16號文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要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力度,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實踐教學工作既是培養高職人才基本途徑,又是以就業為導向,深化內涵化發展的重要趨勢,主要體現在具體的課程實習、實訓、頂崗實習、課外技能性實踐活動等。學校要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充分借助社會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促進實踐教學的開展,突出技能培訓,加強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加大實踐教學經費投入,確保頂崗實習至少有半年以上時間。
實踐教學活動都要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責任人、有具體的考核方法和評價標準,實驗教學要嚴格做到有大綱、有指導書、有教材。要嚴格執行學校的管理規程和質量標準,強化過程管理和能力考核,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進行實踐教學質量評估,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四)加強師資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最基本的教學基礎建設,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雙師型、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辦學特色的關鍵。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師資隊伍建設缺乏自身的特色,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的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有待提高。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逐步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建立專業帶頭人培養制度,以高素質“雙師型”教師培養為重點的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
1.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已經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首先要根據學院的定位、專業設置和辦學規模,確立合理的師資結構。其次要加強現有師資的培訓,以能力培養為主,提高教師的素質。包括鼓勵教師在職讀研或選送到高等院校進修,提高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加強教師技能培訓,培養教師的“雙師”素質。最后要拓寬師資引進渠道,面向社會招聘碩士研究生和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以及有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包括社會上的“能工巧匠”到學校任教。通過這些措施使教師的數量、學歷、專業、知識與能力結構與學院的發展規模、專業設置及課程結構相適應
2.建立專業帶頭人培養制度。專業建設是學院重要的基礎建設。專業建設水平體現學校的辦學水平。專業建設需要有一批德才兼備、學術水平造詣較高和技術過硬,有組織管理能力的專業帶頭人。加強專業帶頭人的培養是高職院校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創辦專業特色的關鍵,也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全面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的同時,加強專業帶頭人培養,積極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工作,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以形成專業教學團隊。
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學隊伍。在目前,高職院校教學人員“單師型”問題比較突出。高職院校的教師往往都有較豐富的專業理論教學經驗,卻缺乏企業行業一線經驗;一些從相關行業進入學校的高工高管雖然有著豐富的企業行業一線經驗,但是由于未經過長期教育理論和教學法培訓,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職教育的特點,不能有效地將專業知識融入理論中傳授給學生。“單師型”的問題使得相當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學和技能培訓不能很好地得到開展,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高職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因此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增加“雙師型”比例,不僅影響職業教育職能的實施和體現,而且關系到高職院校發展的規模、速度和人才的質量。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課題。為了實現“雙師型”的教育目標,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有兩條途徑,一是進行各種再教育培訓。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重點職業教師培訓基地和普通高校師資培訓基地的資源,堅持在職培訓為主,脫產培訓為輔的原則,加大培訓力度。還要鼓勵教師多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定期派專職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二是與校企合作單位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校企合作單位可以指派經驗豐富的優秀專業人員到學校擔任專職或兼職專業教師和實習實訓指導教師,把聘請兼職教師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同時,還要對兼職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
總之,在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社會用人機制的不斷完善,學生就業競爭、學校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唯一的出路在于不斷改革和創新,加快發展,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形成專業特色,贏得社會和政府的認可,才能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溫家寶.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
[3]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
[4]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5]陳烈強.對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若干思考.高教探索,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