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針對環境工程學課程的特點,對課程建設進行了研究,從教材的選擇到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分別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結合實驗、實踐將課堂教學和實際應用相融合的教學思路。整個教學體系綜合運用多媒體手段,使用基于WEB的環境工程學網絡課堂、基于網絡多媒體的環境工程學教學平臺、基于SQL SERVER2000的資源數據庫管理系統、基于ASP.NET的環境工程學相關知識、信息發布網站,結合實驗室實驗和實踐基地平臺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深度,增強動手能力。
關鍵詞: 環境工程學 教學改革 網絡多媒體 實驗和實踐
1.引言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一個技術性與實用性很強的專業[1],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生態環境科學、城鄉區域規劃和規劃管理學等的理論基礎,能在資源、環境管理、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生態環境規劃等方面進行科研及管理工作。環境工程學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一門能直接應用于工程實際的技術課程。本課程是一門主要研究運用工程技術和有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以改善環境質量的學科。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利用,以及噪聲控制,等等。同時還研究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利用系統工程方法,從區域的整體上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方案。該課程內容豐富、概念抽象、原理復雜、理論性強。為了提高環境工程學的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質量人才,近幾年來,我們從教材選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實驗、實踐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2.研究內容
2.1精選主輔學習教材,精心安排教學內容。
2.1.1認真選擇教材,主輔教材有機結合。
要做好環境工程學課程教學工作,首先要解決好教材的選擇問題。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國內高校同類專業除了采用自編教材外,使用較多的是《環境工程學基礎》(王新,化學工業出版社)和《環境工程學》(蔣展鵬,高等教育出版社)。前者根據注重環境工程學原理基本概念和理論分析,后者在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更多關注部分發展和應用。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課時分配,我們采用了后者。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深度,我們推薦了參考性教材,為學生課下學習提供便利,真正做到了主輔教材的有機結合。為了從教學內容上實現與國外高等教育的接軌,課程組參考了一些國外的經典教材,如“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等,并作為教師的參考書,還積極參加一些國內教學交流,使課程教學緊跟時代步伐。
2.1.2根據專業特點,精心選擇講課內容。
環境工程學要求學生掌握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的處理、利用和噪聲控制的原理與理論。理解環境防治的基本概念和所涉及的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方案的基本思想,使學生具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現代環境防治的能力,為下一步學習其他課程奠定基礎。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應以水、氣和固污染控制為重點,突出講授水氣固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內容。在對以上等基礎內容講授清晰的基礎上,對噪音污染等也進行了介紹,使學生了解現代環境的最新進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穿插視頻和圖片,分析最新環境科技研究進展和目前比較前沿的研究內容,使理論和實際能夠有機結合。
2.2教學方法改革
2.2.1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課題教學應從傳統的單一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轉化為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教學環節避免了照本宣科,在講授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比喻等各種手段,將一些抽象的概念比較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采用“五個法”:工程案例法、分組討論法、激勵法、強化訓練法,并討論真實的工程案例與分析問題,改革以前的課程教學方法。
2.2.2現代化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文字、聲音、Go57TyJwWHpiqr7CrGI6JAkzAhwL/7jecdpWgZ57ECQ=圖像、圖形和動畫等多種媒體對環境工程學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和生動的表達,給教學注入生動翔實的內容和豐富的信息量。基于網絡環境,通過改革現存的理論教學傳統模式(黑板+粉筆+紙質管理),制作與開發環境工程學CAI課件,基于WEB的環境工程學網絡課堂,基于網絡多媒體的環境工程學教學平臺,基于SQL SERVER2000的資源數據庫管理系統,基于ASP.NET的環境工程學相關知識、信息發布網站等五大信息系統,解決課堂教學的網絡化問題。多媒體教學擴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增強教師表達方式的多樣性。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與形象性,而且增強了教學互動性,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達到了直觀、省時、高效的目的,有利于更深入地向學生講授理論實質。
2.3加強實驗教學和實踐環節,提高整體素質。
環境實驗課程主要根據環境工程學課程的教學而開設。開設實驗可以加強理論課程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本課程中基本理論知識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為了培養創新素質、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具有扎實基礎和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對實驗教學模式全方位地改革。具體說,就是合理配置演示型、驗證型、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充分利用實驗室的模擬裝置,彌補實驗設備的不足。
為了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將實驗教學進行延伸和課堂教學進一步融合,將部分燒杯實驗帶入課堂,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在硬件實驗上增加設計實驗和綜合實驗的比重,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重點理解實驗的原理和儀器運用方法、步驟。
最后,以“產學研結合”平臺,構建緊密型的校外實習基地,解決學生與培養崗位對應的實習問題,關鍵是形成“互惠互利”的運作長效機制;落實經費以相關研究單位、相應企業參與研究指導校內實驗(訓)基地建設,創設校內實驗(訓)的模擬真實情境。
3.結語
環境工程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2],主要是介紹運用工程技術和有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要做到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使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和先進性,教學方法靈活有效,在教學模式上力求把“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融合課堂教學內容和實驗內容,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作用。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遵循教學規律,不斷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由于環境技術不斷發展,任課老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使課堂教學內容與新技術發展相結合,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才能更好地做好環境工程學的教學工作,與時代科技發展相適應。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