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十多年來,很多教育家對語文教師角色的定位做出過精彩的論述。我今天老調重彈,主要是想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在高效課堂改革背景下,怎樣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中語文教師的角色。
高效課堂的實質是“以學定教,以生為本”。它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相信學生、解放學生、激發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真正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知識觀、學生觀、評價觀的變革呼喚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
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我們必須結合初中語文學科特點與語文學科教學現狀,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準確認識與全面把握教師新角色,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真正實現課堂高效。以下就語文教師角色問題作探討。
一、導演說
自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傳統的教學方法方式已被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代替。老師由“知識的傳遞者”向“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轉變,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即“導演”與“演員”的關系。這就是“導演說”的“由來”。
“導演說”要求教師當出色的導演。要當好出色的“導演”,我們就要對教學內容(“劇本”)了如指掌,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主要作引導和點撥作用。
二、主持說
我認為,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體現在指導學生“自主”管理上,幫助學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創造性自學能力。這樣老師的角色在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又產生了新的變化。例如:語文課中的一場辯論會,老師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員(評論員)。一堂朗讀或誦讀課,老師同樣要擔當起主持人和評論員的角色。若教師能出色扮演這些角色,就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記者說
如今,學生作文的內容和體裁都呈現開放的狀態。話題作文是近幾年中考的主要考試形式。平時在組織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老師可就某一話題讓學生說開去。這時,老師的角色就可以是記者,就話題有目的性地進行現場采訪。例如:關于“理想”的話題,老師可以從“理想是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怎樣實現理想”等方面采訪學生。再如“樹”的話題,老師采訪學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種各樣的樹;有形的樹,無形的樹;有人栽樹,有人毀樹,毀樹容易栽樹難。人們為樹而禮贊,又為樹而嘆息。樹,寄托著人類熱切的希望;樹,蘊涵著人類豐富的感悟。提起樹,會有說不完的話語,會有自由飛翔的遐想。記者角色的扮演還可運用在課堂的點撥式、討論式等教學中。
四、裁判說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既要誠心誠意讓學生做主人,又要對學生進行嚴肅嚴格的基本訓練。這就要求我們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在引導和點撥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讓學生隨意發揮,而要符合教學的目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當好“裁判”。否則,像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氣氛,鋪陳出許多問題,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熱情的稱贊搪塞過去。還有對學生的一些錯誤答問,不少老師沒有太多辦法,或置錯誤答問而不顧,找別的學生繼續回答;或簡單否定其回答;或就事論事地引發,不得要領,老師也沒能真正領會到學生到底錯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確的答案。這些無疑會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造成消極影響。以上這些情況,顯然老師不但沒有處理好自己的課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思考、理解能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抓得緊。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得到鍛煉、提高,老師當好“裁判”這一角色是很關鍵的。
以上只是列舉了四種角色,我們應該扮演的角色還有很多,如“父親(母親)”、“兄長(姐姐)”等。我們在日常語文教學工作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或一種身份,或多重角色,當好語文教學的組織者、語文知識系統全面的傳授者、教育教學中的合作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我們要告別“二傳手”角色,構建合乎“道”至于“德”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