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怎樣構建好的課堂,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呢?教師要創造各種條件,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探究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探究;同時重視思維訓練,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滲透,真正使學生從“模仿型”向“領悟型”轉化,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中學數學教學 探究能力 探究學習
經常聽同行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也有不少學生反映數學很難學,于是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構建好的課堂,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呢?通過多年教學、聽評課,數學教研,我發現要使每節課取得盡可能好的效果,應從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抓起。綜觀近幾年各省的中考試題,探究性試題占了一定比例,不僅出現類比、歸納等探究性的小試題,最后一道大題都是綜合性探究類型的試題,而且開放性、探究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每一位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以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的,正確認識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是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實踐活動。探究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個學習過程。
二、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探究
每個學生都具有潛在的探究能力,要把這種潛能挖掘出來,應營造濃厚的探究學習氛圍,概括起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溝通與理解中學生才愿學習,才會更好地發揮探究能力。我們要善于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話語多給學生一些關心和愛護,要聆聽學生的不同見解。
2.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出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究。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冊《反比例函數》時,我以加油站加油為例,在加油過程中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顯示器上三個數據(邊講邊在大屏幕上出示顯示器),7元/升一動不動,而另外兩個小窗格的數字卻不停地跳動著,這兩個數分別表示什么呢?為什么要一起跳動呢?(以此例復習了常量、變量、自變量、函數)如果所加的油量設為x升,要付的金額為y元,那么y與x的關系如何表示?(進一步復習了正比例函數)借此鼓勵學生,只要認真觀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比如,舞臺燈光忽明忽暗是通過什么來實現的呢?我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一定能解釋這個問題,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
3.開展生動、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老師為學生有效的操作、觀察、思考、交流、反思、創新搭建活動平臺,讓學生在具體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從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如在進行《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的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長度為3cm、4cm、5cm、6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來進行動手操作,任取三根將其首位相接,拼成三角形。
4.給學生提供問題空間,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數學的理解,讓學生體驗成功,鞏固探究的信心。
問題引領,學生自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從內容上設計問題不能太難或太易,適應學生的興趣、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從形式上從學習目標出發,更多地設計一些發散類問題和探索類問題。如讓學生在剛才拼接三角形的基礎上探究以下問題:①任意三根小棒能否拼成一個三角形?②三根小棒能拼成一個三角形的共有幾組?③通過上述動手操作,請猜想三角形中任意兩邊長度之和與第三邊長度之間存在什么關系?與同桌交流。④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自己的猜想,并證明自己的猜想.
5.在課堂中學會等待,為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袒露思維過程,培養探究能力。
等待學生個性化思考,讓學生在“做數學”中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過程講出來,多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迸發,才更想去探究。如:在矩形ABCD中,AB=4,AD=2,E是AD上任一點,點P是BE上一點,過P作FG⊥BE交AB點F交CD于點G,則BE:FG的值等于?搖 ?搖.此題方法多樣,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交流,最后讓用時間最少的學生上堂展示。這時我故意說:“我只用3秒鐘?!蓖瑢W們一下子興奮起來。在學生積極性很高的情況下,首先讓學生審題,抓住“E是AD上任一點”,若E與A重合,則BE與BA重合,FG與AD重合,則比值為2。邊說邊演示了圖形變化,學生一目了然,不由自主地發出了贊嘆聲。
三、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途徑
1.在概念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終是中考數學試題考查的重點,應加強概念教學,讓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2.在解題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解題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索過程,通過解題,達到知識的應用和遷徙。正確合理的選取例題、習題、恰當的方法去組織習題教學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關鍵。應把握好以下幾點:一審題;二探索。審題之后,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思路,尋找解題途徑,逐漸發現和形成一些解題規律。在探索階段,教師切忌把想好的解題思路、方法或過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如何解題,為什么這樣解;三解答。做到數學語言、符號準確,說理清楚,書寫規范有序;四反思。探究完畢,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反思探究的過程,總結所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題規律。
3.在數學復習課和講評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對學生有創新的解答,應讓學生展示以鼓勵和強化;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應通過課堂討論或教師及時引導,尋找錯題的根源。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對試題作變式探究的要求。
總之,教師要創設各種條件,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究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探究;同時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滲透,通過練、評、反思、提煉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掌握解題技能,真正使學生從“模仿型”向“領悟型”轉化,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