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就是平常所說的思考,創新思維就是與眾不同的思考。數學教學中所研究的創新思維,一般是指對思維主體來說是新穎獨到的一種思維活動。它包括發現新事物,提示新規律,創新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思維過程。盡管這種思維結果通常并不是首次發現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維主體自身的首次發現或超越常規的思考。
創新思維就是創新力的核心。它具有獨特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征,思考問題的突破常規和新穎獨特是創新思維的具體表現。這種思維能力是正常人經過培養可以具備的。那么,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1.充分調動學生的身心,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勇氣。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為什么學生上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不會打瞌睡,不會感覺到無聊,沒興趣?我認為在上那些課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由于學科的特殊性,他們的大腦不僅參與其中,他們的身體也充分進行了活動,所以他們覺得“好玩”,從而學有所得。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坐在下面聆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把握時機,設計探究性問題,開展具有操作實驗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最佳機會。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學習中,探究兩個三角形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時才會全等。可讓學生在課前準備白紙、剪刀、量角器、刻度尺等相關工具,讓學生分組后通過自己動手剪、裁、量,從而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當學生提出了新點子、新想法時,老師要適當、及時地進行表揚和引導,給學生以信心。
2.巧用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1一題多法,注重聯想,開拓思維。在數學的例題教學中,一題多解,主要是指運用聯想、轉化的思維方式,根據觀察題目角度的不同,解題思維方式的不同和解題過程的局部要求,選擇不同轉化依據和轉化途徑解決同一數學問題。它能夠不受現有知識或常規定式的束縛,敢于提出新奇的構想,往往會出現思路轉移,思路躍進的新局面。教師并不是要把多種解法演示給學生看,而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進行有益的聯想和探索問題。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智力氛圍中培養學生敢想敢做、頑強自信的求實品質。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特別是發散思維具有良好的功能。一題多解,既符合素質教育擺脫“題海”的要求,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得的知識縱橫聯系、廣泛遷移、靈活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從而培養深刻理解概念,克服循規蹈矩,善于多向思維的良好思維品質。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具有積極的意義。
2.2突出定理、公式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的發現、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突出公式、定理探索過程,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有機會思考,直接去感受問題,面對困難,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幫助學生弄清產生思維障礙的原因。這樣使學生能自覺地、執著地應用已有的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得到解決問題的規律和方法,獲得新知識、新見解。同時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目的。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歸納出結論,是數學研究的一種較好的科學方法,又是數學發現的一種重要方式。數學猜想是數學思維中最活躍,最富有創新性的一部分,它不但是數學研究中的重要智力手段,而且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
3.教學中要多問為什么,不斷提出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在學習中不斷提出問題,才會得到進步。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勤奮思考,敢于提出問題,為學生創造不斷發現問題的環境,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在教學中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是告訴學生怎么做。例如在學習中心對稱圖形時對長方形進行兩等分面積的分割,學生往往是作過對角線交點與長或寬相平行的直線,以及與兩對角線重合的直線。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只有這4條直線嗎?如果還有,有幾條?它們有什么共性?”這時學生通過探討就會發現無數條直線可將長方形分割成面積相等的兩分,它們都過對角線的交點。隨之教師可深入提問:“除了直線,曲線行不行,行有幾條?”學生在隨后的研究中會發現曲線行且有無數條,都過對角線的交點。教師接著提問:“將長方形平均分割成4等分呢?6等分呢?8等分呢?2n等分呢(n大于等于1且為整數)?”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學生對中心對稱圖形長方形就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習慣。
例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時,可以這樣進行:
①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要求學生說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利用學生已有的研究幾何圖形的經驗得到課題,把學法指導有機地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交流討論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命題,最后得出“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
②在證明命題時,首先引導學生對四個命題的證明順序進行研究。盡管四個命題都可以運用定義去證明,但教材編排的證明順序仍然值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認識和體會生活中“就近上車”的道理。
③在輔助線引入上應把精力放在輔助線的產生過程上,使學生不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為什么這樣添。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間的聯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時又可以消除學生在添輔助線問題上的心理壓力,使學生更有信心學好幾何。
④定理證明研究之后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學習過的知識和研究方法,使學生把新知識和方法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中去,接著進行應用研究、練習。最后引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和研究進行小結。盡管可能各人的收獲、體會不完全相同,但通過討論和交流可以受到相互啟發。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設計上注重了結論的探求過程和方法的思考過程的研究,由于學生親自參加于知識的產生過程,因而對知識產生有一種親近感,由此而陶冶出來的基本態度和思維能力則可以長久保持,并對變化的情況有廣泛的適應性。
參考文獻:
[1]孫鮮龍.從中考談初中數學創新思維的培養.
[2]周新珍.淺談初中數學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