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主學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學,獲得書本知識,發展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步驟是:引導自學—教師點撥—變式訓練—應用數學—歸納提高。
關鍵詞: 初中數學 自主學習法 自學能力
目標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徹底改變了以往教學的盲目性。教學中教師可按著自己制定的目標,與學生一起有步驟、有計劃地實現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效果。當然,實施目標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僅談一下自主學習法。這種教學法的步驟是:引導自學—教師點撥—變式訓練—應用數學—歸納提高。
一、引導自學
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和諧統一的過程,只有充分發揮雙方的積極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重“教”輕“學”的弊病,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首先由教師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然后出示自學提綱,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并尋找提綱答案。自學中可讓學生討論疑難問題。同時教師積極巡回指導,因材施教,幫助“差生”,使他們不掉隊。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討論問題氣氛活躍,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
二、教師點撥
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點撥作用。在整個教學法活動中,教師要切實起到引導的使用。教師主要點撥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點撥教材中的重點、關鍵;點撥典型例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這樣,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
三、變式訓練
變式就是創新。變式訓練應抓住思維為訓練這條主線,恰當地變更問題情境或改變思維角度,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多問、多思、多用、辨錯等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獨創性。訓練包括鞏固所學的基礎訓練的提高學生能力的訓練。特別重視對課本例題、習題的“改裝”或引申,并注意訓練一題多解,或多題一解?;蜃寣W生自己編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路人(導演),學生是探索者(演員)。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變式情境的精心設計、指導和評價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對變式問題的探索,對范式的過移和概括中。其好處在于: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應變能力。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收斂思維能力,提高綜合解題能力。3.有利于遏制“題海戰術”開拓學生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實現“以少勝多”。4.改變了常規教學模式,把目標教學、思維訓練和解題技巧有機結合起來。
四、運用數學
初中學生的思維直觀性較強,在生活實踐及動手操作中,他們能夠發現問題,進行討論、學習、合作、交流。讓他們想一想、議一議,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說出來,讓每個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從中,他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討論,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學習。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在實踐與探索中學會學習,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
在初三學習直角三角形后,我設計了下列習題:1.測河寬;2.測電桿或旗桿的高。你能用幾種方法測河寬或電桿高?寫出你的所有方案,并選其中一種進行實地測量。在實習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很濃,人人都爭著實地測量,并設計了五種測量河寬的方案,而且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外部操作活動與內部的教學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以及對它在生產、生活中作用的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使學生感受數學,說明數學無處不在,需要編制一些貼近生活、貼近生產、聯系商品經濟規律的實際問題,讓他們去分析、探討、解答。
五、歸納提高
數學學科所具有的結構上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學習數學也不能違背數學本身所具的這種特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做到循序漸進,讓學生搞懂每堂課所學的基本內容,又要做到及時歸納總結。每堂課中都要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所知識,需注意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技能,以及從中提煉出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特殊意義,而且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獲得、保持、應用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時刻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設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新,要讓數學課堂、社會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天地,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樂趣,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自主學習法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而且從單純的灌輸知識技能轉向著重培養自學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自主學習法最主要的作用是激發、促進、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培養自學能力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基礎,有利于提高探究能力、應變能力,并促進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自學能力可謂“授人以漁”,使學生終身受益,幫助他們走向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延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