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課程改革向我們走來的時候,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輸、學生機械接受的那種模式亟待改變。打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如沐春風的課堂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我聽過很多公開課,師生合作十分融洽,教師的點撥、學生的自主合作都十分到位。與作課老師交談時,他們卻說:在第一遍試教時往往感覺效果不好,是經過不斷修改教案,反復試教,最后才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過后我仔細想:原因是因為第一遍備的教案不夠全面嗎?其實不然,原因在于教師在第一遍備課時往往過于“理想化”,一些教學環節可以說是教師“絞盡腦汁”后想出的“獨具匠心”的設計。但是,這只是教師在“解讀”教材這一層面上所設計出來的“教”案,并不是學生學習的“學”案。前蘇聯教育學專家斯卡特金說:“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的教學過程,但它所給積極情感的糧食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要為了演繹自己所設計的“教案劇”而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差異視而不見。這樣,往往會導致教師一個人在很辛苦地唱著“獨角戲”的現象。
因此,我認為教師在平時備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解“讀”教材,把握生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在教材地位上,它不僅僅是“文本”,更是被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一種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教師在讀教材時,應以“每一節”、“每一單元”、“每一冊”為單位逐步進行熟悉,然后進行整體規劃與設計。不能上一節課前,只熟悉本節課的內容,更不能盲目地機械地照搬教參和公開課的現成設計。而應該有課程意識,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處理,讓教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吳正憲指出:“課本只是教課的材料,要想教得好,全在于應用,教師要靈活地駕馭教材,科學地、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要圍繞主要的,實質的教學內容加以科學處理,使靜態的課本材料變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動態教學活動。”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左右》這節內容時,有一個環節是這樣教學的:教師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的周圍,說說哪些東西在黑板的左邊,哪些東西在黑板的右邊。學生基本上把黑板左右兩邊的東西都說出來了,突然有一位學生說:“老師,我發現聲母表中‘b’和‘d’,這兩個字母一個半圓在右邊,一個半圓在左邊。”數學課上出現了語文知識問題,這是老師備課預設之外的,怎么處理學生生成的問題呢?這位老師當即給予肯定說:“你觀察得真仔細,現在請你們再觀察一下聲母表中哪些字母最容易混淆呢?”這時學生看得可仔細了,這時有一個學生說:“我認為是‘b’‘d’‘p’和‘q’這四個字母最容易混淆。”師:“誰會用‘左右’和‘上下’來說說這四個字母中半圓的位置。”馬上有學生舉手說:“‘b’的半圓在右邊的下面,‘d’的半圓在左邊的下面,‘p’的半圓在右邊的上面,‘q’的半圓的左邊的上面。”說得多好呀,聽課的老師禁不住鼓起掌來。我很欣賞這位老師在學生說出了偏離自己所提問題的答案時,沒有放棄引導,而是從單元目標出發(本單元要求學生會辨認前后、左右、上下六個方位)調整教學步驟,讓學生用“左右、上下”來區分這四個字母中半圓的位置,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二、解“讀”學生,促進發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備課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備學生,因為教是以學為目的的。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備學生先要做到心里有全體學生,尤其是心中要時時想著學困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幫助學生,還要了解上、中、下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差異,即對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基礎、智力、思想品德、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等方面有所了解。
例如在教學一年下冊《數豆子》這節課時,要求學生學會數100以內的數。我通過事先調查發現多數同學在學前教育時已經學會了從1數到100。因此這個環節我就不必再浪費時間了。但部分學生對2個2個地數,或5個5個地數不理解,于是我就設計了一個“數數接力”的環節。讓上、中、下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數數接力。第一環節,讓還不會從1數到100的同學進行“1個1個地從1數到100”的接力,其他同學當裁判。第二個環節,讓中等生進行“5個5個地數”的接力。第三個環節讓優等生進行“2個2個地數”的接力。第四個環節,“想一想,你還會幾個幾個地從1數到100”,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樣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個別差異出發,不搞“一刀切”,真正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發展。
三、細“備”學法,有效指導
“備”學法要考慮如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并且以學法為依據設計和調整教法。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改的核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努力實現學習的個體化和教師指導的針對性。因此,教師要“蹲下來看學生”,用學生的眼光來審視閱讀教學內容,視學生為自己的學習伙伴,在教學中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想兒童之所想,疑兒童之所疑。學法因人而異,凡是學生已學會的內容不必“老生常談”,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則放手讓學生去學。
例如,《數豆子》這節內容的另一個知識點是“要求學生會說出一個數前面的數是幾,后面的數是幾”如“79前面的數是(?搖?搖?搖?搖),后面的數是(?搖?搖?搖?搖)。”學生往往會出現“79前面的數是80,后面的數是78”的錯誤。很多老師常說:“我上課一直強調前面的數要少數1,后面的數要多1,可是學生就是記不住。”是啊,老師叫學生記住,學生就能記住嗎?如果是這樣,我們的教學不就簡單多了。還有極個別的一種錯誤是:“79前面的數是78,后面的數是79。”很多老師認為這是因為學生對前面的數和后面的數分不清楚,其實不然,因為我跟學生談話時,學生指著“78”對我說:“78,后面的數就是79。”這樣我才知道原來這種學生是對題目的意思不理解。出現這樣錯誤的原因是學生的年齡較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因此,我特地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來解決這個問題:師:“同學們,一般排隊時,個子小(矮)的同學排在隊伍的前面,個子高的同學排在隊伍的后面。數的排列和我們排隊一樣,小的數排在前面,大的數排在后面。”接著請矮、中、高三個同學上臺,分別拿著78、79、80這三個數排好隊,讓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這三個數的排列情況,并且理解是以哪個數為基準來填空的。
綜上所述,教師在備課時,解“讀”教材是基礎,解“讀”學生是關鍵,細“備”學法是保證。總之,備課一定要在“兩讀”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起點和發展可能,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以及作出彈性化的設計,備在學生最需要時,最需要處,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學法。這樣,新課程標準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學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