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改實現學生主體地位與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得到普遍的重視。除了實現上述功能之外,作者根據教學經驗,認為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在學生健全人格、團隊精神的培養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 研究性學習 育人功能
在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有意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方法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視。教育從更高意義和層次上來講,是要關心人、形成人和發展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自主的個體,不斷適應、不斷完善、不斷創造。而要做到這些,受教育者的獨立精神、參與意識、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等的培養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些要求在傳統教育中由于受內容、時間、空間、教育思想等的制約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在此,我依據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體會,探討研究性學習特有的育人功能。
一、學生科學思想的內化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我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引導學生先后開展了以《隴西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①、《自行車稅的尷尬與困境》②、《我給隴西農業把把脈》③、《我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等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從研究主題的選定、數據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到研究成果的匯總,我引導和強調同學們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得出科學的結論,避免臆測和憑空想象胡亂得出結論。
為了做好這幾個課題的研究工作,我引導同學們以自愿的方式組成各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基本的分工,然后利用節假日、周末等時間在各地采訪和實地調查,活動中各小組都基本獲得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例如,為了調查我縣的環境狀況,有的小組到渭河沿岸徒步觀察和采納數據,有的到環保部門了解情況,有的到當地的企業作實地考察,最后對收集到的資料和情況作了科學的分類和匯總,對我縣的環境問題作了真實科學的研究與分析,并給出了治理環境問題的科學方案,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
在活動過程中,同學們一致的感受是搞任何研究都要有科學的思想和方法,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同學們初步具備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如:觀察、分析、綜合、評價等,這為以后的學習和繼續研究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論的基礎。
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與提升
社會責任意識是一個現代公民觀念形成的基本立足點,哲學從公民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中明確提出了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是公民首要的培養目標,而這種責任意識應該從學生時代開始培養。
關于《自行車稅的尷尬與困境》的課題研究中,開始同學們從心理上不接受,認為自己是中學生,離稅收還很遙遠。但當學習了與稅收相關的理論知識后,我結合學科知識引導同學們端正自己的認識:(1)認識到稅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2)稅收的征收途徑比較廣;(3)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因而稅收與每個公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同學們深入各自行車用戶中了解繳稅情況,得出的結論令他們吃驚:沒有一個用戶主動繳納過自行車稅。這次研究性學習給同學們最深刻的體驗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基本的公民意識、社會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而繳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
三、自主體驗與團隊精神的培養
研究性學習活動每一個課題選擇都堅持最基本的分工與合作原則,研究課題都分目標、分層次,需要同學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因此,在每一項研究過程中,按照同學們的興趣、愛好及各自特長都有基本的分組與分工,不同的單元任務分析、提煉、匯總達到一個共有的成果,在此過程中,同學們逐漸學會了團結協作、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學會了如何傾聽別人,認識到了集體的力量的強大,也認識到了在榮譽面前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研究課題《隴西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獲獎后同學們都很興奮,我積極利用這一契機引導他們體驗共同成長的快樂,感受集體的魅力是無窮的。
四、社會化進程的加快
社會化是指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個體適應于該社會與文化的人格,掌握該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方式的過程。個體的社會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經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實現的。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是通過直接和間接的兩種方式來實現的,中學生囿于學習、生活的特定模式,并沒有廣泛地參與直接的社會聯系。
在關于《隴西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及《自行車稅的尷尬與困境》等的課題研究中,同學們勇敢走出校園與課堂,與社會進行廣泛的接觸與聯系,產生了很深的感觸,有的說:不關注社會,就像無頭的蒼蠅;有的說:自己比以前成熟了很多,能夠更加客觀地認識社會和自己了,等等。一系列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與成熟,起到加快其社會化進程的作用。
注釋:
①該課題獲2003年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市級優秀獎、縣級一等獎,課題結果發表于《中學教育科研》雜志2004年第5期。
②該論文結果發表于《中學教育科研》雜志2004年第6期。
③該課題獲2005年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縣級一等獎,我同時也獲得2005年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科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