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與接受式學習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地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此問題探討。
關鍵詞: 地理課堂教學 探究式教學 實施途徑
探究式學習始于20世紀60年代,對當代教育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并逐漸形成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與接受式學習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更強調參與和過程、平等與合作、鼓勵與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地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既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需要,又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地理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義務教育課程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探究性活動,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活動內容,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通過探究活動來延續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途徑。
一、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
對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是探究性學習的基礎和前期工作,分組的科學性影響到探究性學習的氛圍和效果。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分組建立在教師對班級學生的能力、興趣、性別、知識水平差異等幾個因素上,教師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全班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以利于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組與組間盡量保持相對平衡的水平,才能保證每個小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既有利于形成各組學習過程中的“公平競爭”,又便于教師輔導。還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小組內所要承擔的任務。也就是說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每一位學生都要有事可干,避免“閑人”出現,使小組探究學習流于形式,這就需要學生在明確合作目標后,根據組內同學的差異進行適當的角色分工,實現組內的差異互補。
二、課前布置預習導綱
根據新課的主要內容提出初學思考題,讓學生帶著思考題進行預習,這是探究性學習有效實施的根本保證。它的安排順序與新內容的教學順序一致。如講授“海陸的變遷”一節,可提出以下初學思考題。(1)為什么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上會出現海洋生物的化石?(2)為什么在我國東部海底會出現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3)荷蘭的圍海造陸說明什么問題?(4)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什么啟示?(5)板塊運動學說是怎樣提出來的?(6)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理論有哪些?(7)六大板塊和六塊大陸、四大洋的關系如何?(8)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火山、地震帶?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關系如何?等等。
三、為學生提供資源支持
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中,經常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而初中學生知識面較窄,對一些知識的了解并不多,很多學生覺得無從下手。老師應該及時為學生提供相應的一些資源支持,這樣才可以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提供強有力的外部支撐,如:(1)提供相關的參考書籍;(2)提供相關的實驗場地和設備;(3)提供網絡資源,等等。比如:上《人口與人種》這一課時,我先把學生分組,并設計了一些探究性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在電腦室上網進行查找,再小組討論、分析、整合,最后評出優秀的小組,完成這節課要探究的內容。
四、善于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上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這是實施探究性教學的關鍵。課堂上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情緒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為此,我在進行探究性提問時從這幾方面入手:(1)提問要層層遞進,以助于突破重難點。教師的提問要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己嘗試解開疑團。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阻塞、中斷時,教師應及時點撥,引導學生走出認識的誤區。如:在教《氣候類型》時,我設計的思考題是:福建省屬于什么氣候?這種氣候有什么特點?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隨著一連串有邏輯聯系的設問,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2)提問要有開放性,以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開放性問題大多一題多解,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發散的,有利于開闊視野,掌握多種思維方法,訓練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如在教《交通運輸業》時提出:一位同學暑假要從福州到青島去旅游,該怎樣設計旅游線路?學生既可依據時間要求選擇航空、公路、鐵路、海運等交通方式,又可根據費用多少選擇交通工具設計線路,還可依據所經過的城市和沿途要參觀的旅游景點的不同設計線路。不同的設計產生了多種結論,既訓練了發散思維,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3)提問要具有啟發性:要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思維,在積極思維中解決問題。例如:在《氣溫的日變化》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問題:①一天中,地面溫度最高值出現在什么時候?為什么?②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在什么時候?為什么?只要對這兩個問題有正確的認識,那么太陽輻射、地面溫度、地面輻射和大氣溫度幾種關系及儲熱效應就迎刃而解,從而產生“以一當十”的教學效果。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要與課堂教學內容、教學設施、學生的實際水平等相結合,目的在于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稍加點撥,就能激起學生心靈的火花,問題就會傾瀉而出。如:在學習《南極地區》時,為引導學生探究“南極大陸煤炭資源的形成”,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以下相關材料:(1)南極氣候的特點;(2)煤炭形成的主要條件——濕熱的氣候、茂密的森林等;(3)世界煤炭的分布;(4)南極景觀圖(主要突出被冰雪覆蓋)。讓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所蘊含的信息各抒己見,提出以下問題:“南極大陸目前氣候寒冷,沒有茂密的森林,為什么會存在豐富的煤炭資源呢?”“難道南極大陸原來有茂密的森林或原來不在這個位置上?”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是不著邊際的,我迅速將學生的提問引導到我所期望的問題上來;對于創造性比較強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討論,以便“探究”活動的開展。
五、積極的評價制度
要讓學生自始至終樂于探究,究有收獲,教師對學生要有相應的積極的評價方法來保駕護航,這是探究性學習熱度得以持續的根本保障。在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1)對于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回答、質疑都從保護學生積極性出發,重鼓勵,重表揚,這樣消除了學生的思想顧慮。(2)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設立一套評分方案,每個月匯總一次,成績優異者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在期末總評中探究性學習中的表現也作為其中的一項指標,這也成為培養學生養成探究學習習慣的一種外部驅動力。
總之,新課改下的地理探究式教學特別注重和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教學的主體,真正地體現了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原則。地理教師一定要從培養創新人才的角度身體力行,努力實施探究性教學,改變過去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為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常華鋒.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法——新課程學科實用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2]裴新生等編著.地理教育中的思維·實踐·創新.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2.1.
[3]馮新瑞.地理學科探究式學習的適宜性.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