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突飛猛進,一日千里,新一輪課改的春風吹綠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教師必須成為新課改的反思型實踐者,重新定位角色,重塑教師新形象。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共筑“學習共同體”,成為自身教育哲學的改寫者、豐富者,這是新課程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一、重新定位教師角色,重塑教師形象。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必須“擺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再以“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消除畏懼心理,活躍思維,發展個性,師生共同構成互動的合作環境,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真誠溝通,彼此信賴,共享經驗知識,實現自我超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積極創設豐富教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興趣,活躍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探究式、討論式、體驗式等多種方式的學習,讓學生通過“感知-理解-應用”的思維過程去質疑、判斷、推驗、分析、總結,得出理性的認識和結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面對知識與信息時代的挑戰,我國已將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有機地融入課程教材、認知工具、網絡和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中,教師不再僅僅是課程的附動執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課程的決策者、開發者,就校本課程開發而言,教師是決定校本課程開發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建構充滿活力、激情洋溢的地理課堂。
詩意的課堂教學境界是:學生臉頰紅潤,眼睛炯炯有神;手臂直舉,踴躍回答;興趣Xi78CEj//fx6eh21bjuiUg==盎然、興致勃勃;思接千載,浮想聯翩;如沐春風、如醉如癡,沉浸在美的畫面、詩的境界、愛的懷抱之中。這是新課標下地理教師必須追求的課堂教學境界。課堂氛圍要變專制為民主,給學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學生素質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也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學生才能充分張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求知的情感、態度、信念、動機等,給學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才能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創造潛能開發出來。
三、學習方式——變授受為發現,給學生以自主的學習權利。
從教育心理學講,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視發現和探索,導致了學生對認知過程的極端處理,強調學生記憶、背誦、模仿,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激發,缺少對親情人性的體驗,這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把學習過程變為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運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課外活動,引起學生注意,保持學生的興趣,如掛圖、投影、錄像、多媒體課件展示形象逼真的場景,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自由辯論、做地理游戲,既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又培養合作精神;教具模型演示,動手制作,既培養能力,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造成認知沖突,激發探求欲和思維積極性。
四、課堂結構——變封閉為開放,給學生以廣闊的學習時空。
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應具有多元性、開放性特征,不應去追求某種標準化、狹隘的、唯一的方法和答案,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允許學生大膽發言、異想天開,使學習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知識、智力、情感、人格意義的建構過程。課堂開放應是全方位的。一是開放教學過程,教師不刻意去追求課堂教學結構的完整,而是把一堂課的學習作為學生整個學習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學習過程及情感體驗。二是開放教學內容,書本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材料,以教材為載體,使學生學會學習、適應社會,健康和諧地發展。三是開放學習形式,富有生命力。地理課堂應尊重學生人格,發揮學生個性,允許學生獨立學習,小組合作,讀、畫、議、練,手、腦、耳、口、眼充分地運用起來。四是開放教學評估,筆試、口試與操作相結合,你評、他評、師評相結合,分數、評級與等級相結合,從考試向考查延伸,從期中期末向平時延伸,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在試卷內容上做到五個滲透:滲透觀察現象、滲透動手操作、滲透知識應用、滲透課外知識、滲透開放性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