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凸顯,而高職女生就業遇到的問題更多,本文討論了高職女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從社會、學校、畢業生三個角度提出了改善高職女生就業情況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 高職女生 就業困難 原因 對策
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女大學生就業更難。盡管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里,女大學畢業生仍無法創造出充分的就業機會,在就業的過程中,高職女生遇到的問題相比本科院校女生要更多,她們的就業狀態受到了普遍關注。
一、高職女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1.高校擴招,大學生總體就業形勢嚴峻,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大。
高校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轉變成為“大眾化教育”,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加直接改變了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無法滿足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加大了畢業生之間的就業競爭,尤其是女大學生的就業競爭。高職女生在就業過程中除了要和本專業男生競爭外,還要與學歷較高的其他女大學生競爭,就業更加艱難。
2.傳統觀念與現實社會的要求使女大學生就業處于弱勢。
一方面,女大學生就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一是受傳統觀念和慣性思維的影響,“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男女大學生就業機會的不平等。一些用人單位在選才的過程中存在性別偏見,無論女大學生多么優秀,都認為女性不如男性,尤其是一些體力加腦力的崗位,用人單位更希望錄取男大學生。而傳統女性理想職業一般為相對穩定、輕松的工作,這些特點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往往會轉化成就業中的劣勢。另一方面,現代社會在要求女性像傳統家庭婦女一樣照顧家庭、孝順老人的同時,又希望女性在單位還要和男性一樣,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和事業競爭力,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雙重角色沖突中,女性成了“弱勢群體”。
3.用人單位選才的現實性限制了女大學生就業。
(1)女性生理特點增加用人單位經營成本,就業競爭存在性別歧視。
由于男女性別之間生理上的差異,用人單位更傾向選擇男性。首先,女大學生就業的年齡段同時是她們結婚生育的年齡段,用人單位招收該年齡階段的女性職工承擔的成本較高。在勞動力市場機制下,女職工特殊的生理現象客觀上造成了企業成本的增加。不少用人單位頭痛的是,好不容易招到一名出色的女大學生,并且進行了培訓,但沒多久就結婚生育,生育哺乳期的存在使得勞動時間出現斷裂帶。女大學生工作后遇到的這些問題,必然會對企業正常的工作造成影響。現在隨著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精兵簡政,一個蘿卜一個坑是企業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男大學生上崗后不存在這些頭痛的問題,所以用人單位往往首選男大學生上崗工作。另外,由于我國現有的福利政策要求女性職工的生育費用和生育帶薪產假由所在單位支付,同時,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間工作必然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家庭生活中分散了很多精力,結婚后部分精力轉向家庭,事業競爭力減弱,影響單位的效益。而同年齡段的女性比男性早退休,工作時間比男性短,年均培訓費用更高,一般要比男性領取更多的退休金,對用人單位的貢獻卻相對較少,這些都增加了用人單位的經濟負擔,不符合用人單位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導致不少企業不愿接受女生。如此一來,在原本就十分嚴峻的女大學生就業形勢下,高職女生就業更加雪上加霜。
其次,女性職工能從事的崗位不如男性范圍廣,流動性強、體力消耗大的工作一般女性難以勝任。用人單位會考慮男性職工的體能優勢,單獨派遣男性職工出差比較方便、安全,晚上加班也比較放心,而一男一女兩名職工出差會產生過多的住宿費用,等等。有學者認為,女性自身的生理特點會增加用人單位的經營成本,要降低成本,就必須減少女性勞動力的市場需要。
最后,男性傳統主導的行業吸納女性比較低。部分行業存在女性準入歧視,而傳統女性主導的行業,如教師、公關、會計、文秘、護理等,近幾年用人單位出于市場需要和利益需求,逐漸優先考慮男性就業,這些都增加了女性求職者的就業壓力。
(2)用人單位選才提高女大學生就業標準,局限了高職院女生就業。
就業過程中用人單位一方面提高了錄用女大學生的標準,在學歷上進行要求,引進本科甚至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女生,高職女生在這方面沒有優勢。另一方面從男權的審美角度強調女大學生的自然條件,如身高、身材和相貌等,或者提出苛刻的要求,如:三年內不能結婚,五年內不準生育,等等。這些附加條件無形中增加了女大學生就業不合理的成本,形成了對女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女生就業的排擠。
4.高職女生自身原因對其就業的影響。
(1)不良就業心態延誤就業。
首先,自卑心理嚴重。在社會認可度、學歷等方面,與本科院校畢業生相比,高職女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一些高職女生對自己缺乏信心,就業過程中不敢大膽地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其次,心理承受能力差。高職女生缺乏經驗,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另外,相當一部分的高職女生依賴心理嚴重,在就業過程中想參與競爭卻又不敢去競爭,就業依靠學校推薦或者家里找關系。最后,部分高職女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一心想去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等收入、工作地點和良好的發展趨勢的單位就職,看不上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追求就業一步到位,不主動調整就業期望值。比起男生而言,女生更為怕苦、怕累、怕臟、怕加班,在就業的過程中,存在攀比、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理,比男生更為挑剔,從而錯失了許多就業機會。
(2)專業選擇集中,加大了就業壓力。
由于生理特點,高職女生在填報志愿時以護理、師范、會計、文秘、管理等專業為主,就業時眾女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近幾年,這些專業中為數不多的男生成為用人單位首選的“香饃饃”,高職女生就業越發艱難。
(3)自身的綜合素質不高,降低了就業競爭力。
高職女生相比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女生首先在學歷上不占優勢,在就業過程中會由于學歷較低受到歧視。但總體來說,她們在校期間還是比較重視專業學習,有的還通過參加自學考試提升學歷。但有相當一部分高職院女生除了專業學習,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交際能力、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是她們的軟肋,而這些恰好是許多用人單位所看重的。她們的工作能力、社會經驗和適應能力方面與同學歷的男生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4)不關注就業政策就業信息,缺乏必要的就業技巧。
很多高職院女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去了解用人單位的招聘程序、要求,對與自己就業直接相關的國家就業政策也不熟悉,同時在求職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求職技巧,制作簡歷抓不住重點,無法凸顯自己的優勢,有的女生甚至不知道面試的基本禮儀,不注意著裝、言談舉止,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
5.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女大學生就業難,不能與男性平等就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相關保護女性合法權益的法律不到位,沒有明確規定具體的保障措施。《憲法》、《婦女法》和《勞動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婦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在現實中無法平等實現,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具體的法律責任,缺乏對性別歧視內涵和范圍的明確界定,對勞動力市場缺乏監督和管理,女性求職者難以進行就業維權。
二、對策和建議
1.完善社會保障,營造良好就業環境。
(1)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需要社會的關注,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保障措施,來正確引導她們就業。政府要加強對社會就業市場的監督,爭取把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行為消滅在萌芽階段;建立專門的女大學生就業服務部門,根據女大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訓練,提升她們的就業競爭力;拓寬女大學生就業渠道,提供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建立女大學生就業保障基金。
(2)嘗試改革女性職工生育哺乳期的費用支付方式,對女性職工生育和哺乳期間的誤工進行社會化補償。減輕用人單位在女性職工生育哺乳期間所造成的崗位空缺的顧慮,降低用人單位的成本,由社會和用人單位共同承擔。
(3)進一步加強“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的宣傳,鼓勵已婚生男性更多地分攤家務事和對孩子的家教責任;在社區建立“托管”中心和培訓中心,為職業女性提供優質和放心的服務,減少女性職業發展的后顧之憂,以消除用人單位對使用女性勞動力提高人工成本的顧慮,為實現女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提供必要保障。
2.高職院校需加強女生就業指導工作。
根據女生的生理特點和優勢,高職院校可開設女性就業指導選修課和輔導講座,有針對性地對女生進行就業指導,幫助女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加強女生就業觀教育,從就業心態、綜合素質、就業技巧、形象禮儀、自身權益、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強化訓練;通過社會實踐,增強女生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關注女生就業心理,安排專人為畢業生解答疑問;重點關注女生就業,積極聯系用人單位,組織女生專場招聘會,推薦就業,提高女生就業率;鼓勵女生進行自我創業,給予支持和幫助。
3.高職女生自我提升就業能力。
作為就業的主角,高職女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就業心態,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學會“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性格、興趣和能力進行深刻的剖析,了解自己,科學定位,確定職業生涯目標,提升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認真分析當前的就業狀況與就業形勢,進一步確定就業方向及就業類型;克服焦躁心理,不能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做工作,一心一意求發展,掌握走向成功的思維方式和有效方法,遵循規律、自我探索、科學定位,從實際出發,合理制定人生發展目標;堅定信念,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克服困難,提升自己,儲備能力,把自己培養成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對于高職女生就業困難這一問題,社會各方面都應該積極探討原因,尋找對策,重視高職院女生群體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而高職院女生也應該積極進取,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優勢,在就業過程中展現風采。
參考文獻:
[1]殷佳琳,段國艷.高職女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職業教育研究,2008,(5).
[2]譚卓婧.影響高職高專女生就業困難的因素及對策.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
[3]黃小露.高職女生就業心理探析.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4).
[4]沈長霞.女大學生就業的性別歧視的對策探析.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5]石松,孟大虎.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學分析——性別差異與性別歧視的視角.中國教育與經濟論壇,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