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少年是心理障礙問題高發人群,而高職高專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值得關注,教育者應該重視對學生的適時引導,防患于未然。
關鍵詞: 高職高專學生 心理問題 預防和引導措施
據美國心理衛生組織統計,現如今,20%的人存在心理障礙問題,而青少年是高發人群。
高職高專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這主要是源于他們的考學經歷。在父母及老師的高度“關注”下,他們十幾年寒窗苦讀,而幾十年不變的高考一錘定音,將他們定位在不尷不尬的位置上。這些學生,尤其是農村或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為了不讓家長失望,不再為復讀花冤枉錢,不得不委屈地跨進高職高專的校門,就使這些正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心理挫折感,因而更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在工作中,我遇到過一些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他們的一些表現不但讓其家人擔心,而且給他人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或傷害,所以,高職高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一、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
1.過度自卑、壓抑,自以為是。有少數學生認為高職高專在大學行列里是門檻最低的,特別是一些生存在本科院校中的高職高專學生,自認為是校園中的二等公民,這種不良心態使他們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他們不愿意與人溝通、交流,生怕被別人瞧不起;他們自覺不自覺會帶著挑剔的眼光看一切,任務的不如意都歸咎于地位低;不能正確看待別人,看到別人家庭經濟條件比他好,或個人能力比他強的,要么疏遠他,要么鄙視他。
2.自我、任性、固執己見。有些學生無論何時、面對何事,總是“我”字當頭,一切從個人的利益出發,不愿意換位思考,遇到問題、麻煩,總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認為自己是最無辜的;放縱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天老大,我老二,誰管我,我就跟誰急”,一意孤行,誰也別想勸其回頭。
3.敏感、多疑、麻木不仁。有些學生過于敏感,情緒不穩定,遇到一點小事就會方寸大亂;常常懷疑別人說自己的壞話,人家無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覺得是針對他的,對人常懷戒備之心,把善意的勸告看成是跟自己過不去;遠離人群,脫離集體,對任何活動都沒有興趣,更不愿意參加。
4.過分求善、求美,害怕失敗。有些學生過分追求完美,過分注意細枝末節,對自己所做的一切總是不滿意,陷入自責與挫折中不能自拔;害怕失敗,不敢嘗試,不愿意接受新東西,更不敢挑戰新事物。
二、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1.生長環境的影響。大部分高職高專學生來自農村,他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整日忙碌于田間地頭,少言寡語,孩子跟他們基本上沒有什么交流;還有些學生的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從小跟著老人生活,家長根本就沒有條件顧及他們或根本不懂得要更多地關心成長中的孩子,就更談不上必要的引導了。因為長期得不到關注、關懷,這些孩子漸漸地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事憋在心里,因而他們時常會感到孤獨、寂寞,也缺少朋友,沒有可信賴的人、可傾訴的對象,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些心理障礙。
2.正統的完美教育與社會現實中負面現象的沖突。中國對孩子的教育,不論是社會還是學校、家庭,總是將正面的、積極的人和事作為教育的主體,所以,孩子從小接受的都是美好的正面的東西,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們眼中的美好被一些負面的、消極的東西打破,當正統化、理想化的教育與社會上負面的、消極的現象存在一定的矛盾時,他們容易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從而使他們的心理受到極大的沖擊,產生不解、困惑,不知所措,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疏導,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3.心理負擔過重。大學的生活,大學的教學方法,以及大學的管理模式,會讓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新生有諸多的不適應,使一些適應能力不強但自尊心極強的學生感到壓抑,以至于影響到他的正常學習、生活。較高的學費加大了貧困學生的心理壓力,他們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減少家長的支出,因而會想盡一切辦法做兼職,有的甚至做多份兼職。由于長時間忙于上課和兼職,他們漸漸地脫離了集體,與同學產生了距離,當身心俱疲的他們意識到這些,但又無法改變現狀時,容易焦慮、不安。另外,就業也是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而高職高專的學歷層次和職業定位,讓一些學生認為他們雖然也被視為大學生,但是,論學歷低于本科生,論動手能力又比不過技校生,這就使他們還沒有步入社會,就已經有了不如人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們長期處于一種自卑、迷惘狀態,認為與其讓父母花冤枉錢讀個社會認可度不高的文憑,還不如退學早點兒工作,可是家長又不同意,因而,退學的念頭也會讓他們徘徊、掙扎,結果該學的沒學好,該做的沒做好,痛苦、彷徨、無奈,更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總之,過重的心理負擔,對這些尚未成熟的孩子的影響也很直接,很容易使他們產生心理障礙。
三、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引導措施
面對以上種種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工作在教育教學一線的班主任、輔導員及任課老師,應該如何來應對呢?一旦發現有這些問題傾向的學生,又該采取怎樣科學而有效的方法來適時地加以引導呢?
1.用一個教育者的愛心、細心、耐心給予學生最大的關注、幫助。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所以,班主任、輔導員及任課老師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重視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敏銳地洞察學生心理和行為上的細微變化,尤其對那些性格較內向、不愛與同學交流、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的學生,以及那些家庭貧困、忙于兼職的學生,更要多加關注、關心,及時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一旦發現異常情況,不要草率下結論,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并冷靜地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采取正確而科學有效的解決辦法。
2.重視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防患于未然。年輕學生的可塑性極強,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重視對學生如何做人的正確引導,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生存的意義,珍惜親情、友情,學會尊重、寬容,處理好個人與家庭、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把自我價值和社會責任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教會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與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不可強求事事順利;激勵學生以自己較強的能力、較高的個人素質來應對社會上激烈的競爭,在校期間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專業理論,提升綜合素質,并重視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的提高,不錯過任何一次實習鍛煉機會,為將來進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3.教育學生正確評價自我、不斷完善自我。高職高專學生尤其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但是,他們往往又不能正確評價自己,有時盲目自大,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可是,有時又一味地否定自己,自信全無,把自己否定得一無是處,因而,要引導這樣的學生學會客觀、正確地評價自己,同時也能客觀、正確地評價別人,學會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
4.重視提高學生的抗挫折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青年學生容易將世間的一切都理想化,所以,一旦遭受挫折,很容易鉆牛角尖,甚至會走極端。教育者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很多事情不能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所以,一旦遇到困難、挫折,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用堅強的意志克服,采取適當的方法解決,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更不能采取極端的處理方法,對于較大的、自己能力解決不了的困難,要學會求助于家人、朋友、同學、老師、領導等,使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要讓學生明白,困難、挫折并不可怕,只要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就能磨煉意志,豐富人生,積累更多的解決困難的辦法;要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意識,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懂得感恩——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更要懂得珍愛生命,清楚一個人的生命不只屬于個人,有責任回報給予生命的人和社會。
5.教學生掌握一些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不良的情緒極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教學生掌握一些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常見的方法:第一,注意力轉移法。當你情緒低落時,不要將自己束縛在痛苦之中不肯自拔,要以積極的方法去排解,如散散步、聽聽音樂、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看看感興趣的電視節目等,讓心情得到及時的調整。第二,傾訴釋放法。傾訴是治療內心痛苦的一劑良藥,遇到不順心的事、解不開的疙瘩,要學會釋放,比如,可以跟家長訴說,家長是絕對愿意盡全力幫孩子排憂解難的,聽聽家長的見解,感受家長的愛撫、安慰,可以讓你心里輕松許多;如果不想讓家長為你操心,可以跟你最信任的朋友、同學、老師一吐為快。第三,有的放矢學習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引導學生多和心胸開闊、樂觀向上的人交往,學會笑對人生挫折,向那些憑著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的人學習,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學會主動擺脫不良心境的困擾;組織學生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報告會,收看心理訪談類節目,讓學生能正視心理問題,從中學會一些處理心理問題的方法。
6.建立學生心理輔導站。有條件的學校應該建立由心理輔導專家組成的心理干預機構,對那些有心理障礙傾向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輔導、干預。
總之,教育工作者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疏導工作,同時,社會的支持、家庭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只有家長、學校、社會共同關心學生的心理教育,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使他們擁有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