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漢字性質的研究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選取漢字某個方面的特征作為漢字的性質,如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語素文字等;一是對漢字各方面特征進行綜合,如意音文字、音節—語素文字、語素—意音文字等。作者通過漢字與拼音文字的對比,認為文字性質應該是文字的代表特征而不是對各方面特征進行綜合,漢字的代表特征是表意性,所以,就性質而言,漢字應當是“表意文字”,而且“表意文字”的提法更符合人們對漢字的心理認同。
關鍵詞: 漢字性質 表意文字 意音文字 特征 綜合
關于漢字性質的探討,緣起于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他把世界文字明確分為表意體系和表音體系兩類,同時把漢字歸為表意體系的文字。隨后,這引起了文字學家們對漢字性質的大討論,并產生了表意文字、象形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表詞文字、語素文字、音節文字、語素—音節文字等不同說法??梢哉f,無論哪一種說法,他們的理論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才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說法。西方拼音文字被定性為表音文字,得到學者們的廣泛認可,是基于其作為記音符號的基礎。而對漢字性質有各種說法,是因為其作為符號系統,來源于象形文字,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使用意符、音符和記號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既記字音,又表詞義,每個字是一個單獨的音節,形聲字的聲旁還具有標音功能,大多數字是漢語的構詞語素,因此站在哪個角度去歸納漢字的性質都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只從某一方面去概括漢字性質,都只能抓住漢字一個方面或一個層次的特征,不能綜合觀察漢字特征的全局,因而難以達成共識。也有專家嘗試以綜合法去概括漢字的性質,但也無法得到較廣泛的認同,是因為其他專家們在取漢字某一特征來概括漢字性質的同時,往往會否定漢字的其他特征,如采用表意文字說的專家,會否定漢字的表音特性;采用表音文字說的專家會否定漢定的表意特性;采用語素文字說法的,也會否定與之無關的其他特性?;跐h字的復雜性,每一種觀點看起來都有其合理之處,因此導致漢字性質定性難以統一。
一、各種說法及其爭議
1.關于表意文字。表意文字說最具代表性的是索緒爾,他認為:“一個詞只用一個符號表示,而這個符號卻與詞賴以構成的聲音無關。這個符號和整個詞發生關系,因此也就間接地和它所表達的觀念發生關系。這種(表意)體系的典型例子就是漢字?!盵1]對于表意文字一說,得到了梁東漢、葉楚強、黃伯榮、廖序東等專家的贊同。但這種定性忽視了漢字的一些顯而易見的特性,一是漢字是畢竟音形義的統一體;二是漢字內部結構中,漢字占大多數的形聲字聲旁具有標音作用;三是當漢字發展到了今天,形象化大大減弱,抽象化加強,人們已經較難單從字形去考察一個字的字義,漢字表意性減弱。這些實際情況被忽視,導致分歧的出現。
2.關于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一說,代表人物是周有光先生和裘錫圭先生。周有光先生認為:“漢字中,一部分有‘表意’功能,例如‘六書’中的‘會意字’;一部分有‘表音’功能,例如‘六書’中的‘假借字’;‘形聲字’半邊表意,半邊表音。漢字體系從古到今都是既表意、又表音?!盵2]裘錫圭認為早期象形程度很高的漢字是意符音符文字,而后來的漢字屬于意符音符記號文字(或叫后期意音文字)[3]。意音文字說法對漢字的性質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因此得到了較多學者的認可。但意音文字一說也未能全面概括漢字性質,首先忽視了漢字所具有的語素特征(包括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及單音節性質;其次是漢字表意性、標音性特征被不少專家質疑,因此未能統一眾說。
3.關于其他說法。一是表詞文字,這是布龍菲爾德對索緒爾“這個符號和整個詞發生關系,因此也就間接地和它所表達的觀念發生關系”這一論斷的修正,實際上還屬于表意文字。二是語素文字,語素文字的主張者認為,在古代漢語中,單音節詞占優勢,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錄的是既一個詞,也是一個語素。在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占優勢,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錄的是一個語素,不見得是一個詞。這種說法符合漢字某一方面的特性,但因為語素特性而否定漢字的表意性,也未能統一各方面意見。三是音節文字,每個漢字一般情況表達一個音節,這是符合事實的,但也只是漢字各特性中某一方面的特性。四是象形文字,漢字造字之初的確是象形文字,但基于當前漢字符號的抽象化,這種說法被認為不符合漢字當前的特征。五是表音文字,這種說法也未能得到廣泛認同,如果說漢字是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那么漢字與拼音文字在性質上又如何區分呢?六是其他綜合類說法,如音節—語素文字、語素—意音文字[4],旨在對漢字性質進行更全面的概括。全面概括的方式,目前亦未得到廣泛認同,是因為對文字的性質問題,除上文提到的原因外,還有就是取文字某個特征還是綜合文字各方面特征,沒有達成共識。
二、特征還是綜合
綜觀各家的研究,對漢字性質的研究有兩個不同趨向,一是旨在以漢字某一方面特征作為根據進行概括的,如表意文字、象形文字、表音文字、語素文字等;二是旨在對漢字文字體系進行綜合說明的,如意音文字、音節—語素文字、語素—意音文字等。那么,是取特征還是要綜合說明,我們認為,可以從拼音文字角度換位思考。
拼音文字作為表音文字在目前來說是無可非議的。從索緒爾的研究來看,“‘表音’體系文字,目的是把詞中一連串連續的聲音摹寫出來。表音文字有時是音節的,有時是字母的,即以言語中不能再縮減的要素為基礎的?!盵5]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拼音文字作為“表音文字”說法并不全面,也可以進行綜合概括。
首先,拼音文字在摹寫語音的同時,他記錄了語音代表的詞語。從“摹寫語音”這一的要求來說,以英語而言,只需要26個字母記錄自己的語言,如果拼音文字主要目的僅僅是摹寫語音,那么,掌握了英語拼寫規律,就應當能正確拼寫英語相應的單詞;就如只要掌握漢語拼音的拼寫規則,就能正確拼寫漢字的字音。但事實上,對拼音系統的文字來說,不是摹寫語音那么單純的事,它還必須記住單詞所需要的每個字母及字母的正確排序,才能寫出正確的單詞;而且,在掌握英語拼寫規則的基礎上,并不能做到完全正確拼讀英語單詞;同時,如果僅僅是摹寫語音,那么必然導致同形異義詞語的大量出現,但英語卻采用同音異形詞來解決這個問題,如:weak(弱)與week(周)、no(不)與know(知道)、deer(鹿)與dear(親愛的)等。因此可以說,拼音具有構形表義的作用,有的學者以此為理由,否定英語是表音文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字母不僅作為記音工具,而且作為英語單詞的構形符號來使用,是英語構形成詞單位。拼音文字研究的是構詞的最小單位,如果研究文字應當研究文字的最小單位,那么就漢字最小部件不是一個一個的漢字,而是像五筆輸入法里的一個一個記號或者是漢字的偏旁部首,這才是漢字的最小單位。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最小單位才應當是文字性質研究的對象。部件構成漢字,那么,漢字應當是構字單位;而構成的每個漢字基本就是一個詞(我們認為,不能因為漢語多音節詞占多數就否定漢字的表詞性),漢字應當是構形成詞單位。拼音文字是構形成詞單位,漢字是構形成詞單位,拼音文字與漢字相同。如果這樣來概括,研究文字的性質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
其次,對于聾啞人來說,因為喪失聽力,他們就無法理解拼音文字構成的具體單詞所記錄的聲音,但他們依然能夠正常理解單詞所記錄的詞義,對他們來說,拼音記錄的是具體的某個詞而非聲音,拼音只是一種構詞工具。同理,聾啞人理解漢字,也無法理解漢字的讀音,漢字在他們眼里,基本上每個字就是一個意義單位。因此可以說,拼音在聾啞人眼里是構詞要素而非構音要素。
綜上所述,如果對拼音文字進行綜合說明的話,拼音文字所具有的構形表義特性就不能不考慮進去,那么,拼音文字就可以稱之為“音意文字”。但我們知道,不會有人采用這種表述,是因為拼音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表音而非表意。
任何文字,其最終目的是記錄語言,包括它的語音、意義,同時通過形狀排列來進行規范。因此我們認為,如果采用綜合說明的方法來概括文字的性質,天下文字的性質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只有采用文字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來概括一種文字的性質,使之讓人一看便能了解該文字與其他文字的區別才是文字性質研究的真正目的。
三、漢字代表性的特征
漢字作為音形意的統一體,哪個才是其代表性的主要特征呢?
1.漢字的表音性。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記錄語言,因此必然要記錄語音,這是文字的共性;漢字是記錄漢語的語音,每一個漢字都必有讀音,因此其表音性特征是顯而易見的。但這個類型的表音性是不是漢字代表性的特征呢?其實我們在上面的論述來看,如果從漢字記錄漢語的語音這一角度來給漢字定性,那么,所有文字都記音,所有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再談文字的性質也沒有什么意義可言。另一種看法認為,拼音文字表音,是因為其明顯的標音功能,漢字表音,是因為其形聲字聲旁的標音功能,使漢字認讀能夠“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漢字形聲字的“聲旁”是漢字作為“意音文字”說中“音”的主要依據及“表音文字”說的主要依據之一。有學者對最常用的3000字(據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標準局編《最常用的漢字是哪些——三千高頻度漢字字表》)中的形聲字的表音情況也做了一個統計,結果如下:形聲字共2294字,其中聲符與被諧字聲韻調全同的579字,占25.24%;聲韻相同、聲調不同的348字,占15.17%;累計看占到40.41%。換句話說,只能有40%的字提供了“讀半邊”時可能的正確率。[6]形聲字聲旁標音的能力受到了明顯的削弱,因此以聲旁標音功能確定漢字的性質受到不少學者的質疑。
2.漢字的表意性。文字記錄語言,首先記錄語言中的詞匯,基本上每個詞匯有其特定的義項,詞的表意性是顯而易見的。
總體來看,漢字大多數每個字就是一個詞,雖然漢語還有更多多音節詞語,但這并不影響單字與詞的聯系,就如索緒爾所說,“這個符號和整個詞發生關系”。拼音文字中單個字母一般不具備詞的功能,并不具備表意性,只有通過字母的組合才能成詞。這是漢字與拼音文字最主要的區別。
從構形角度來說,拼音文字通過一定的排列組合構成詞語之后,詞形與語音的聯系可以直觀地表現出來,人們可以比較容易通過詞形考察出這個詞的讀音;但詞形與詞義的聯系并不能直觀地表現出來,人們沒有辦法通過考察這個詞的詞形來考察出詞義。因此,我們認為,對拼音文字來說,在組合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記住語音,其次是區別詞形,從而達到表意目的。也有人對此質疑:那么給一個完全不懂印度式字母的人去考察用印度拼寫出來的詞,他如何能考察出讀音?當然,考察是在他掌握印度式字母拼寫規則的基礎上談的;對漢字的考察也同樣有個基礎,就是對構形及字音的基本規律的把握。
漢字構形與拼音文字恰好相反,漢字在創造的之初更多情況是優先考慮以字形表達詞義,采用象形、會意、指事三種方法造字,造出來的字,字與詞義聯系直觀,人們可以從字形考察出詞義,但字與語音的聯系不能直觀表現出來,人們不能從字形考察出字的讀音。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形象化減弱,抽象化加強,出現了用聲符與意符構成的形聲字,而且最終占據主導地位。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可以說音義兼表。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造字的時候,在可能的情況下,形聲字的聲旁兼具表意功能,“李國英在全面考察《說文解字》形聲字的基礎上對聲符的示源和示音兩種功能進行了很好的論證,認為聲符的示源作用不是個別現象,而是聲符具有的一種重要功能。早期形聲字的主要來源是在記錄源詞的源字基礎上增加義符造出分化字來記錄派生詞,自然具有示源功能。后出形聲字聲符的示音功能是自覺選擇的結果,其中一大部分是選擇示源聲符。據此他得出了‘聲符本身并不具備獨立的語音價值’的結論?!盵8]這一論述支持了形聲字聲旁具有的表意性。同時,在考察形聲字的時候,我們即便無法考察出讀音,多數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考察出字義所歸的類屬,這是漢字表意特性的主要表現,在漢字特性中應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3.漢字的字形。字形是一種文字區別于其他文字的主要特征,如漢字、拉丁字母、基里爾字母、阿拉伯字母、印度式字母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字形,如果以字形作為一種文字的性質提出,似乎就可以不再進一步深究文字的性質,但是,“討論漢字性質的時候,如果不把文字作為語言的符號的性質,跟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質明確區分開來,就會引起邏輯上的混亂”。[7]因此,文字性質研究的不是顯見的形體,而是內在的特征。
可見,備受爭議的形聲字,其表意性依然是主要特性,而不是表音性。
四、對漢字性質的心理認同
在對漢字性質的心理認同上,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100名中文系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大學生,在向他們宣傳各方漢字性質研究的結論和理論觀點后,請他們就心理認同上對各方說法進行投票,68%的調查對象贊同漢字是“表意文字”的說法,無人贊同漢字是“表音文字”的說法,29%的調查對象贊同漢字是“意音文字”,3%的調查對象選擇了“音節—語素”、“語素—意音文字”等說法。因此,在心理認同上,人們更贊同漢字是“表意文字”的說法。
五、結語
我們認為,如果采用綜合說明的方法來概括一種文字的性質并不是真正目的,只有采用文字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來概括一種文字的性質,使之讓人一看便了解該文字與其他文字的區別才是文字性質研究的真正目的。漢字代表性的特性是表意性,因此,漢字應當是“表意文字”,而這更符合人們對漢字性質的心理認同。
參考文獻:
[1][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0-51.
[2]周有光.文字演進的一般規律[J].中國語文,1957(7):122.
[3][7]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6.
[4]周有光.漢字性質和文字類型[J].群言,2005(11):41-43.
[5]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明凱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0-51.
[6]汪昱淺析漢字的性質[J].科技信息,2008(15):184-185.
[8]仝國斌漢字性質的符號學觀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VOL31(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