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背景】
1.“清風揚帆”江蘇省廉政文化周活動是江蘇省紀委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一項創新舉措,旨在進一步提高廣大干群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認識,培育崇尚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在全社會營造反腐倡廉建設的濃厚文化氛圍。為迎接第三屆“清風揚帆”江蘇省廉政文化周的舉行,區教育局號召在全區中小學開展“廉潔文化進校園”的主題班會活動。
2.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圍繞配置資源的權力而展開的尋租博弈,導致現階段我國腐敗案件頻發。高中學生尚處于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毫無疑問會對高中生的是非、美丑、善惡、榮辱等觀念造成沖擊甚至扭曲,導致部分學生在人生追求上出現放棄信仰、漠視正義、缺乏社會公德與責任意識、鄙視知識等極具顛覆性的信仰危機,嚴重影響到高中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3.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這樣說過,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變化取決于三個條件:一是中國的下一代有沒有信仰;二是中國的下一代有沒有責任感;三是中國的下一代能否實現廉政。高中時代是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也是建立信仰、完善人格的關鍵時期,讓高中生具備反腐倡廉意識,直接關系到反腐工作的宣傳和預防,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可見,對學生進行廉潔文化教育,是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目標的具體落實,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
【課前準備】
1.“廉潔文化進校園”,這個主題是非常嚴肅的,怎樣讓同學們關注與參與呢?是找些材料進行單純的說教,還是發動學生完成自我教育?我和班委成員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在多次的討論和查閱大量的資料后,確定了以下三個可以引起同學們興趣的主題:“經濟發展必然帶來腐敗?”“反貪污越反越多?”“腐敗能推動社會發展?”
2.明確了班會要辨析的三個主題后,我在班級進行了動員,希望班級同學對這三個問題展開研究。有十余位同學對這幾個話題很感興趣,陸續到我這里來報名。我把他們分成三個小組,各自進行相應的準備,每個小組確定一位主講人。
【教育目標】
1.通過辨析“經濟發展必然帶來腐敗?”,學生能認識到經濟發展與腐敗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腐敗源于制度的不完善,腐敗的失控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扭曲,并危及經濟的正常發展。
2.通過辨析“腐敗能推動社會發展?”,學生能認識到腐敗是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反腐才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3.通過辨析“反貪污越反越多?”,學生能認識到現階段腐敗的高發生率有其歷史性,認識到“越反越多”的說法是對當前反腐敗形勢的誤判,是反腐敗“急躁癥”、“速勝論”的體現,也能認識到我國的反腐努力已經收到了很大成效。
4.通過此次班會課,學生能提高對反腐倡廉重要性的認識,自覺抵制諸如“經濟發展必然帶來腐敗”、“反貪污越反越多”、“腐敗能推動社會發展”等奇談怪論,具有崇尚廉潔、勤政廉政的意識。
【教育過程】
主持人:學生A
溫家寶總理今年“兩會”前夕在與網民交流時曾說過:無論什么人,有多高的職務,只要他們違法亂紀、貪污受賄,都會受到嚴厲懲處。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手軟。溫總理表示,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將把查處主要領導侵權瀆職、貪污腐敗作為第一位的任務。總理的談話反映出黨和政府已將反腐問題提升到了空前高度。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反腐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腐敗問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個個位高權重的貪官落馬,昭示出黨和國家的反腐決心。
近年來,反腐倡廉也一直高居“兩會”民意關注度前列,這種高度關注,一則顯示當下反腐形勢依然嚴峻,二是民眾希望切實推進有效的反腐舉措。因此,反腐是民心所向,反腐倡廉不僅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也關系到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
今天,我們開展“廉潔文化進校園”的主題班會,就是為了讓同學們更透徹地了解腐敗的根源、腐敗的危害以及反腐倡廉的必要性。
曾經有同學提出:是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了腐敗,反腐敗就會減緩經濟的發展。也有同學對此提出了質疑。接下來,我們就來聽聽B同學的看法。
第一小組:“經濟發展必然帶來腐敗?”
發言人:學生B(播放制作的PPT)
1.從歷史現象入手:明朝張居正改革帶來了“萬歷中興”,但是當時的政治卻是陰暗腐敗;美國在19世紀也曾經歷過經濟高速增長與政府官員腐敗橫生并存的時期(如19世紀70年代)。提出設問:經濟發展必然帶來腐敗嗎?
2.列舉反面教材:明朝萬歷時期盡管出現了社會經濟發展與政府官員腐敗并存的格局,但是這種格局到萬歷末年已經難以為繼。從萬歷后期到明朝覆滅,出現市場衰敗,政府財政收支困難,社會階級矛盾激化的局面。最后,在農民起義和滿清入關大軍的雙重打擊下,明朝滅亡。
3.腐敗因何而生:既然經濟發展與腐敗沒有必然關系,那么什么是滋生腐敗的土壤呢?腐敗與國家對經濟的參與密切相關,在那些國家控制重要經濟資源并廣泛介入經濟的地方,往往容易滋生腐敗現象;同時腐敗源于權力運行的封閉性和隱蔽性;此外還與國家和社會公眾對腐敗的容忍程度也有一定的關系:對腐敗現象的容忍度越高,腐敗現象就越猖獗;容忍度越低,腐敗現象就越難以滋生和蔓延。
4.感悟與反思: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腐敗的失控會腐蝕社會治理機制,引起公眾的不滿,造成嚴重的經濟扭曲,并加大爆發全面危機的風險。因此經濟發展不一定帶來腐敗,但腐敗將不可避免地危及經濟的發展。
主持人:學生A
我想,聽完了B同學的陳述,大家一定認識到,腐敗并不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而是有相應的原因的。那么,腐敗有什么后果呢?從剛才B同學的總結中我們看到,腐敗會破壞社會和諧,引起公眾的不滿,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因此,人們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然而,也有人說,不能將腐敗一棍子打死,他的理由是:腐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然而腐敗真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嗎?歡迎C同學給我們解惑。
第二小組:“腐敗能推動社會發展?”
發言人:學生C(播放制作的PPT)
1.指出當前存在的一種論調:要振興中華、大國崛起,就必須維持經濟高速增長,那么,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法寶就不能丟;只要這個法寶不丟棄,權力就有尋租的空間!如果要徹底地反腐敗,就必須要改變“政府主導經濟”的發展策略,于是有人就擔心GDP會滑落。所以,有人以“發展是硬道理”、“不能影響經濟發展”來抵制反腐敗。這表明,某些既得利益集團打著經濟發展的旗號公開反對反腐敗。
2.以菲律賓和泰國為例指出腐敗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以韓國、日本、美國為例指出反腐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3.結論:腐敗是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反腐才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主持人:學生A
感謝C同學的精彩解答。現在,同學們一定明確了經濟發展與腐敗之間的關系了。的確,腐敗不僅不能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反而會阻礙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反腐才是經濟發展真正的助推器。那么,我們需要做些什么呢?很顯然,我們要做的就是反腐敗講廉潔。然而,很多人對反腐敗沒有信心,認為現階段腐敗“越反越多”。事實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聽聽D同學的觀點。
第三小組:“反貪污越反越多?”
發言人:學生D(播放制作的PPT)
1.指出我國目前確實處于腐敗現象的高發期:從腐敗現象的表現形式看,呈現的是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從腐敗現象的表現特點看,呈現的是集團化和向高層次發展的趨勢;從腐敗現象的整體態勢看,盡管黨和政府加大了反腐敗工作的力度,但腐敗的總體規模仍維持在高位。
2.現階段腐敗高發生率有其歷史性:在社會體制深刻轉換和社會深刻變革的歷史時期,腐敗高發生率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以20世紀中葉的新加坡為例);只有當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的雙重轉換基本完成以后,腐敗高發的勢頭才會逐步降下來。
3.“越反越多”的說法其實是反腐敗“急躁癥”和“速勝論”的表現,是對反腐敗斗爭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造成的;“越反越多”的說法,還有可能是對“身邊腐敗”的一種片面感受。
4.結論:海內外分析家普遍認為,中國的反腐努力已經收到一定成效,在“透明國際”每年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數排行榜上,中國的排名呈上升趨勢,說明我國的反腐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主持人:學生A
聽完D同學的介紹,同學們一定能正視反腐敗的作用和效果,也更清楚自己為何會產生“腐敗越反越多”的錯誤看法了吧。
同學們,讓我們從自己做起,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樹立崇高理想,為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當然我們也要相信,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在國家不斷推進反腐敗舉措后,腐敗現象一定會越來越少,而未來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今天的“廉潔文化進校園”主題班會到此結束。
【布置作業】
本星期的周記為此次班會課的個人感悟,題目自擬,請同學們寫下自己的思考。
【反思】
首先,班主任一定要正確認識“廉潔文化進校園”的重要意義。廉政文化是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之一,社會各界對此都非常關注。毋庸置疑,當前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如請客送禮、“金錢至上”等已經漸漸在校園中擴散開來,其負面影響不容低估,因此學校絕不是一片“凈土”和“世外桃源”。高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生力軍,也是未來公職人員的后備軍,對他們進行廉潔教育十分必要,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必須本著對現實和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去重視這個活動,而不是讓這樣嚴肅且有深遠意義的活動走過場,搞形式主義。
其次,必須根據班會課的主題選擇相應的班會課形式。“廉潔文化進校園”這樣的主題班會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呈現,使之既能讓班會收到實效,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自我教育),還要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些都是要綜合考慮的。在確定了班會課上需要辨析的幾個主題之后,是讓學生進行個人演講好呢,還是進行小組討論甚至是全班辯論的形式好?我和班委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最后還是覺得用個人演講的方式比較好,避免在討論和辯論中出現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因為高中學生由于受自身知識以及經驗的局限,容易在集體討論和辯論中出現一些過激言論,那就會沖擊班會的主題和效果。
再次,班會課是德育的主陣地,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和發揮學生在班會課中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發揮班會課的德育功能。在確定了班會課的組織形式后,我就讓幾位同學分別準備各自的演講搞了。他們查資料,問老師,做幻燈片,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與邏輯,得出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看法和結論(如反腐必須與法制相結合、與權力制約相結合等),并引起了其他同學的共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他們在探究中通過分析和思考,分辨是非、對錯和美丑,分享探究心得,從而使外在的要求內化為自我的品質。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結語】
李鎮西老師在《做最好的老師》中提出“解放班主任”的口號,筆者是非常贊成的。如果班主任把班會課看成是上傳下達的工具,大談班級和學生規劃,或者羅列班級存在的問題,把班會課搞成一言堂,把學生看做被管理的對象,那就使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功能被大大弱化,而班會課也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主題班會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教育形式的選擇性及教育內容的針對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實實在在地達到教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