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紅色旅游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形式,其旅游文本的跨文化翻譯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贛州是孕育共和國的搖籃,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廣泛豐富。紅色旅游文化的英譯本對傳播贛州紅色文化,把贛州紅色旅游進一步推向國外市場起著重要作用。作者通過韋努蒂(Lawrence Venuti)的異化翻譯理論和文化傳播原理,從紅色旅游的特殊性出發,試析贛州紅色旅游英譯中的文化再現現象。
關鍵詞: 異化翻譯 贛州紅色旅游 文化再現現象
紅色旅游以其寓教于游的學習性、生動鮮活的故事性吸引著外國游客體驗和了解中國近代奮斗的歷史。隨著贛州發展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來到贛州旅游和進行文化交流。因此,贛州紅色旅游文化必然會成為外國朋友了解贛州的“窗口”,為他們在這里紅色旅游的出行帶來諸多便利。外國游客對贛州紅色旅游文化翻譯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對贛州紅色旅游文化翻譯的研究也必定會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筆者試從異化翻譯理論的角度,結合文化傳播原理,分析贛州紅色旅游的英譯。
一、異化翻譯理論
異化翻譯(foreignization)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提出的,是用于描寫翻譯策略的術語。異化翻譯策略是故意使譯文沖破目的語常規,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韋努蒂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單語,并把歸化翻譯法作為標準的文化社會(例如英美社會)中,應提倡異化翻譯策略。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異化翻譯,表明這是一種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文化干預的策略,因為這是對主導文化心理的一種挑戰。主導文化心理是盡力壓制譯文中的異國情調(Venuti,1995:20)。韋努蒂把異化翻譯描述成一種“背離民族的壓力”,其作用是“把外國文本中的語言文化差異注入目的語之中,把讀者送到國外去”(Venuti,1995:20)。異化翻譯的目的是發展一種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以表現外國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劉軍平、梁志芳,2003)。
二、紅色旅游文本的特點
紅色旅游文本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旅游文本,首先具有事實性的特點。紅色旅游文本中有關旅游地及其主題項目的特色、條件與環境等介紹,讓游客了解旅游地的歷史背景及自然景觀的基本知識,客觀性強。
其次,紅色旅游文本具有文化性。紅色旅游文本中介紹的旅游地具有革命文化特色,能加深游客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交流。
紅色旅游文本還具備美學性這一特點。紅色旅游文本的語言運用修辭形式、意向形態、結構形式與節奏等語言文字形式能增強相關信息接收的效度。
而在語言上,作為紅色精神傳遞的載體,紅色旅游文本與國內一般旅游文本不同的是:紅色旅游文本主要涉及革命歷史事件、人物、時間、地點等真實信息;對于紅色旅游景點而言,其敘事性強,一般沒有華麗辭藻出現;文本中出現大量的有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句;文字具有間接的教育功能,肩負著傳播中國革命精神的重任。
三、異化翻譯與贛州紅色旅游文化的傳播與再現
贛州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廣泛而豐富,贛州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是個風起云涌的地方,是第二次革命戰爭的中央蘇區所在地,是五次反“圍剿”的主戰場,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是三年游擊戰爭的發源地,因而有“紅色故都”之稱。對贛州紅色旅游文本采取異化翻譯的策略,有利于贛州紅色旅游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使這一文化和表達方式在譯入語國家得以熟知和流傳。
翻譯在“同”與“異”的糾結之中正確地表現“異”。人們只有通過翻譯才能真正認識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認識不同語言特定的表達方式。紅色旅游作為一種最具贛州特點的旅游資源,其文本翻譯肩負著傳播贛州紅色革命特色文化的重任。異化在翻譯中保留原文語言和文化的特色,能讓譯文語言的讀者感受到贛州紅色旅游文化的存在與獨特魅力。
四、異化翻譯在贛州紅色旅游文本英譯中的運用
根據異化翻譯策略,翻譯要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和異國情調。在贛州紅色旅游文化的翻譯中,筆者認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兩種譯法:直譯法和直譯加注法。在相當程度上,這樣可以保留原文中贛州紅色文化的特色和獨有魅力。
(一)直譯法
例如:贛州紅色旅游景點
譯文1:Red Tourism Sites of Ganzhou
譯文2:Revolutionary Sites of Ganzhou
從上面兩個版本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出其主要區別就是在原文的“紅色旅游”這個詞上。在中國歷史中,“紅色”二字代表著中國近代革命是一部紅色的歷史,中國的革命史就是千千萬萬烈士的鮮血鑄成的,承載了國人太多紅色的記憶。所以譯文1采取了直譯的方法來使外國讀者充分體會“紅色”這個詞所包含的意義。但在譯文2中,譯者將“紅色”翻譯為“Revolutionary Sites”,采取的是意譯的方法。這樣雖然避免了紅色所含的象征意義被誤解,但是失去了源語文化的特質。從文化再現的角度來說,要傳播贛州紅色旅游文化,首先就必須讓世界人民充分理解“紅色”的意義,理解“紅色”對中國革命歷史的意義。
(二)直譯加注法
在贛州紅色旅游文本中,許多內容與背景知識在英語中是找不到對應的概念的,譯者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傳達其意,就應該按照外國游客的理解力來進行解釋。從異化翻譯角度來說,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注釋,傳達其在贛州文化這個環境的意義,同時體現出中國紅軍長征這個特定的歷史文化與歷史環境。
例如:長征第一渡
the Central Red Army First Crossing(http://www.ganzhou.gov.cn/fzgn/ywb/Tourist/resorts/201206/t20120613_574027.htm)
位于贛州市于都的長征渡口,紅軍渡過了這個河就開始了長征,所以這一渡口被稱為“長征第一渡”。把其翻譯成“the Central Red Army First Crossing”,筆者認為并沒有完全傳達出其意義及文化背景。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加上適當的注釋,將其譯成“the Central Red Army First Crossing(After passing the river from this crossing,the Central Red Army began the Long March”),這樣對外國游客而言,就更清楚地知道這一景點名字的緣由了,即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補充特定的歷史文化與事件緣由。
從異化角度研究翻譯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識翻譯的實質,因為翻譯不僅僅是文字問題,更是文化問題。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追求文化的多樣性,強調當今世界文化的不平等,反抗翻譯中的民族中心主義,宣揚用保留源語特性的異化翻譯法達到翻譯文化傳播的目的。贛州紅色旅游作為具有贛州特色的旅游資源,應以再現贛州特色文化傳播和保持革命歷史文化的異質性為目的,堅持以異化翻譯為主,保留原文語言和文化的特色,讓外國游客充分感受到贛州紅色旅游文化的存在與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New York:Routledge,1995.
[2]劉軍平,梁志芳.權力話語與翻譯:中國近當代翻譯策略的主題演變[J].外語與翻譯,2003(2):36.
[3]http://www.ganzhou.gov.cn/fzgn/ywb/Tourist/resorts
本文系2012年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從異化角度看贛州紅色旅游翻譯中的文化再現”(課題編號: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