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者所在農村中學及周邊學校的語文教育的現狀來看,學生厭學的情緒越來越濃,教師的教學的難度越來越大,語文教學的成績低位徘徊,語文教師的教學壓力日益增加。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筆者認為,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首要策略。
一、學生厭學現狀及其主要原因
從筆者觀察來看,不少學生厭學。早讀不想讀,若不是老師監督,讀書的聲音小而慢,或者干脆不讀,有的學生即使老師提醒也不讀。上課不想聽,課堂上不少學生不是發呆,就是想辦法說話,或者做小動作。作業不想做,課后作業總是十幾個同學不交,或者交上來的作業幾乎全是抄襲。課外閱讀更不必談,暑假按要求布置了課外閱讀任務,結果只有四個同學進行了閱讀,而且不是指定的閱讀書籍。為了準確了解學生厭學的情況,筆者還特意做了一次調查試驗。首先是口頭調查——你喜歡學習語文嗎?兩個班105人,80喜歡,25不喜歡。其次是當天布置作業——背誦兩段敘事詩(作業量較小)。第二天檢查,只有五六個同學完成了作業。第二天再布置預習課文的作業。第三天檢查,預習課文的同學也只有四五人。
學生如此厭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在“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大背景下學生沒有理想,沒有學習動力;沉迷網絡、娛樂電視節目,喪失了對語文的學習的興趣。二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重視分數、知識、練題,使學生疲于應付而忽視積累、感悟、人文教育等導致教學枯燥無趣。
二、教師教學壓力
從小的方面來看,近幾年周邊學校期末的語文成績基本都是60多分。從大的方面來看,2003年之前,筆者所在區的語文平均分在100分左右(滿分150分)。2003年至今,一直在95分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到,學生語文成績在低位徘徊,與過去相比呈下降的趨勢。而現行的教師評價基本以分數為準,因而,語文老師的壓力日益增加。有的老師迫于壓力,情愿擔任其他科目的教學工作。
三、教師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思考,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的興趣呢?
(一)精心設計,趣味導入。
就一節課來說,開頭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為整節課奠定一個良好情緒基礎,有助于整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開頭?趣味導入。可以用與課文相關的詩詞導入——詩詞導入法。例如,學習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就可以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開頭。既復習了舊的課文,又讓學生在熟練背誦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感,從而產生了愉悅的情緒,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文的興趣。也可以用與課文相關的故事導入——故事導入法。例如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就可以通過講述諸葛亮“六出祁山”“五丈原隕星”的故事吸引學生,激發興趣。當然,還可以用名言導入法、懸念導入法、歌曲導入法、影視導入法……這些導入的方法,或溫故,或拓新,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倘若我們每逢新課,不是趣味導入,而是平平淡淡,那么,本來就厭學的學生何來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聽名教師的課,你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有一種一節課不知不覺就過去了的感覺。什么原因?除了有一個趣味的開頭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諦聽的興趣。數年前,聽魏書生的課如此;幾年前,聽湖北某名師的課也如此。上課初始,她用安徒生200周年誕辰的紀念照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根據圖片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安徒生的童話老少都喜歡?)讓學生討論。之后教師歸納,繼而引導學生進入《皇帝的新裝》的學習:請默讀課文,小組討論:童話寓意是什么?那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課外你還閱讀了安徒生那些童話,請用簡潔的話概括其內容及其寓意。趣味導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課外拓展,一環扣一環,重點突出,難點解決,一節課內容恰當,節奏張弛有度,渾然天成,學生完全沉浸在學習的樂趣中。
(三)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告訴我們同樣一個內容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不同的內容,經常一種教學方法一用到地,一成不變,必然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趣。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善用多種教學方法,如競賽法,表演法、對比法,化整為零法……其中競賽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若將男女分成兩組,或者以班級內現有的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并伴隨適當的獎勵或懲罰,就會激起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任務。正如梁啟超先生在《敬業與樂業》中所說“競爭中可以得到樂趣”。
(四)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事實證明: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得到表揚,學習興趣就會增加。反之,經常受到批評,則會厭煩學習。因此,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必須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條件,提供創造成功的機會。簡單地說,就是課堂交流提問時,區別對待,分層提問,難易適中。這樣做可以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因成功而帶來的愉悅情緒,激發學習的興趣。
筆者幾年前轉變一位后進生的經歷證明了這一觀點。首先是課外的說服教育,其次就是課堂盡力為其創造成功的機會。一個學期之后,該生取得較大進步。當筆者以此教育另一位后進生的時候,他說:“你天天表揚他,誰都會進步了。”學生的話讓我見識了表揚的力量,成功的魅力。從此之后,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有意識地為那些待進步的學生提供條件促使他們成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五)恰當使用多媒體。
多媒體進入課堂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它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能夠調動學生的多感官,給學生立體的感覺,深刻的印象,能夠使學生多角度地熟悉、理解課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地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前年,聽一位同事的匯報課——《與朱元思書》,印象深刻,至今難忘。原因就是該同事恰當地運用了多媒體。美妙的背景音樂,美麗的圖片,準確、流暢、極富感情的朗讀,給人美的享受,令人陶醉。這樣的課,學生怎能沒有學習的興趣呢?聽另一位同事的匯報課臺灣作家余光中的《鄉愁》,也有同感。因此,恰當使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像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美國杰出教師雷夫·艾斯奎斯以較為完美的人格魅力為學生樹立榜樣,影響學生,從而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激起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習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質量。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善用趣味導入,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善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領學生一步一步走向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