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一定的分量,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由于古詩講究平仄、押韻,用字凝練,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能夠很好地理解并背誦有一定困難。如果在教學中能巧妙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用新技術學習古文化,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古文晦澀而使老師講解吃力、學生聽課困倦的弊病,而且還能為師生帶來全新體驗,展現(xiàn)經(jīng)典古詩的無窮魅力。以下是我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一點感觸。
一、豐富課堂,展現(xiàn)古詩生動形象。
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學科后,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變得生動形象、開放豐富了。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巧妙地將課堂置于大自然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情感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其學習熱情。采用多媒體展示古詩意境,調動學生多感官地參與學習,降低了教學字句意思的難度,激發(fā)了學生學古詩、讀古詩的熱情。
例如,我在教《詠柳》一課時,先使用課件展現(xiàn)春天的各種畫面,小朋友們露出了對美麗春景的驚嘆之聲,教師適時引導小朋友用多種方式來贊美春天,一時間學生的有關知識全被喚起,贊美春天的兒歌、童謠、古詩在他們稚嫩甜美的語調中涓涓流淌。教師適時把握時機,從春天里飄舞的柳樹自然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詠柳”。有了信息技術支撐的導入,成功地引導學生從直觀的、有趣味的話題開始,進入了文本的學習。
教學中,我還立足對教材中人文因素——即文本情趣的深度挖掘,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在以情激趣、以趣誘知、情知和諧的教學藝術流程中充分展現(xiàn)古詩教學的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學生在人文的教學過程中理解與體驗、感悟與思考。首先,指導學生欣賞課件中的彩圖,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進行朗讀;其次通過教師動情地描繪詩意,借助語言文字體會意境美;再次播放課件畫面,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的環(huán)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動情朗讀;最后入境美讀,自然熟讀成誦。
伴著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和舒緩輕盈的樂曲,孩子們看著電腦屏幕上大自然的春天來了,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草從地下冒出來,各種顏色的花競相綻放,隨風搖擺。湖光山色晴方好,岸邊楊柳依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學生們陶醉這美麗的春光中,他們紛紛展開豐富的想象,向春天道出了發(fā)自內心的悄悄話。它以生動具體的形象之美感染學生,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自然而然地在美讀中升華了情感,并且達到了熟讀成誦。
在經(jīng)歷了知詩意、入詩境、悟詩情、誦詩句后,我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查取電腦上有關的多首贊美春天的古詩禮物,豐富了教學內容,開辟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在規(guī)定時間內實現(xiàn)了大容量、高效、優(yōu)質的學習。
二、開放課堂,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西方有句諺語:“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卻無法迫使它飲水。”很多學生坐在教室里,有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的學習資源,但卻不等于他們都能主動學習,愿意積極地汲取知識。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最大的優(yōu)勢和特點,就是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新事物、發(fā)現(xiàn)新問題的學習熱情,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新思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高昂的學習情趣,vrKWBP+bPQJvCrpVTEqJGZgGd8FSksAHk99WD6iGBw0=探究興趣,對學習原先根本讀不懂的故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投入了更高的熱情。
課上,我在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將設計精美且易于操作的課件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立即為“畫面”所吸引。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被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出來。他們發(fā)現(xiàn)了怎樣認識生字朋友、怎樣去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欣賞古詩朗讀、怎樣評價自己和小伙伴的學習情況、怎樣配樂背誦……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且在學習和探究中有了許多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現(xiàn)。教學中可以發(fā)揮互動優(yōu)勢,讓學生管理學習任務。即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決定學習什么,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等。學生戴上耳機,獨立自主地選學電腦中提供的多首古詩。在這幾首古詩中,除了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繪制了文本的精美動畫彩圖,還在古詩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幾個圖標,用來輔助學生“欣賞古詩誦讀”、“聽古詩的意思”、“朗讀背誦”、“小組互評”等,再配以悠揚的古典音樂,使原本枯燥的古詩學習入情入境,情趣相生。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認知情況自主選擇相關類型的古詩,用圖標決定自己喜歡的古詩拓展閱讀。使古詩學習完全在一種尊重個體、尊重需要的氛圍中快樂地進行。這樣的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方式更有利于每一個學生獨特的發(fā)展,尊重每個學習主體,更有利于達到因材施教。在采用任務驅動、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借助多元的評價方法,著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另外,我利用電腦中的圖文和聲音向學生提供了一種機器人幫助識字的方法,更符合低年級小朋友的認知特點。例如:學生在朗讀《春雨》中“隨風潛入夜”一句時,用筆指到“潛”字上,就變成“小手”的形狀,“潛”字同時變紅。再點擊后,畫面右側出現(xiàn)“潛”的字形、拼音及解釋。此時,再指向拼音旁邊的“小喇叭圖標”時,又會變成小手的形狀,點擊即聽到“潛”的讀音了。學生可重復點擊。這樣學生輕而易舉地克服了在生字面前的畏難情緒,識字讀詩變得趣味無窮。我們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fā),遵循其認知規(guī)律,綜合多媒體形、聲、色并茂的特點,使學生對枯燥的識字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
信息技術為課堂插上了一對靈動的翅膀,豐富了課堂內容,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自主、探究的師生合作氛圍,使學生樂學、愛學。古詩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信息化,使教學做到直觀性和抽象性相結合,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詩歌,使課堂氛圍融洽,內容深刻。信息技術是不斷更新改進的,只有不斷地學習并充分利用,才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精彩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