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讀懂淺顯的文言文,并識記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可是,教學改革已經過去了十年之久,而對于古詩文的閱讀教學一直諱莫如深,始終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不管是自讀課文還是教讀課文,不管是淺顯的還是晦澀的,一律以課堂上的講解為主,課后以學生的整理為主。偶爾有些公開課不這樣操作,課余時間必定極力補救。所以,大多數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感受是:聽——記——背。課堂教學繁瑣微效,教師與學生身心俱疲,與古詩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相去甚遠。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初中古詩文教學一直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
小學里完全不接觸文言文,只是機械被動地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小學生的背誦表面上看去非常的光彩奪目,其實是虛有其表,沒有任何理解和感悟。而高中階段出現了大規模的文言文和大量需要記憶理解感悟的詩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初中的古詩文的教學便成了夾心餅干,如何做好承上啟下的工作,成了教學難題。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困惑和質疑
對于與文言文初次相遇的初一新生來說,感受是非常復雜的。經調查,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經歷:新奇——迷茫——麻木。灌輸式的古詩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七八年級的古詩文篇目內容少而簡單,而進入九年級立即就遇到狂轟濫炸式的攻擊,措手不及的學生自然會出現“梗塞”。
在教古詩文的時候,教師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要傳承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與現代文相比,古詩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更加繁瑣,光字、詞、句方面的障礙就讓部分同學望而卻步。為此,筆者認為應打造簡約實效的古詩文課堂。
什么叫簡約實效?簡約不是簡單,不是拋繁就簡,也不是避難就輕,而是指課堂教學的流程清晰、簡潔,教學方法操作簡便,學生的學習輕松自如,避免填鴨式的、灌輸式的被動接受,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主動學習而富有實效。
(一)有效的預習,才會有有效的課堂。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預習也稱為課前學習。既然是學習,就要有一定的思維量。課前去讀一讀,查一查,掃除字詞障礙,查閱相關的資料,這些工作都是機械性的程序,不是預習。筆者認為,預習應該是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誦讀等常規工作的完成試著去解決一些與文章有關的問題。答案也不一定要如何準確,但是所設的問題一定要有思維量。在教《送東陽馬生序》(八下)一文時,筆者做了一個實驗。教學之前,布置了一個預習作業:把全文的翻譯和字詞解釋寫在練習冊上。當時每一個學生手頭都有一本《中學語文學習——超鏈接》,這本練習冊上有原文,而且是一句一行,下面是橫線,就是讓學生寫翻譯和解釋的。因為是雙休日,基本上每個同學手頭都有五花八門的參考資料,完成作業肯定不成問題。果然,作業完成的質量非常棒。筆者想,這下上課該輕松一點了。學生把全文的字詞句的解釋翻譯都解決了。筆者只要像分析現代文一樣來分析課文就可以了。可是,事與愿違,筆者以為沒有問題了,課堂上全是問題。往往提出一個與課文相關的問題,筆者以為應該很簡單,回答問題應該很熱烈。可是學生們茫然的眼神讓筆者明白了,他們的預習沒有任何效果。字詞的解釋依然不知道,重點句子的翻譯還要查找,甚至頁下的注釋都忽視了。繁瑣而又無效的照搬照抄,毫無思維的預習就產生了這樣的后果。如果,筆者把預習要求換成這樣一道思考題:請你充分運用頁下注解、查閱相關資料、借助工具書,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我”當初學習時遇到了哪些困難?“我”又有什么樣的學習態度?這樣可能效果要好得多。在課堂教學中,再圍繞預習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樣離簡約和實效就不遠了。
(二)讓學生真正喜歡,才有真正的實效。
古詩文畢竟是古代作家的作品,描述的生活與現代生活太遠,表達的情感也非一個未成年人所能設身處地地體會的,如果一味地講——聽——記,學生很快就會疏遠、害怕,只能被逼接受。其實文言文和現代文是一脈相承的。有許多文言詞語在現代生活中依然使用,頻率還比較高。特別是一些名人名言、成語和俗語等都是生活中的文言詞語。例如:唯你是問、馬首是瞻等,在老師的提醒下,已有的知識經驗就會被及時調動起來,可以充分縮小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這樣就可以消除恐懼感。學生就可以在古詩文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與認同感。
要讓學生真正喜歡,還離不開老師的精心準備。備課中的“備學生”是現代教師備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備學生,就是根據本堂課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恰當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古詩文的時候,要善于挖掘古詩文中的有趣的故事和情節來吸引學生,特別是剛進入初中的新生,興趣的培養就尤為重要。《鄭人買履》(七上)《刻舟求劍》(七上)等寓言故事家喻戶曉,學生也耳熟能詳。可是,在小學里學生看到的都是簡要的白話文,不是文言文,現在初次接觸到文言文,本來就有強烈的新奇感。如果趁熱打鐵,再補充一些像《揠苗助長》、《掩耳盜鈴》這樣的文言小故事,篇幅短小,故事簡單,寓意深刻,無疑就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也會喜歡這樣的課堂。
(三)有效的誦讀,才會有有效的課堂。
誦讀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對于古詩文的學習來講,并不要從藝術的角度來評判,但要一定要通過誦讀來達到理解的目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壽鏡吾老先生把頭拗過去拗過去的誦讀,自然讓小朋友覺得可笑,可是成年人卻能從中看到老先生投入的閱讀是那樣的自得其樂。在朗讀這方面,一直提倡帶著任務誦讀,每讀一遍課文都要有目標,遍遍都有收獲,所以讀準是前提,讀懂是基礎,讀出真摯的情感和真實的感受是目的。
那么,教師又該如何處理古詩文中的字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理解這些問題呢?的確,這個問題的恰當處理也是影響簡約實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課堂上,從第一句話串講到最后一句話,整堂課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和記,顯然是不可取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文的難易程度分解到各個學習環節中去。
簡約實效的古詩文課堂教學既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又是教師所追求的目標。新的課程標準對古詩文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約實效就更加有意義,這樣在語文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古詩文的領域中有獨特的感悟和收獲。
參考文獻:
[1]何郁.2011版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古詩文閱讀教學.北京朝陽教研中心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