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項需要激情并創造激情的思維活動,教師要想使學生充滿激情地寫作,就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激發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信心和期望。
如果像以往那樣,給學生提出過多、過高的作文要求,讓學生閉門造車,必將泯滅學生的作文信心和熱情,使他們怕作文、煩作文。因此,使學生自主參與作文勢在必行,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投進大自然的懷抱也成了必然需求。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緊鄰開發建設中的洪澤湖濕地。洪澤湖濕地是指洪澤湖沿岸的灘涂、沼澤型濕地,主要集中在城頭鄉,并逐年擴展。因此,我校因地制宜,充分依托濕地資源的優勢,揚長避短,有效組織開展實施生活作文寫作活動,讓學生認識家鄉特有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突破了課堂的局限,更加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濕地、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決問題,以及欣賞、創造、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和諧美好生活的情感。
一、豐富生活積累,讓學生寫作有源。
沒有生活積累,學生的作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特別是農村孩子活動空間小,家長有意識的引導十分有限。寫作時,孩子們常感腹中空空。有一個孩子給我的感觸很深:一學年中寫一件有趣的事,他總共寫了五次,次次都是“釣龍蝦”,文字相差無幾。更有的同學從三年級寫到六年級,總是“新罐子熬剩湯”。這一現象給了我很大的反思:對于文本中的好詞佳句,怎么不會用呢?原因在于沒有生活實踐,找不到優美的語言應用的最佳語言環境。
如何讓學生由引導走向自主,再養成習慣呢?我嘗試進行以下“兩種活動”。
1.小組活動。按照共同的目標組成活動小組。這種活動形式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橫向交流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發展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情趣。如小組開展的“聽爺爺講那過去的故事”活動,我們同學組合成小分隊,奔赴村莊收集洪澤湖濕地上曾經發生的故事。
2.集體活動。一般以班集體的方式進行,有時也以年級段為單位組織。如:活動開始時的動員、方案的制訂、結束時的總結、成果匯報等分工合作;還有班集體組織的參觀訪問、專家介紹、作品展示、知識競賽等都采用此種形式。另外,通過實地考察濕地景觀、濕地小導游活動、陣地建設活動、文藝演出或展覽等,引發與濕地保護相關的課題實踐活動,初步掌握科學考察、調查、實踐研究的基本方法;喚起青少年主動了解和認識新事物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鍛煉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品質。
豐富生活積累,讓學生有了更多的生活體驗,拉近了生活與文本的距離,讓寫作貼近了生活、貼近了心靈。學生的作文有了更大的空間,如寫事,有的寫釣魚,有的寫喂魚,有的寫植樹,有的寫春游……真正讓學生走出了寫作無源的尷尬境地。
二、讓濕地文化走進作文課堂,讓作文教學影響生活。
目前,在社會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受考試功利性的影響,專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導書大行其道,諸如“指南”、“揭秘”、“寶典”一類書籍充斥書店。許多學生在尋找“金手指”,渴望擁有一套“法術”,能“點石成金”。學生和家長對寫作技巧方面的書趨之若鶩,結果卻是學生看得愈多愈不會寫作,這樣的書買得愈多距離會寫則愈遠。寫出的文章讓人沒法讀,一副無病呻吟的樣子。這就好比一個想學游泳的人,在教室里聽教練講得頭頭是道,條分縷析,可是到了泳池里卻寸步難行,束手無策。因此,教師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從自己做起,拒絕《技巧》一類的“垃圾書”,而應重視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作文教學,讓作文教學影響生活。
1.將作文與生活真正聯系起來。大多數學生都明白作文來源于生活,但如何將作文與生活真正聯系起來卻很難。生活中結合濕地文化,開展“我愛家鄉的洪澤湖”、“夸夸家鄉的楊樹林”、“我的濕地情結”等系列作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作文寫作的素材,通過身邊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與習慣,從而做到言而有物。
2.裝著生活走進課堂。一次,我結合五年級第六單元的單元主題《水》,讓學生親自到濕地觀察水的變化,并記錄下不同地點的水的區別,學生真正感受大自然中水的美,我讓學生自主命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作。有的學生在觀察基礎上加以合理想象,寫的童話妙趣橫生;還有的學生不滿足于已有的知識,又通過查資料上網、向自然老師請教等多種途徑了解了更多的細菌知識,寫出的科普小文章使人讀了受益匪淺。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實踐、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