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初中數學教學側重于對教的研究,但是對學生如何去學,如何通過有效的目標來調整數學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能力與創新能力,缺乏明確的認識與研究,因此在新課標要求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有必要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在此,我總結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1.初中數學教學設計的原則。
1.1學習方式的建構性原則。
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來獲取知識,這是一個學習方式的問題。新課程倡導建構性學習,主張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初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睌祵W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認知方式的設計應遵循建構性原則。由于建構性學習具有自主性、獨立性等多項優良特征,使學生從“我要學”出發,樹立“我能學”的自信,最終尋找到適應自己學習的個性化方式。
1.2合作方面的交互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進行角色轉換,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和“促進者”。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會出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生在參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改變了師生的交往方式,由原先的“師→生”的單向交往演變為“師→生”、“生→師”及“”生→生的互相交往。從另一角度看,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斷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交互性原則。
1.3引出新問題時的創設情境原則。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學生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歸納類比、空間想象、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判斷。但這一思維過程離不開直觀感知、觀察發現,而用實際的例子(即適度的形式化)來加以表達,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應遵循情境性原則。
2.構建生活化的數學教學。
2.1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使學習內容充滿生活氣息。
教學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過師生合作與互動,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統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圍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逐步解決中把握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在運用數學方法使實際問題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樂和學習的樂趣。
新教材的許多章節,都力求從學生熟悉的數學實例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創設情境,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通過實踐(“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議一議”)等學習過程來展開。這樣能逐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2.2采用生活化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
以往的教學常常是以公式、習題等純數學的方式“高高在上”地呈現,而生活化原則要求教師貼近學生生活成長的實際,采集生活中的各種數學實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入數學學習的天地,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學習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和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如在理解“循環小數”時,先給同學們念了一首熟悉的童謠:“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很會講故事,老和尚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學生欣然呼應中引入“循環”等知識,并結合剛才的童謠進行討論。在熱烈的氣氛中學生逐漸掌握了“循環”的概念,同時也產生了進行數學思維的濃厚興趣。
3.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正確認識。
數學是人類接受教育的基礎學科,所以要想學得更多,學得更好,知識淵博,擁有良好的數學基礎是非常必要的。
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必須讓學生們的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只有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為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才能提高自己獨立解決問題、善于思辨、善于歸納整理的能力,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只有明白“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的作用,才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使自己的思維得到盡可能多的鍛煉。
4.讓學生頭、口、手動起來。
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動腦、動口,是搞好數學教學的客觀要求。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個對數學的認知過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他們對數學的認知過程。如果在為新課的鋪墊中,教師選擇有趣新奇的內容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那么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會產生很大的興趣,從而使教學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這節課時,預習中讓學生用量角器量自己做的三角形任意兩個內角的度數。體會已知兩個角的度數,能否很快說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這種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預習,會使學生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從平靜狀態向活躍狀態轉化,利用學生急需和感興趣的這種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學好這節課打下很好的基礎。
5.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形成用數形結合分析問題的意識。
每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圖形知識,如繩子和繩子上的結;刻度尺與它上面的刻度;溫度計與它上面的溫度;我們每天走過的路線可以看做是一條直線,路上的建筑物可以看成直線上的點;教室里每個學生的座位,等等。我們利用學生的這一認識基礎,把生活中的形與數相結合遷移到數學中來,在教學中進行數學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機會,把握滲透的契機。如數與數軸,一對有序實數與平面直角坐標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與一次函數的圖像,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與一次函數圖像之間的關系等,都是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很好機會。
6.把預習提到顯著的地位,充分的預習本身就是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學生心中有數才能積極參與,有興趣參與。
沒預習的課堅決不上,給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教師參與學生的預習過程,帶領學生一起摸索新知,通過兵教兵,合作學習,共同探索,可以游戲,也可以通過教具的演示操作,一步步走向新知,在預習中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但教師絕不能越俎代庖,應全權委托每小組的組長帶領學生合作進